《道德经》:社交和阅读,要有总结性,才能做到“不行而知”

活得明明白白,是每一个现代人的潜意识,而且在最深处。

郑板桥郑先生有句话:“难得糊涂”。年轻的时候,觉得糊涂很容易啊,装傻充愣就行,有什么难得的。年级大一点就知道,确实很难得,这种糊涂,是懂得舍弃,懂得放下,懂得拒绝。

想活得明白四达,我们就会参与很多社交活动,看看别人是怎么回事,然后读很多资讯,看看人家怎么说,这样会有用吗?

《道德经》:社交和阅读,要有总结性,才能做到“不行而知”

未必见得,东台觉得,明白人一定是先有框架,然后分门别类的往里面填充东西,而不是一股脑的堆砌。就好比一个图书馆,历史类的、文化类的、医学类的、语言类的,分好区,做好规划,进去一看,想要什么书籍,明明白白的。

很多人不会搭建框架,凡是觉得自己感兴趣的、有用的、观点很新颖的,都塞进脑子里,等到要用的时候,一团乱麻,不明所以。这不算是明白人,塞得再多,也不算。

这就是思维系统和逻辑的重要性。今天还是聊聊道德经,这本书,上了三十岁以后,一定要看看,可能每个人的感悟不同,但一定会对自己有用。

《道德经》:社交和阅读,要有总结性,才能做到“不行而知”

道德经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读you,窗户),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读xian)而明,不为而成。

翻译成白话文:足不出户,知晓天下的大事。不用推开窗户,就知道天道的变化。在一条道路上走得越远,知道的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必天天靠行动去获得智慧,不用表现出来自然明白四达,不去强行干预,却能有所成就。

前面一句好理解,“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古时候靠的是推断能力,现在人们只要打开手机。唯一的区别就是,古代人靠的是推理,是预知。大部分现代人没有推理能力,或者说推理能力很差,只能被动的接受。

第二句大致也是这个意思,有经验的老人都有这样的能力,插个题外话,家有一老,好比一宝,可不是随口说的。

《道德经》:社交和阅读,要有总结性,才能做到“不行而知”

第三句有点意思在里面,细细读起来,有几层意思。第一,就是在一个事物的研究上,你了解得越深,会发现后面隐藏着巨大的不被人知的东西。比如研究宇宙。第二,越是超出自己范围的,知道的就会很少,比如跨领域的研究和了解。一个搞古文研究的学者,可能觉得学会烧几个菜太难了。

第四句是老子的总结,圣人,不用去实践就可以得出真知,不用去刻意表现就能明白四达,不用去强行干预就可以有所成就。这一番总结是很深奥的,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仔细的分析起来,是可信的,完全苦做到的。打个比方,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和一个脾气暴躁的,做事非常冲动的人合伙做生意,有智慧的人一看,这两个人迟早要散伙,早晚的问题。事实上,果真就是这样,就这是圣人不行而知。

不需要实践,不需要等到那个时候,完全可以预知。心胸狭隘的人只要惹到了冲动的人,噼里啪啦的一通吵闹,最后说出口的,绝对就是那句散伙的话。圣人不是仙人,圣人也是人,但是他不仅能看到预知到,还能规避掉,这就很厉害了。

《道德经》:社交和阅读,要有总结性,才能做到“不行而知”

这一切,是经验,是推断,也是智慧,更是“道”的运用。掌握小部分道的人,并懂得运用的人,就是贤人。能掌握大部分道的人,并懂得运用的人,就是圣人。只能掌握一个道的人,并会运用的人,就叫士。

武士掌握了武道,文士掌握了文道,军士掌握了兵道,就是这个意思。

总结起来,老子索要表达的意思无非就是:一定要掌握道。

当然,“道”太深奥玄妙,我们初接触,可能完全一头雾水,如果先把“道”理解为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仔细的去观察,去总结,去感悟,就可以说是“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