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林:以堅忍不拔的工匠精神傳承鑄劍技藝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朝代的更替,刀劍作為文物之一往往承載著一段歷史,凝聚了多少鐵匠的心血。

孫克林:以堅忍不拔的工匠精神傳承鑄劍技藝

枯木逢春,花謝花開,歲月變遷,刀劍不再成為生活所需,鑄造刀劍的這門手藝正面臨失傳的困境。

現年61歲的孫克林,是安順市西秀區劉官鄉傅家寨的一名打鐵匠人,從10歲開始就學習打鐵,尤其是鑄造刀劍的這門手藝更是無比喜愛。“現在就是想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讓後代子孫傳承下去,畢竟它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悠久文化。”孫克林飽含深情的說。

孫克林:以堅忍不拔的工匠精神傳承鑄劍技藝

孫克林所在的村寨,名為傅家大寨,現在的傅家大寨已經沒有姓傅的人家了,只有孫、馬、劉、黃、王等幾姓人家居住,而他們多是南征將士的後裔卻是無疑。

穿過古老的巷子,兩邊是用石頭堆砌起來的高牆,石階上、牆上佈滿了青苔,牆壁中蹦出一些嫩綠的藤蔓,經過歲月的沉澱,灰白的石頭與青苔相間,斑駁的景象讓人忍不住駐足。在這樣寧靜、祥和的村寨,孫克林與打鐵結下不解之緣,從10歲開始學習打鐵,許多同行都轉行外出謀生,自己為何堅持到現在,孫克林也解釋不清。

孫克林:以堅忍不拔的工匠精神傳承鑄劍技藝

緣何接觸打鐵,也是有跡可循的。據孫克林介紹,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穎川侯傅友德為徵南將軍,永昌侯藍玉、西平侯沐英為左右副將,率領30萬大軍征討雲貴,史稱“平滇”,即第一次“調北征南”。大軍分兩路,一路大軍由沐英、湖海率領走四川經敘永、烏撒攻雲南。另一路大軍由傅友德率領,從湖南進貴州來到安順,這路大軍於1381年深秋出發,年底抵達普定(今天的安順城),這路大軍的大本營就設在距舊州不遠的劉官鄉鮓隴大寨,當年就叫傅家大寨。

征戰雲貴,大批輜重物資的車輛要修復,還有刀劍要修復,兵工廠就設在傅家寨,“當徵南大軍紮營後,軍隊的武器維護和製造也由隨軍鐵匠紮根於此,明朝時打造維護軍械為主,後清朝至民國初期打馬掌又服務於馬幫。那個時候主要打造的是長柄刀、短柄刀、雁翅刀、雁翎刀、繡春刀。”孫克林回憶道。

孫克林:以堅忍不拔的工匠精神傳承鑄劍技藝

武俠小說裡總能看到工匠打造出削鐵如泥利刃的描寫。生活在傅家大寨61歲的孫克林用他的手藝證明:這樣的說法,並非傳說。

孫克林:以堅忍不拔的工匠精神傳承鑄劍技藝

鑄劍前的儀式必不可少,孫克林說,鑄劍前他會先供奉太上老君,“因為太上老君是一個正義的神,我們鑄劍也不是為了殺戮,是為了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維持戍邊軍隊的日常需要,也是正義之師,所以我們要敬太上老君。”他虔誠地鞠躬,懷著一種敬畏之心,便開始鑄劍。

孫克林:以堅忍不拔的工匠精神傳承鑄劍技藝

孫克林:以堅忍不拔的工匠精神傳承鑄劍技藝

鑄劍第一就要用好煤炭,得到好煤炭就能練出好鋼。主要難點就是好煤炭,這是第一關。

孫克林:以堅忍不拔的工匠精神傳承鑄劍技藝

據孫克林介紹,明朝鑄劍時用的是生鐵,首先要把生鐵的雜質煉掉,煉成宿鐵(又稱九鍊鐵),之後將宿鐵夾入錘鍊次數更多的鋼中(明朝時期的夾鋼法),接下來把一塊鐵剖開把宿鐵夾在中間,從兩邊鍛打、淬火,淬火後大致打型用銼子銼,銼好後試刀鋒,如果可以才鍛打成型,如果不成型還要繼續鍛打。

孫克林:以堅忍不拔的工匠精神傳承鑄劍技藝

鍛打成型後開始冷鍛,這是鑄劍的重要環節,冷鍛能讓刀身更有韌性、刀口更鋒利。冷鍛得越好刀口越鋒利,首先把材料燒到半紅用錘子沾水,鍛打的同時讓水拍到刃部,在經過刨銼、打槽、打磨後一把好刀就打造成功了。

鑄劍過程凝聚心血和汗水,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他一直以一種堅忍不拔的工匠精神傳承這門鑄劍技藝。(王德紅、張露、陳澤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