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考古發現顛覆了人們以前的認知?

稻場晚風

傳說美洲印第安人中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說:古時候有13個水晶頭骨,能說話,會唱歌。這些水晶頭骨裡隱藏了有關人類起源和死亡的資料,能幫助人類解開宇宙生命之謎。

根據傳說,人們必須在2012年12月21日之前找到全部頭骨。那一天是已經循環了5126年的瑪雅曆法的終結。除非13個頭骨聚集在一起並按正確的位置擺放,否則地球將飛離軸心。只有那樣做,頭骨的超自然力量才能挽救地球。當然,這只是傳說!但是,科學家在對已經發現的水晶頭骨進行深入的研究時,卻發現水晶頭骨具有人類不為人知的功能,或者說是秘密!

科學家們曾把水晶頭骨和真正的人類頭骨作了比較,發現除了眼部特徵稍稍偏於人類的正常範圍以外,其他參數都與真正的人類頭骨相差無幾.我們知道,近代光學產生於十七世紀,而人類準確地認識自己的骨骼結構更是十八世紀解剖學興起以後的事。這個水晶頭顱卻是在非常瞭解人體骨骼構造和光學原理的基礎上雕刻成的,一千多年前的瑪雅人是怎樣掌握這些高深的解剖學和光學知識的呢?水晶頭骨都是用高純度透明水晶製成,上面沒有任何明顯的工具切割跡象,它們在製作時完全沒有考慮到水晶的自然軸,這在現今的科學技術也很難辦到。如果將激光射入水晶頭骨的鼻腔時,頭骨就會發出光芒,表面出頭骨的稜鏡作用。

傳說水晶頭骨共有13個,並且13個神秘水晶頭骨在世界各地散佈著,其中最著名的一顆水晶頭骨就是“末日頭骨”。1924年,這顆水晶頭骨被安娜-米切爾-海吉斯(Anna Mitchell-Hedges)持有,她是從養父——英國探險作家F.A-米切爾-海吉斯(F.A. Mitchell-Hedges)那裡繼承的。據安娜稱,這顆水晶頭骨的歷史可追溯至3600年前,頭骨的眼睛可以釋放出藍色光芒,當它擺放在計算機旁時,曾多次導致計算機硬盤“崩潰”。目前,這顆水晶頭骨從未接受任何實驗檢測,原因是現持有人並不允許這樣做。為什麼呢?

美洲印第安人中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說:古時候有13個水晶頭骨,能說話,會唱歌。這些水晶頭骨裡隱藏了有關人類起源和死亡的資料,能幫助人類解開宇宙生命之謎。根據傳說,人們必須在2012年12月21日之前找到全部頭骨。那一天是已經循環了5126年的瑪雅曆法的終結。除非13個頭骨聚集在一起並按正確的位置擺放,否則地球將飛離軸心。只有那樣做,頭骨的超自然力量才能挽救地球。

此外,科學家們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把水晶當作信息的存儲介質,用激光把一些信息寫進去,一段時間後又用指令將它恢復,裡面的數據完好無損。實驗證明,如果在數千年、數萬年前有人把數據寫進水晶頭骨的話,它依然可以保存到今天。如果水晶頭骨真的是一個信息存儲器,那麼,數千年前的古代瑪雅人是怎樣將信息儲存進去的呢,他們是不是已經掌握了現代人還沒有掌握的科學技術呢?人們又該如何將信息提取出來呢?科學家們對此束手無策。小夥伴們,你有何感想呢?


讀聞世界

來說一個陳勝吳廣起義的故事吧。大夥兒看看怎麼回事?是不是考古人員又在打陳勝、吳廣的耳光。

我們上學的時候應該都讀過、背過一篇文章吧,叫《史記·陳涉世家》裡面有這麼一段話: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熟悉吧。裡面說到,陳勝吳廣起義是因為“失期”,失期就要被宰,所以陳勝吳廣就揭竿而起了。

但是!但是!

1975年11月,在湖北省孝感地區雲夢縣出土了一批秦竹簡,出土的親簡包括:《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等。

而恰巧,秦律裡面有關於“失期”懲罰的記載。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

什麼意思勒?就是說徵召不去的,要罰款價值2套鎧甲的錢,預期3-5天的要斥責,遲到6天的要罰價值一個盾的錢,失期超過十天的,要罰價值1套鎧甲的錢。但是如果因為下雨天氣等原因失期的,免除處罰。(個別字可能翻譯不是很準確)

大夥兒看出毛病沒有?

《史記·陳涉世家》裡面記載,下雨天,失期了,就要被宰殺,而出土的秦律裡面卻說下雨天失期是免除責罰的,甚至最高責罰也是罰款,與課本記載的完全相反。

這算不算打臉?

不過這裡面還是有漏洞的,到底是秦律出錯還是秦律的規定只是故作仁慈,實際並未執行,還是陳勝吳廣故意扭曲法律,為鼓動起義而故意誇張了徭役遲到的懲罰,亦或是秦二世修改了秦法。

雖然這次出土的考古文物,不能就這麼推翻《史記》的記載,但是裡面還是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瞎想的空間


笑嘗歷史百態

馬未都說,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或許很多我們對於歷史的認知,我們以為的真相,或許也只是我們自以為而已。

隨著考古的發展,的確改變了很多傳統人們的認知。鬼谷君是研究鬼谷子縱橫學的,那麼我們先從縱橫家開始。

一、蘇秦和張儀到底是不是一個時代的?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和《戰國策》的記載,蘇秦是張儀的師兄,兩人本為同窗,是鬼谷子的徒弟。

但是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一部類似於今本《戰國策》,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此書中記載,張儀其實早於蘇秦,張儀才是蘇秦的師兄。

這徹底顛覆了傳統對二人的認知和了解。

二,孫武和孫臏到底是不是一個人?

現代人聽到這個問題,可能感覺比較滑稽。但其實鬼谷子的徒弟孫臏就是孫武一直是古往今來的大部分說法,原因很簡單,古人並沒有考據到《孫臏兵法》,缺乏有力的證據證明。

比如國學大師錢穆就信誓旦旦認為,孫臏就是孫武。

直到1972年2月,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了竹簡本的《孫臏兵法》,這使失傳已久的古書得以重見天日。

看到《孫臏兵法》出土,才讓所有人閉嘴。同樣證明《史記》並非杜撰故事。

三,張儀到底是怎麼死的?

一說到縱橫家,人們就覺得學《鬼谷子》必遭報應,甚至還舉出蘇秦,張儀被殺的典故。

但經過《竹書紀年》的考證,其實張儀並沒有被殺,而是回到了魏國,在他的老家安享晚年一直到去世。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根據看到的一些資料,被考古發現顛覆的人們以前認知的歷史事件主要有下幾個。

一、孫武和孫臏、《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孫武和孫臏是同一個人,這是因為孫臏沒有著作流傳於世,所以無孫臏其人,同時也就認為《孫子兵法》就是《孫臏兵法》,是同書而異名。《史記》雖有關於孫臏的記載,但不足為據。1972年在山東銀雀山兩座漢墓中,同時發現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說明孫武和孫臏並非一人,而是兩人;《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並非同書而異名,是兩本不同的兵法。這就徹底改變了人們以前的認知。

二、關於“七損八益”。“七損八益”最早見於《黃帝內經》。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七損八益”是對藥理或對病理的解釋。在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簡《天下至道》裡記載,“七損八益”講的是“房中術”,與藥理和病理毫無瓜葛。

三、關於“烽火戲諸侯”。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西周的

滅亡,是由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造成的,這個說法流傳極為廣泛,甚至被選入了歷史課本。考古發現的竹簡記載,西周的滅亡,是因為周幽王主動進攻申國,申侯便聯絡戎族打敗了周幽王,西周因而滅亡。竹簡上沒有提到“烽火戲諸侯”的歷史事件,“烽火戲諸侯”純屬子虛烏有。

四、關於堯舜禪讓。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中國上古時期實行的是禪讓制,這個也被寫進了歷史教科書。根據《竹書記年》記載,事情並非如此,是舜篡堯位而不是禪讓。《竹書記年》上說:“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放堯於平陽。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可見堯舜帝位的更替,並非禪讓。舜與禹是否禪讓,現在不得而知,說是禪讓,估妄信之。

五、關於陳勝、吳廣起義。根據《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吳廣押解徭役因遇大雨誤期懼斬而揭竿起義。《史記•陳涉世家》裡說:“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記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也被寫進了歷史教科書。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出土了一批竹簡,其中有:《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等。其中秦《徭律》規定:“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意思是說,徵發徭役,如果怠慢不加徵發,應罰二甲;遲到三到五日,斥責;遲到六到十日,罰一盾;超過十日罰一甲。如果遇到發大水下大雨,可免除本次徵發。根據這樣的秦律,陳勝、吳廣怎麼能僅僅因為大雨誤期而起義呢?看來《史記•陳涉世家》記載有誤。

以上這五件事就是被考古發現所顛覆的認知。僅共參考。


王寶山10

1984年,安徽省馬鞍山市在進行市紡織廠的基建時發現了三國時東吳名將朱然之墓。朱然在三國時代似乎存在感並沒有那麼高,但他曾與潘璋擒殺關羽,又隨陸遜打敗劉備,也算是東吳的的大人物了 。

經考古鑑定,朱然墓是迄當時為止長江中下游區域已發掘的300多座東吳墓葬中最能反映東吳最高統治集團墓葬特點的一座大墓。墓室雖早年被盜,但許多隨葬的精美漆器倖免劫難。在140餘件出土文物中,有部分還被列為國家一級珍品。


看上去是不是並沒有太厲害?

朱然墓中發掘的一件看起來不起眼的文物卻不僅震動了中國考古界,並且震動了日本全國。

我們都知道,木屐算是日本文化中一件非常特殊的存在,被日本人視作傳統文化中的國粹,輿論一直以來都認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發明的。

但在朱然墓中卻發現了一對漆木屐,和當代木屐樣子差不多,通過朱然墓漆木屐的發現,證明了木屐不是日本發明的,二十在中國通過唐文化東傳到日本,最後被日本逐漸使用。

在朱然墓發現了這種木屐後,日本方面還多次請求將其運到日本展覽,在很多日本人看到了在中國出土的木屐後,都紛紛表示詫異,以及那不可避免的尷尬。

但自2002年起,日本人再想看這對木屐,就沒那麼容易,必須到中國來了。這對木屐在2002年,已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一共只有64件,全是國寶。


張明揚不說話

1.《孫臏兵法》的出土

除了史書記載以外,也沒有看到孫臏的任何著作。甚至有人認為《孫臏兵法》就是《孫子兵法》。原來史學界一直有觀點認為孫臏和孫子可能是同一個人。《孫臏兵法》出土後,基本確定了兩人、兩書是完全分別存在的。

2.睡虎地秦簡的出土

記載範睢被判死刑,不像司馬遷說的那樣跑路了。

根據這批秦簡裡的法律規定,陳勝吳廣被髮配漁陽,在大澤鄉因雨被阻,是不應該被砍頭的,最多也就是鞭笞而已。

3.殷商時期青銅器可能來自於古埃及

4.金縷玉衣的出土

1968年,西漢劉勝和竇綰夫婦墓中發掘出兩套完整的古代帝王貴族的葬服“金縷玉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考察,這兩套“金縷玉衣”是我國考古出土中,時代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兩件。我看了一個紀錄片,清楚記得裡面說在此之前,金縷玉衣是傳說中的東西,沒有人知道完整的是什麼樣的

歷史是什麼

1.《道德經》或改稱《德道經》

《老子》一書也稱《道德經》。傳世的《道德經》一書,前半部分論“道”,後半部分論“德”。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有兩個版本的《老子》,但均是前半部分論“德”,後半部分論“道”,與傳世版本上下兩部分剛好相反。研究者認為出土的帛書是西漢初年抄寫的,其版本早於傳世《道德經》,更接近古書原貌。如此一來,《道德經》或許應該稱《德道經》了。

2. 張儀時代早於蘇秦

馬王堆漢墓還出土了一組和傳世《戰國策》類似的竹簡,經整理成書後命名為《戰國縱橫家書》。這本古書有很多內容與傳世《戰國策》大體相同,但也有一些記載與傳世史籍不同。研究者認為,根據這本古書,張儀生活的時代要比蘇秦早。傳統說法認為,蘇秦與張儀是同一時期活動的人物,一個搞合縱一個搞連橫,這是後世的誤傳。

3.胡亥或許並未篡改詔書

2009年北京大學獲得了一批西漢竹簡,整理後其中有一篇名為《趙正書》,研究者認為成書年代可能為西漢早期。書中記載,秦始皇臨終前,丞相李斯、御史馮去疾主動上奏請求立胡亥為儲君,並非如《史記》記載的是篡改了詔書。書中還記載,趙高是被秦將章邯所殺,而不是《史記》說的被秦王子嬰所殺。

4.規模宏大的阿旁宮只是想象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在其在位的第三十五年,開始興建阿旁宮,“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三十七年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病故,此時阿旁宮並未建成。胡亥即位後繼續修建阿旁宮,李斯、馮去疾等人因進諫停止修阿旁宮被下獄而死。關於阿旁宮的規模,唐代杜牧的《阿旁宮賦》說:“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但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稱,從對遺址發掘來看,阿房宮根本就沒建成,更沒有被項羽焚燒的痕跡。千古名篇《阿旁宮賦》中對阿旁宮的描寫,只是文學想象。

5.蔡倫是不是紙的發明者?

《後漢書》記載:蔡倫發明了“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的造紙術,從此大家都開始用這種方法造紙,用這種方法造的紙稱“蔡侯紙”。近年來在陝西省和甘肅省多地出土了西漢時期的紙,根據它們的發現地分別被命名為灞橋紙、中顏紙、放馬灘紙、懸泉紙、金關紙。這些發現顛覆了人們認為東漢時期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認知。有研究者認為,西漢時期的造紙法是“澆紙法”,蔡倫發明的造紙法是“抄紙法”,這是兩種不同的造紙方法。但也有研究者認為,這些“西漢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如果這些“西漢紙”是紙的話,埃及的“莎草紙”也是紙,那麼“莎草紙”才是世界上最早的紙。

甘肅放馬灘西漢地圖

埃及莎草紙

6.孫武、孫臏究竟誰是《孫子兵法》的作者?

雖然漢代及其以前的史籍對孫武、孫臏二人均有所記載,但傳世僅有一本《孫子兵法》。從宋代開始人們就產生了很多爭議:有人認為歷史上並無孫武其人;有人認為孫武和孫臏是同一個人;有人認為《孫子兵法》是後世之人偽託“孫武”之名而作的;有人認為有孫武和孫臏這兩個人,但現存的《孫子兵法》作者是孫臏……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同時出土了竹簡本《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這確定了《史記》等早期文獻記載的真實性,孫武和孫臏各有其人,他們都寫了“兵書”,傳世《孫子兵法》應為孫武所做。

暫時先寫這麼多吧,其實還有一些。


饕餮的盛宴

我是來反駁這裡的很多答案的。考古發現真正要“顛覆”認知是很難的,準確說,應該是為原有的認知補充新材料。也許有的物化證據可以顛覆原有認知,但是大家列舉的出土文獻往往只能提供一種說法。

1、《竹書紀年》出土顛覆了《史記》三皇五帝的記載嗎?其實,早在先秦諸子就有不少人提到舜禹爭位。比如《荀子》:“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是陋者之說也。”《韓非子》:“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人者,人臣弒其君者也。”這些材料和《竹書紀年》一樣,其實更多反映的是戰國法家思想。堯舜是否真實人物還不好說,距離戰國也長達兩千年了。怎麼能確定《竹書紀年》是真實的說法呢?

2、《睡虎地秦簡》的法律顛覆了陳勝吳廣失期當斬的記載嗎?當然也沒有。雖然《睡虎地秦簡》說的失期罰款是可信的,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睡虎地秦簡》是戰國秦國的法律,而陳勝吳廣起義已經到秦二世時期了。我們不能排除在此過程中法律進行過修訂,畢竟秦朝給後人印象就是嚴刑峻法,所以還是不能輕易質疑《史記》的記載。不過《睡虎地秦簡》說張祿死倒是有一定合理性,范雎確實可能牽連到鄭安平案被殺了。

3、漢簡《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出土證明了孫武和孫臏是兩個人嗎?當然也不能。首先在古代孫武和孫臏一直就是被當作兩個人,《孫子兵法》《孫臏兵法》也是被當作兩本書。只不過近人錢穆懷疑過孫武不存在,而《孫子兵法》是孫臏作品。既然是他的一家之言,就談不上顛覆認知了。再說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都是漢人手抄的簡書,實際上根本證明不了作者是孫武和孫臏的,《黃帝內經》的作者就是黃帝嗎?

以上三條只是提供一條思路,告訴大家在讀歷史的時候要注意,切勿輕易用出土文獻否定傳世文獻,應該更加註重邏輯分析。

感謝閱讀!


林屋公子

首屈一指,當然是魏墓《竹書紀年》的出土。

西晉咸寧五年(279)年,汲縣有盜墓人盜掘了魏安釐王墓。盜墓賊盜走了墓中的寶物,卻留下了一些竹簡。其中,就有這本《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出現,顛覆了很多傳統歷史。比如說舜帝非堯禪讓,乃舜帝篡位;伊尹放太甲後自立為王,太甲後殺伊尹奪回王位;……。

對於周代歷史,《竹書紀年》首先就是否定了《史記》中的“共和執政”之說。

眾所周知,太史公在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之後,記下了召公與周公二相共同執政,史稱共和執政。但在《竹書紀年》中,卻記載的是共伯和幹王位

,意思是共伯和篡王位。共伯和篡王位之說,傳統史料中僅僅有《魯連子》、《呂氏春秋》有涉及,但以前並不為人所重視。隨著清華簡《系年》的迴歸,讓學術界更加傾向於否定《史記》之說。

共伯和是誰?在傳統史籍中幾乎找不到任何蹤影,少數的史籍中殘留了那麼一句共伯和逍遙得意於共山之首”(《莊子·讓王》)。

在發掘的青銅器中,《元年師兌簋》、《三年師兌簋》、《師釐簋》、《師毀簋》出現了“師和父”、“伯和父”的身影,現代學者有人認為這就構成了共伯和在周王室一路上升的途徑:共伯和在周厲王初登王位時,被遴選進王室,剛開始只是擔任左右走馬的師氏之職;十年之後,他深受周厲王重用,被提拔為大師,位在上公,負責在王室學校中培養選拔各級政府“公務員”及“軍事幹部”。周厲王執政三十七年,共伯和始終得到周厲王的高度信任,在王室關鍵性崗位上呆了幾十年,權勢與威望都與日俱增。最後,利用周王室傳統的“鄉人”問政制度,共伯和在“鄉人”問政期間,煽動“鄉人”暴動,推翻了周厲王的統治,自己篡奪了王位。

上述內容,如果能得到確認,將是考古發掘與傳統史籍結合得到歷史真相的典型案例。

其次,《竹書紀年》還填補了周代歷史的一段空白。西周滅亡後,傳統史書中著重記載了“平王東遷”;但《竹書紀年》還記載下幽王死後,曾經有過一段平王與攜王“二王並立”時期。但是,“二王並立”及“平王東遷”的經過、時間及“二王並立”的持續時間,隨著清華簡的整理,現在學術界充滿了爭議。說嚴重點,也許平王東遷的公元前771年,都是後人誤記——這將導致周代歷史時間座標系的徹底紊亂。

“二王並立”這一話題,要寫下去,估計能寫上幾萬字,在此就不展開了。

總而言之,有關周代歷史,隨著近年來地下文物及各類新發現史料不斷湧現,正在不斷地刷新著人們的傳統認知,精彩紛呈,值得每一位關注中國古代史的人密切關注。但《竹書紀年》的出土,無疑是人們全新認識周代歷史的源頭。


欲雲談史論今

自王國維先生提出“兩重證據法”之後,由考古而修正、顛覆人們的認知的情況多有出現。而有些“顛覆”,來得十分偶然。

比如以前很多人以為根本沒有孫武這個人,但一次建辦公大樓的行為,偶然發現了驚世兵法竹簡,顛覆了這種認知。而且竹簡上記載的孫臏和龐涓的故事,還和《史記》中的記載不同。《史記》說龐涓戰敗後“自剄”而死,竹簡上寫的卻是孫臏“禽(擒)龐涓”。

孫子兵法竹簡(複製品)


我國第一座遺址型漢墓竹簡專題博物館——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如今所在的位置,就是銀雀山當年的考古發掘之處。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大門


事情要從1972年4月10日說起。這一天,臨沂地區衛生局準備在銀雀山建一座辦公大樓,人們在清理地基時意外發現了古墓葬。臨沂縣城關建築管理站老工人,也是文物愛好者孟季華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於是急匆匆跑到“臨沂文物組”報告。當文物組的劉心健、張鳴雪、楊殿旭等人趕去後,發現古墓周圍亂石很多,無法開展工作,於是與工地負責人朱家庵商定,請他們幫忙先清理現場,約定三天後再來。

4月14日,張鳴雪、楊殿旭、孟季華、劉心健等開進工地,由張鳴雪看管出土器物,劉心健、楊殿旭帶領4個工人下墓坑進行發掘,孟季華負責維持現場秩序。當天下午大約4點,楊殿旭在1號墓邊廂發現竹片,遞給發掘現場的王文啟、孟季華等人。經仔細清洗辨認,是“齊桓公問管子”等字樣。一開始以為只是座普通漢墓,但當寫著字的竹簡出現,考古人員立即認識到了這處墓的價值。

(文物保護碑


臨沂軍分區得知發現竹簡的消息後,立即派一個班前來協助,晝夜值班,保護現場。期間,適逢山東省博物館的吳九龍、畢寶啟到各地瞭解出土文物保護情況,也一起參與了這次發掘。一號墓出土竹簡眾多,內容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晏子》、《墨子》等。18日,吳九龍、畢寶啟、劉心健在清理1號墓時,發現了2號墓。2號墓出土的竹簡數量雖然並不很多,但發現了《漢武帝元光元年曆譜》和其他隨葬品。到4月20日下午,兩墓的發掘工作全部結束。

(銀雀山1號墓和2號墓


竹簡出土時,由於在墓中浸蝕千年,質地已經腐朽,竹簡上的文字是用毛筆蘸墨書寫的,整理時稍有不慎不僅墨跡會被抹掉,簡片也會變成一堆爛泥,所以,考古專家用毛筆蘸著清水一點一滴地耐心沖洗,才洗去了水鏽,顯出字跡。

由於長期浸泡在泥水中,又受其他隨葬器物的擠壓,竹簡已經散亂,表面呈深褐色。不過令人欣喜的是,用墨書寫的字跡,除個別文字漫漶難辨外,絕大部分很清晰。每簡的字數多少不等,整簡每枚多達40餘字。編綴竹簡的繩索早已腐朽,在有的竹簡上還可以看到一點痕跡。

(張仃設計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館徽


經過專家整理分析,《孫子兵法》十三篇都有文字保存,《孫臏兵法》共得6000字以上。其中,有關歷史記載和《史記》有不同之處,如關於馬陵之戰的敘述,《史記》說龐涓戰敗後“自剄”而死,竹簡則有“禽(擒)龐涓”一篇,與《戰國策》所載“禽龐涓”語同。關於戰術面的論述,在“適(敵)富吾貧”、“適(敵)眾吾少,適(敵)強吾弱”的情況下,也有可能打勝仗的道理和認識,包含了若干樸素的辯證法。

這一次考古發現的“顛覆”意義顯而易見,因為他解決了很長時間內人們對《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疑惑。

現存《孫子兵法》的作者究竟是誰?這是有爭論的,司馬遷在《史記》卷六五《孫武吳起列傳》上說:“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孫武既死,後百餘歲有孫臏。臏生阿鄄(即今山東東阿、陽穀、鄄城一帶)之間,臏亦孫武之後世之子孫也。……世傳其兵法。”司馬遷講得很清楚,孫武和孫臏都確有其人,孫武生在春秋末期,孫臏生於戰國,兩人先後相去100多年,都各有兵法傳世。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上也有《吳孫子》和《齊孫子》的記載,但《隋書·經籍志》卻不見著錄。後來有人因此提出了異議,認為《孫子兵法》並不是孫武的著作,而是後人的偽託。有人更認為不僅《孫子兵法》是後人偽託,就是對孫武這個人在歷史上是否存在,也持否定的態度。《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同時被發現,對於解決長期以來存在著的關於這兩部書的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提供了關鍵性的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