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先祖為何走出非洲?

雙刀九紋龍風雲再起


現代人類晚近非洲起源說(英語:recent African origin of modern humans)是古人類學描述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類的起源與早期遷徙時,最廣為接受的模型。這套理論在普及書籍中稱為(晚近)源出非洲模型((recent) Out-of-Africa),在學術上稱為晚近單一起源假說(recent single-origin hypothesis, RSOH)、替代假說(replacement hypothesis)與晚近非洲起源模型(recent African origin, RAO)。這個概念直到1980年代之前還屬推測性質的,此後則由線粒體DNA的研究,再加上體質人類學的古代標本證據,而獲得較多人接受。

大約距今7萬年前,L3線粒體單倍群的一部分從東非遷入近東。這個第一波“源出非洲”的遷徙時間在2011年引起質疑討論,這是依據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新發現的石器,指出在距今100,000與125,000年間現代人類就已出現。

有些科學家相信,只有一群人在唯一的一次遷徙中離開非洲大陸,並繼續散播到世界其他地方,這是依據一項事實,在非洲大陸以外的地方,只有L3單倍群的後代。從這個殖民過程,其他學者指出可能有幾波擴張浪潮。例如,遺傳學家威爾士(Spencer Wells)表示,這些早期的旅行者沿著亞洲的南方海岸線,在大約距今5萬年前,跨越了大約155英里的海域進住澳洲。威爾士說,澳洲原住民是這個第一波遷移浪潮的後代。另外亦有研究認為,人類在距今至少6.5萬年前到達澳洲。

據估計第一批源出非洲大陸的遷移者,來自在非洲大陸為數約2,000到5,000人的一個群體,其中只有一小群,有可能少至150到1,000人,跨越紅海。在所有出現於非洲大陸的世系當中,只有L3線粒體單倍群的女性後代在非洲大陸以外地區被發現。假使曾有數次的遷移,學者可以期望有超過一個以上的世系出現在非洲以外。L3的女性後代,M與N單倍群世系,在非洲大陸的發生頻率非常低(即使說 M1單倍群非常古老且分歧多樣,位於北非與非洲之角)而且看似晚近才到達非洲。一項可能的解釋就是,這些突變是在東非所發生,就在這場源出非洲遷徙後不久,並藉由奠基者效應成為此後的強勢單倍群。

其他科學家提出更可信的多次擴散模型(Multiple Dispersal Model),其中兩次源出非洲大陸的遷徙,一次跨越紅海沿著印度的海岸區域前行(海岸路線),這可能以M單倍群為代表。另一群遷移者帶有N單倍群,在後一次冰河期時從東非沿著尼羅河口而下(實際向北前進),並透過西奈半島進入中東。這個群體隨後分支往幾個方向前進,有些在高加索山脈形成白種人進入歐洲,其他則往中亞進入亞洲。這項假設嘗試解釋為何N單倍群在歐洲佔絕對優勢,例如白人多有乳糖耐受性等獨特體質,以及為何在歐洲沒有M單倍群。海岸路線遷移的證據是假設性的,因為在全新世海平面升起把這些證據都深埋於海底了。另一種說法是,一小群歐洲人的奠基者群體在一開始表現了M單倍群與N單倍群,但透過源自於一場種群瓶頸而產生的隨機遺傳漂變,佚失了M單倍群,僅剩亞洲還有存活族群。

今天紅海的曼德海峽寬度大約12英里(20公里),但在距今50,000年前由於冰河期的關係,海平面比現在低了70米,而且海面寬度更小。即使說海峽從未完全封閉,但其中可能曾有幾座小島,可用簡單的浮板到達。在厄立特里亞出土了距今125,000年的貝冢,指出早期人類的食物包括了由海灘撈拾而取得的海產。

從近東地區,這些群體在距今5萬年前向東遷徙到南亞,然後在距今4萬年前繼續遷到澳大利亞,智人首次擴張到直立人從未到達的領域。後來在大約4萬年前,第二批次經高加索的克羅馬儂人到達歐洲。大約在距今3萬年前,智人到達東亞(韓國及日本)。後續遷移到北美的發生時間有所爭議,有的學者主張在大約距今3萬年前,透過兩次冰河期的空檔進入,或者是隻有非常晚,大約距今約14,000年前的最後一次冰河期經過白令海。

第一批跨過紅海的這個群體,沿著阿拉伯半島及波斯灣的海岸路線前進,直到抵達印度才似乎成為他們第一個主要定居點。M單倍群在巴基斯坦與印度的南部海岸區域具有較高的頻率,而且在印度具有最大的多樣性,顯示這裡是M單倍群的突變可能發生地點。印度有60%人口屬於M單倍群。安達曼群島的原住民也屬於這個M世系。安達曼島人被視為亞洲最早人類的後代,依水而居的他們被稱為矮黑人,因為他們長期跟亞洲大陸相隔離。他們是早期定居者的海岸路線的證明,從印度沿著泰國與印尼海岸,一路到巴布亞新幾內亞。由於從新幾內亞的高地人所測得的M單倍群頻率較高,而且安達曼島人與新幾內亞人都具有深色皮膚與非洲型捲髮,某些科學家相信他們全都是在距今6萬年前跨越紅海的同一波移民浪潮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哈定等人的研究發現(Harding et al. 2000, p. 1355)顯示,至少就深膚色而言,新幾內亞人的單倍群類型背景,在MC1R(黑素皮質素1,關連到黑色素產生的許多基因之一),跟非洲人的同一個基因是一模一樣(帶有一個不發揮作用的突變)。因此,雖然這些群體在其他位址(由於漂變、瓶頸等等)有別於非洲人,但在這場遠離非洲大陸的過程,顯然對於黑色膚色特徵的選擇有可能持續下去(至少在黑素皮質素1)。這將會支持一個假設,顯示來自非洲大陸的最初遷徙者類似於他們離開非洲大陸之前的非洲人(至少是膚色),而且這種古老的表型遺蹟可在當代的非洲人、安達曼島人與新幾內亞人看到。其他學者則指出他們的體質特徵類似於非洲人可能是趨同演化的結果。

從阿拉伯半島到印度,M單倍群的比例向東逐漸增加:在印度,M的數量多過N,比例是3:1。然而,跨越進入東亞,N單倍群又成為主要的世系,特別是兩者交界在印度支那半島與中國南方上,可見此地發生過族群入侵、資源競爭與通婚。M單倍群在東南亞島嶼上是強勢的,但在中南半島與澳洲原住民當中,N單倍群又重新成為更常見的世系。從歐洲到澳大利亞的N單倍群的不連續分佈,可從奠基者效應與種群瓶頸來解釋。


SeaArm


其實現在歷史學界是有兩種關於人類的起源的觀點,第一種說法就是如題所述,是認為人類起源於非洲的熱帶草原地區,然後不斷向全球各個地區遷移,形成了現在地球上各個地區各個種族的人類。

還有一種說法是多起源學說,認為人類的起源不止在一個地區,而是多個地區都有人類的形成,這是因為現在的考古學發現,在世界的多個地區,比如東南亞,就有發現和非洲原始人一樣古老的原始人遺蹟。這就使得人類的起源還有不確定因素。

我們現在就來講第一種,人類從非洲大草原上起源以後是什麼原因遷移到世界各地呢?

這裡主要也是兩個原因的結果。

第一個是生產力發展所帶來的人口膨脹,人口增加導致原來的非洲熱帶草原地域在當時已經無法滿足人口的生存需求,所以當時的部分原始人類只能逐漸往附近的地域遷徙,以此來獲得生存。

第二,也是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人類能夠在更廣闊的地域生存,比如只有原始卵石工具的更新世靈長動物無法使自己的活動範圍超出溫暖的熱帶大草原,而持有良好工具,穿有衣服並能支配火的直立人,就能將自己的活動範圍擴大到亞歐大陸的溫帶,而再掌握了更多複雜技術之後,人類就能跨入開墾非洲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地區。還能夠往更北進入西伯利亞的凍土地區。

跨入上面這些地區後,人類又經過不同的大陸橋進入澳大利亞和北美的阿拉斯加,人類一進入阿拉斯加,就以扇形朝四面八方在美洲大陸擴散。

人類在不斷遷徙的途中逐步有了種族的差異,出現了各個人種膚色的區別。當然也影響了當今各個地區民族發展程度方面的差異。




因果中的歷史


在遠古時代還沒有土地種植、動物馴養這些能大量養活人的技術,所以土地承載力很低,人類只能通過採集和狩獵養活自己,而這種模式下人能從土地所能獲得食物很少,要有大量的土地才能養活一個人,所以人必須不斷的遊獵,在一定區域內不斷的遷移,以留給土地休養的時間,若是人口增多了則這種變化更為明顯,必須不斷尋找新的狩獵場以養活更多人。

在遠古時代氣溫高,雨量充沛,撒哈拉大沙漠還沒有形成,現在的非洲南部是大量的森林,所以人不斷往北方遷移,尋找新的狩獵場,最終人類走出來非洲,前往更廣闊天地。


夏蟲欲飲冰


用腳走出非洲的!隨著人口的增加,以及偶發的自然災害,使本地的人均生活資源減少,當達到某個閥值時,人與人之間的爭奪資源的大規模衝突就開始了!雖然以前一直有小的衝突,但都沒有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而此時的有部分部落的人面臨被滅亡的危險,在這其中的一部分部落就向外遷徙,到達一個新的適合生存的地點再繁衍生息!如此反覆,人類定居範圍越來越大,最終擴散到全世界!而這個也是為什麼黑人體質最好,白人次之,美洲原住民最差的的基本原因!以上只是個人觀點,如有不妥請指出!


古道熱青


智力發育了,混不下去不再在原地等死了


四十方惑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我們中國的祖先是從非洲來的,當然也不能包括全人類。


傲龍出雲


人類先祖走出過非州嗎,這一直是懸疑問題。騙人吧了。


贏波2


人類可能是在冰川剛融化時離開非洲的,原因是資源被掠奪,戰亂,饑荒等。強大的留了下來,比較瘦弱的只有到環境更加惡劣的地方去,這才進化出較聰明的大腦。


新大陸3771


不要瞎扯淡,你怎麼知道人類起源於非洲?不要聽西方烏龍說法,也就不存在人類為何走出非洲了。


實話827


樹挪死,人挪活!!!自然生存之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