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他考试,他冒名考中状元,他培训袁世凯又创造了政商奇迹

我手上有一份资料,是一份策划书,因为有了它清朝末年出现了两个奇才,一个是清朝状元张謇,一个就是袁世凯。

这个策划书叫《善后六策》,当年它被复制多份送到清朝的多个部门,作者就是张謇。

张謇生来并不走运,家中三代没有名气,按清朝的说法是三代内都没有人获得功名,那是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只是这一点就卡住了张謇的科举做官路,很窝火。

不让他考试,他冒名考中状元,他培训袁世凯又创造了政商奇迹

虽然张謇很聪明,五岁时就能熟读背诵《千字字》,可是到了参加科举考试时,不让考!这让类似的平民学生活得很郁闷。

怎么办?16岁的张謇就冒用另一个叫张育才的名,因此获得了考试资格。第二年(清朝同治八年),张謇参加考试成了秀才。因为当初是冒名参考,虽然也是得到张育才家的同意,可世事难以预料,张謇一直被张育才家威胁敲诈,甚至被上告。由此张謇的生活一路坎坷家道中落,后来有机会再参加考试时,反而五次落榜。 

一般人多次落榜也就心灰意冷了,或许在家乡混个教书先生干干,吟诗作画了却余生。张謇呢?同治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874年,张謇不想虚度光阴就投奔当时的吴长庆军,在那里结识了同样来投军的袁世凯。当时的袁世凯就是一个在村里混不下去的二混子,村里人都反感袁世凯没办法他才跑出来投军。初时,因为袁世凯没什么文化张謇很不待见他,后来袁世凯讲了自己对清朝未来的看法让张謇吃了一惊,认为这人虽然没文化但很有见识甚至能预言清朝以后的衰败结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张謇就经常开导袁世凯,提高他的文化水平和谋略。这样,在军中张謇和袁世凯就成了一文一武两员干将。吴长庆有这俩人帮助官做得越来越顺,奉命去朝鲜平定叛乱,遏制日本的势力入侵。

不让他考试,他冒名考中状元,他培训袁世凯又创造了政商奇迹

这次叛乱事变叫壬午兵变,是由一起拖欠军饷事件引起,背后博弈的是当时朝鲜国内亲中和亲日势力。当时日本派出军舰到达仁川,要挟朝鲜。当清廷接到朝鲜求援信后,就派出了吴长庆军。

面对时局动荡,张謇写出了政论策划书朝鲜《善后六策》,当时看过的人有光绪皇帝、吴长庆、袁世凯以及翁同龢等人,因为文中的张謇提出的处理朝鲜问题六大策略非常切合实际,强硬而有见地,读者都大为赞叹。就是后来袁世凯在朝鲜的成功,离不开这个《善后六策》的启迪,可以说张謇就是袁世凯的福星。

《善后六策》主要内容是提出对朝策略的几种策略:一、仿照汉朝的乐浪郡的方式;二、仿照后周监国的方式;三、驻扎重兵于海口要地,革新军政;四、促使朝鲜主动改革,帮助朝鲜训练军队,提高防卫战斗力;五、以东北三省为依靠,与朝鲜互动应变;六、分路出兵规复琉球,打击日本嚣张气焰,使日军不敢轻举妄动。

不让他考试,他冒名考中状元,他培训袁世凯又创造了政商奇迹

细想当时局面,确实也没脱出这六种结局应变预测。呆在朝鲜的袁世凯熟读这六策因此走红,扣来回国执掌北洋兵权,一路走向了人生巅峰;而张謇拒绝了当时清廷各路高官的拉拢,而是回乡读书备考。或许张謇也意识到其中的陷阱,既不想投靠张之洞又不想取悦李鸿章。他无意别人划出的线,想凭自己本事走上政途。

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有史料记载说,当时的考官是翁同龢,早盯上这个写出《善后六策》的考生,他兴奋地游说别的考官并向光绪介绍情况,给张謇高分。

不让他考试,他冒名考中状元,他培训袁世凯又创造了政商奇迹

就这样张謇在41岁时中状元准备名正言顺走上仕途。不料,张謇老爹去世,张謇回家守孝。一直到了1898年,当张謇再回北京时,翁同龢已被罢官。光绪的百日维新失败,戊戌变法六君子被害。张謇对清廷官场黑暗看得越来越透,开始走向实业救国之路。

民国以后,张謇先后担任过实业总长,水利总长等职,个人又先后创办过二十多家企业,三百多所学校,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