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過白事無論繁簡都要請禮賓,他們都行的是什麼禮儀?

在甘肅隴東,土葬是已經流行了千年的農耕文化,至今還在發揚光大。人歿後主家要請有功名的主官、土官各1人和禮賓4人,設禮賓所。

農村過白事無論繁簡都要請禮賓,他們都行的是什麼禮儀?

禮賓著袍服,戴墨鏡和禮帽,帶白手套並披紅。在待客天舉行家祭儀式,由禮賓主持,按服規等級行禮,孝男、孝孫行三獻禮,孝侄以下行一獻禮,分別有祭匾幛、祭墓誌銘、祭大木、行家祭禮(“三獻禮”)。每舉行一項儀式都須鳴炮奏樂,呼叫贊禮,三拜九叩,讀文祭告。獻禮俗稱“供飯”。供飯中間讀“哀言”,即祭文悼詞。禮賓所人員要給亡人撰墓誌文,用硃砂紅書寫墓誌磚,有的是石刻墓誌文,並舉行祭大木、迎執事榜等程序。

農村過白事無論繁簡都要請禮賓,他們都行的是什麼禮儀?

獻禮俗稱“供飯”。供飯中間讀“哀言”,即祭文悼詞。

農村過白事無論繁簡都要請禮賓,他們都行的是什麼禮儀?

禮賓所人員要給亡人撰墓誌文,用硃砂紅書寫墓誌磚,有的是石刻墓誌文,並舉行祭大木、迎執事榜等程序。

農村過白事無論繁簡都要請禮賓,他們都行的是什麼禮儀?

對有功名之人,也請賓書寫“銘旌”,就是在長2.4米、寬0.8米的紅綢或紅布上,寫出死者姓氏、名諱、評語等。生前有官職的還要在姓氏前加官銜,評語叫“公評”,無官職的評語叫“鄉評”,女的評語叫“閨評”。下款還要把書寫人的官銜或學銜寫上。下葬時,將“銘旌”展蓋於柩上。

點主是喪事中重頭戲,一般樂手和孝子要從賓所三請主官,第一次請來神主、點主硃筆、硃砂和紅布包的大印。第二次請來禮生。第三次主官才頭戴禮帽,身穿袍服,戴白手套邁著八字步,一步一擺,姿態慢騰騰地走來。

農村過白事無論繁簡都要請禮賓,他們都行的是什麼禮儀?

後面司禮人等遞筆伺候在側,點主官沐浴、正冠後,坐在太師椅上。

農村過白事無論繁簡都要請禮賓,他們都行的是什麼禮儀?

鼓樂四起,左右各立二位禮生,孝子行三跪九叩大禮後,雙手捧上牌位,左襄主官遞轉,平置於案,然後用新筆硃砂,把神主內外函中“神王”加添一點成主,拋筆,眾人搶筆,俗傳此筆吉利(其實,據民國上海廣益書局印刷的《國音學生新字典》解釋,“、”在古時就是一個完整的“主”字,故硃筆加添一點就是寫了一個主字,故稱點主)。在民國以前點主並不是用硃砂,而是用針刺破亡者長子中指取血所點,現很少用此。右襄主官將內外函相合置於神主盒內,謂之“合主、入櫝、合櫝”,再以一方黑紗放下面,紅綢在上面,以五色線紮緊,謂之“入黻”。再由孝子捧放靈前,謂之“安主”。

農村過白事無論繁簡都要請禮賓,他們都行的是什麼禮儀?

在點主儀式上,最搶眼的是報鼓手,丑角打扮,扮出各種怪象,給禮賓沐浴(象徵性),引得觀眾和孝子賢孫開懷大笑,化解了沉悶的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