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衛輝:城東有座400年前的形象工程,沒頂塔佛道共存保平安


河南衛輝市城區建設路東頭,有一座七層六角樓閣式磚塔,成為自高速公路進入市區幹道的導引標誌。

衛輝市原稱汲縣,位於太行東麓、衛水之濱,是牧野大戰發生地、姜太公故里、中國財神文化之鄉。

殷商時期為畿內牧野地,漢高祖二年置汲縣,先後為郡治、州治、路治、府治和道治,有3000多年的歷史。

民國初廢府設道,屬河南省豫北道,轄武陟、安陽、湯陰、臨漳、林縣、內黃、武安、涉縣、滑縣等24縣。

據縣誌記載,此塔為明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衛輝知府周思宸所建。

七層六角樓閣式磚塔,高約34.5米,直徑8.7米,每邊邊長4.85米。由下向上逐漸收縮成錐狀形。

塔身通體由長42釐米,寬19釐米,厚9釐米的青磚壘砌。每層簷下有磚雕仿木結構的額枋、斗拱等裝飾。

砌出線條柔和的腰簷,有望窗36個。北面門楣石碣書“護國保民”,南面石碣書“靈應塔”,均為篆刻。

塔剎早年毀壞,當地人稱沒頂塔、鎮國塔。塔身有佛龕,塔內頂部有八卦,但創建時周圍並無佛寺建築。

民俗學者介紹,此塔佛、道共存,是我們這個民族典型的尊崇四方神靈,為保平安誰都不得罪一種體現。

古時候官員建形象工程,說是為民祈福,現在老百姓都叫標誌性建築,其目的是不是為了護國保民,無法細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