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生前被誉学术泰斗,死后为何被儿子写成失败者?

季羡林是很多人熟知的国学大师,国宝级学术泰斗。虽然已经去世,但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永远不会消失。在很多人心中,季羡林一直是不卑不亢、忧国忧民的形象,受到很多人的尊重。

然而,他的儿子季承,却颠覆了被社会塑造的“大师”的完美形象。 在儿子笔下,季羡林可以说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一个有国无家的浪人,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

季羡林:生前被誉学术泰斗,死后为何被儿子写成失败者?

早年的心结——过继给叔父、无爱的婚姻、母亲的早逝,塑造了他压抑、封闭、孤傲的性格,他几乎毁掉了一个家。

一方面是学术泰斗的成就,一方面是糟糕的家庭关系,季羡林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1 让人读来震惊和苦涩的往事

季羡林:生前被誉学术泰斗,死后为何被儿子写成失败者?

和以往大家的所知不同,在季承笔下,季羡林是一个吝啬、封闭的形象。

不许用自来水拖地板冲厕所,不同意买洗衣机、电冰箱和抽油烟机,因为用水太浪费。季羡林节电成癖,一家人在屋里谈天,他进来二话不说,就把电灯和电视机关掉,意思是谈话就谈话,不要浪费电。

季羡林:生前被誉学术泰斗,死后为何被儿子写成失败者?

1994年除夕前一天,季老发现少了自己怜爱的一盆君子兰,就冲着儿子问罪:“谁把我的花盆扔了?”

儿子没能忍住,便说上气话:“是我把它扔掉!”(实际上没扔),季老勃然大怒说:“谁给你权力,扔我心爱的东西”“这是我的家,我不指望你养老。”

接着又说:“你干的都是为了你妈!咱俩的关系就到此为止”此后,季老与儿子开始疏远分离,一离就是十三年。

在季承的书里,我们认知了一个真实的季羡林,真实得让人有点难以接受,为什么他会和大家所知的差别这么大呢?

季羡林:生前被誉学术泰斗,死后为何被儿子写成失败者?

2 季羡林矛盾的一生

季羡林的一生,充满了各种矛盾。

“父亲一生遇到许多矛盾,可以说,他一生是处在巨大的矛盾之中。他对待矛盾也有很多矛盾。他是一位矛盾着的人。不是他主观上要这样,而是客观环境使然。他幼年时从农村来到城市是矛盾,听从长辈之命结婚是矛盾,出国不能归是矛盾,有相爱的人不能结合是矛盾,和自己妻子和家人团聚是矛盾,搞研究和社会活动、社会动荡是矛盾,等等。”

他有自己的家,从6岁开始,却不得不寄居叔父家;有意中人,却不得不和按照长辈的安排结婚;爱自己的母亲,却连母亲的模样都记不起来了。

同时,那个时代还经历了抗日战争、四清、“文革”、干校、改革开放等等。中国社会正发生巨变,季羡林一家,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见证。 是不是因为这样,他变得偏激,对外人慷慨大方,却对家人冷漠无情?

季羡林:生前被誉学术泰斗,死后为何被儿子写成失败者?

3 伟人也只是普通人,用更宽容的心去看待他们

季羡林在学术上的成就毋庸置疑,他把自己的心血,把自己的慷慨都给了国家和社会,却让自己的家人感觉糟糕。该怎么看待他?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很多人“粉转黑”。本来很喜欢一个偶像,但后来因为一些事不喜欢他了,就开始去指责、攻击他。

如果不从一个伟人的角度去看,他仍然是一个普通人——他没有超出普通人所具有的缺点,没有什么恶的行为

他不顾家庭成员的感受,喜欢养猫,就不顾家人睡不好觉;爱书,就连借书给孙女都不愿意等等但他有很高尚的地方,他不借书,但会另买一本来送人。

季羡林:生前被誉学术泰斗,死后为何被儿子写成失败者?

如季承在采访中说:“ 有了现在的故事,一个较为完整、较为真实的季羡林会呈现在大家面前,因此大家会更了解和理解他,会更尊敬和喜欢他。希望大家一定不要误解,我讲这些故事,绝不是为了诋毁父亲,绝没有复仇的动机。”

伟人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他并没有超出普通人所具有的缺点,虽然真实有时难以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