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继位合法性一直是迷,直到最近康熙遗诏出现,那之前为什么不拿出来以正视听呢?

NewCambridge




答:“雍正是否篡位”是清朝四大谜案之一,一直以来,围绕着“篡位与否”,史学家争论不休,却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至今仍无定论。

近年来,经过《雍正大帝》等一系列与雍正有关的清宫戏的热播,很多人都对这个“四阿哥”心生好感,不惜把“清朝最完美的君主”光环加在他的头上,在情感上就不肯接受“篡位说”,当听说台湾或辽宁公开展出康熙遗诏,且遗诏明确写“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统,着继朕登极,即皇帝位”,就由衷欢呼:我说嘛,雍正一代明君圣主,怎么可能做出弑父篡位的恶行来呢?那些恶意抹黑他的人,太可恶了!幸好,证据已经出现,真相大白,雍正继承帝位完全合法!

这些人,甚至还会把民间那些本来就不经一戳的“十四子”篡“于四子”的段子尽情狂喷一番,以彰显自己的高明。

真是幼稚!

如果“真相”得来是如此之容易,那么,雍正是否篡位之谜也不会高悬两百多年而不能破解了。

要知道,所谓的康熙遗诏,并不是康熙亲手所书,这种遗诏,对已坐稳了帝位的雍正来说,你就算要一百份、一千份,他都可以炮制出来,能说明什么问题?!而且,既然要造假,谁又会傻不拉叽地在一份并非真迹的东西涂涂改改,自露马脚?!

事实上,现在发现的《康熙遗诏》,已经有四份,一份藏于台湾故宫,一份藏于辽宁档案馆,另外两份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未发现的还有多少,就不知道了。

至于遗诏的内容,雍正登位后,不用任何人提醒,也早已颁布天下,告示全国。

甚至,雍正三年,英国还出版了完整英文版《康熙遗诏》——那是由康熙身边的传教士马国贤(马特奥•里帕)于康熙六十一年带到伦敦出版的。

馆藏的四份遗诏中,早在2002年6月,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文物陈列馆就展出过台湾故宫的馆藏品。

而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那两份,也分别在2005年、2010年公开展出过。

每次展开,都有些人津津乐道地强调:“雍正没篡位。”

然并卵!

道理很简单,康熙已经死了,死无对证,一切都由雍正说了算,可信性能有多高?

如果觉得这些遗诏可以作为证据,那您干脆以《圣祖仁皇帝实录》上记载的种种康熙要指定雍亲王为储的迹象来作证据好了,不过,您得明白,这个《圣祖仁皇帝实录》可是雍正登位后主导编纂的哦。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

上面提到的传教士马国贤(马特奥•里帕)是康熙的贴身画师,康熙暴毙时,他是在宫中的,事后他描述说:“(皇帝)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

还有一个名叫路易斯法国人,康熙暴毙之夜,他也在宫中给康熙制作天文观测仪。回国后,他写了一部回忆录,里面清楚地记述了康熙死亡当夜的具体详情:“奉敕令,我当时在给中国的这位最高统治者打造观星仪器,因为,皇帝他十分热爱西洋的器物与科学,为方便他随时心血来潮来亲临观看,当夜我就在皇帝寝宫的附件,忽然听到一群急躁的脚步声,畅春园外似乎来了一大群陌生的侍卫,他们并不像是皇帝平时的贴身警卫,而像是突如其来应付紧急情势的外来人。紧接着,不久从皇帝寝宫内传来了极为凄厉的惨叫号呼,我认得出那是皇帝本人的声音。”

这两个已经回国了的外国人的话语权,是雍正所无法控制的,所以,他们的话也许更接近真相。

当然,最令人生疑的是雍正自己的表现。

仿佛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外加一个“隔壁阿二不曾偷”。雍正为了消弭世人的怀疑,于雍正元年八月发上谕说:“圣祖……命朕缵承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

在这种说法里,并未提及听到遗命的人。而且也清楚地表达:所谓的康熙遗诏,事先是没有的,关于“缵承统绪”,乃是临时“一言而定”的。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清史专家李学智指出,史语所保存着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至12月28日的满文《上谕档册》共75件,其中有一件记:“康熙六十一年11月14日诸阿哥等奏:恭阅尚书隆科多撰书《遗诏》。奉旨:是。著交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原来,原来《康熙遗诏》是隆科多“撰书”,后又交内务府、翰林院正式撰写的。

由于雍正的上谕里没有提到有其他人在场,那也可以理解,遗诏多半是隆科多一个人捣鼓出来的。

毫无疑问,这种说法的漏洞实在太大了。以至雍正五年十月,雍正不得不再发上谕补充:“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入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是大臣之内,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

即补充了“诸皇子”以作人证,不过,后面那一句“承旨者惟隆科多一人”,仍让人浮想联翩。 

现在我们看《清朝野史大观》,上面说,康熙死后,隆科多从寝宫出,出示掌中所书“传位于四皇子”字样,声称是康熙亲笔所书,于是皇四子胤禛得立。

当时的畅春园内,全部卫兵都是隆科多的属下,隆科多还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史料也称:世宗(雍正)之立,外得力于年羹尧,内得力于隆科多。

因此,雍正即位后,马上把隆科多和年羹尧同加太保。改年,又赐隆科多和年羹尧同赐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

与此同时,又雍正手脚麻利地捕杀了康熙帝晚年的贴身近侍太监魏珠、梁九公、赵昌等人。

个中原因,各人自己体会。

没多久,年羹尧和隆科多也先后被赐死。

隆科多被诸王大臣会议定了四十一条大罪。

雍正为了避免授人口柄,并没立刻将隆科多处死,而是将隆科多圈禁在康熙驾崩的畅春园附近。圈禁了一年多,隆科多莫名其妙地挂了。

隆科多被圈禁前,曾悲叹说:“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

隆科多的悲叹,也若隐若现地揭示着某些内幕。

雍正七年九月,雍正为了驳斥篡位流言,写《大义觉迷录》,详述康熙临终授命情形:“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时皇考圣躬不豫,静摄于畅春园。……至十三日,皇考召朕于斋所。朕未至畅春园之先,皇考命诚亲王允祉、淳亲王允祐、阿其那(即允祀)、塞思黑(允禟)、允禵、允祹、怡亲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

雍正列举出的这些“证人”,已是杀的杀、关的关,剩下的也只有半条命,根本就不敢多说一句话。

还有,雍正刚一即位,就下令收回康熙所有的朱批谕旨,声言“若抄写、存留、隐匿、焚弃,日后发现断不宽恕,定从重治罪”,显然是担心有某些不利于自己的证据被世人窥见。

康熙死后,雍正毕生不踏入康熙暴毙之地畅春园半步,也从不去康熙最爱的木兰秋狝场,甚至,不敢把自己的陵寝建在清入关后的帝陵陵区京东马兰峪,而另建在数百里以外的京西易县,是否心中有鬼,就不得而知了。

再补充一下,康熙的孙子弘旺所编《皇清通志纲要》和康雍时期萧奭编的《永宪录》,是记载有康熙帝去世逝情况的两本私人著作,在这两本书中,都没有记载康熙皇帝临终前召见七位皇子和下达传位遗旨这件事。

特别骇人听闻的是,《永宪录》里面收集的康熙驾崩后所颁遗诏上书竟然是:“雍亲王,皇四子胤祯,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统,着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注意,“胤祯”可是雍正帝同母弟皇十四子本来的名字!

本来,雍正在登帝后把所有兄弟名字中的“胤”字一律改为“允”字,其中十四阿哥的名字改为了“允禵”。但从现在保存在清代档案里的一份康熙帝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月十二日年封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的原敕命稿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所写为“皇帝敕谕王胤祯……特命尔为抚远大将军”。

皇帝发布的敕文是不容一字有错的,而这又是原敕命稿,则十四阿哥曾经的名字就叫“胤祯”确凿无疑!

另外,《给抚远大将军、王、胤祯敕书稿》并非是“十四阿哥本来的名字叫胤祯”的孤证。

《明清史料》丁编上,还发表有一篇《大将军、王、胤祯题稿》残件,该件起头就写“臣胤祯谨题,为奏闻事”。

而《给抚远大将军、王、胤祯敕书稿》未并发现之前,象张尔田、吴昌绶等史学家也注意到弘旺所著的《皇清通志纲要》内有允禵原名为胤祯的记载。

——既然十四阿哥本来的名字是胤祯,那《永宪录》又记“雍亲王,皇四子胤祯”,是不是要向世人透露着什么?


覃仕勇说史

  现存的康熙遗诏(《康熙遗诏》也称《康熙皇帝遗诏》,一式四份,分别藏于台湾故宫,大陆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档案馆。康熙皇帝逝世后,遗诏颁布天下,告示全国。但因为此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拟就并颁布天下,并非康熙真迹,所以遗诏不能说明雍正是否篡位)并非康熙帝所作,所以并不能说明问题。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康熙帝在京西畅春园发病。该月十二日晚,诸皇子齐集畅春园,次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病逝。康熙帝死后,步军统领隆科多宣读大行皇帝遗诏,宣布皇四子胤禛为皇位继承人(内有“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身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之语)。于是胤禛以此登基,改元“雍正”,意为雍亲王得位之正。实则关于其得位不正历史多有议论。

  按照有些人的观点,康熙本欲传位于十四子胤禵,但康熙去世的时候胤禵没来得及赶回,隆科多“仓猝之间以定大计”。为了个人利益私自做主,以皇四子胤禛继承帝位,然后和胤禛一起假造遗诏。即认为雍正帝是夺了其亲生兄弟皇十四子胤禵的皇帝位子。

  但关于雍正篡位的传说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是“雍正改诏说”。康熙帝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禵,雍正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此说荒唐无稽,古代于写作“於”。清朝宫廷谕旨都是满汉两种文字并用,绝不能只用汉文。而且诸皇子的称呼是皇第几子,如皇十四子,绝不会只写“十四子”。

  二是“隆科多矫诏说”。康熙病重时要隆科多发一道谕旨叫远在西宁的十四子胤禵紧急回京,要传位给他。隆科多却拖延未发。等到康熙帝驾崩后,隆科多假传圣旨立了皇四子。

  三是“隆科多改诏说”。康熙帝刚咽气,隆科多从“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正大光明”匾后藏传位诏书是雍正帝秘密立储以后的事,此说也不可信。

  四是“雍正投毒说”。康熙帝在畅春园病重时,皇四子胤禛进了一碗人参汤,康熙喝了就去世了。此说不解释,毫无可信度。

  以上这些基本被认为历史依据不足,真正让史学家怀疑雍正继位过程的,是其他历史记载。

  康熙帝用胤禵为西征统帅,掌握军权,并有密折上嘱咐他要获取人心,是为了让他树立威信服众和对他的加意培养和考验,是属意他为储君(或者说是候选人之一)的表现,而胤禵西征中的表现从奏折中来看,综合上是十分令康熙满意。这是大家都认为胤禵是继承人的一大依据。

  而关于遗诏在雍正朝早年流传的说法是隆科多一人承诏,后来又改为“八人面谕”。成为雍正帝即位不正的硬伤。

  雍正四年,雍正帝在收拾隆科多时给他定的罪中第三条即为“妄拟诸葛亮,奏称‘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并称,隆科多本应处斩,但看在他是先帝驾崩时惟一承旨人的份上,格外施恩,姑且饶他不死。

  但到了雍正七年,雍正帝将所有政敌整治清理完毕后才首次官方提出当年是七个皇子和隆科多一起聆听康熙遗言。但这八人中三人已死,二人终身圈禁,二人被整治(当年的中立派皇七子和皇十二子的不敢多言),一人是和雍正关系最好的皇十三子允祥。所以“八人面谕说”备受质疑。

  康熙帝时期宫里有不少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在信件和著作里提及到不少康熙去世、雍正登基的细节。有人就提到了隆科多一人承诏,但没有一个人提过“八人面谕说”。如雍正元年七月传教士严嘉乐的信件(收录在《中国来信》一书)中写道:胤禛登基后,皇十四子奉召进京后,提出要看先帝遗嘱,企图剥夺皇四子的统治权。他对九门提督言词训斥,因为他是先帝遗诏“唯一的、可疑的见证人”。清朝藩属朝鲜的史料中也没有“八人面谕”说,而是把隆科多弄错为马齐,说是马齐承遗诏。

  另外雍正朝的官方资料上关于康熙逝世的描述前后矛盾,不合情理。比如记载称康熙病危前召众皇子及隆科多速到宣布遗诏,却只将传位遗诏告知允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对要继位的胤禛仅告以“病势日臻之故”。在康熙逝世后,胤禛方得知由自己继位。而在康熙死前十个小时内,胤禛曾三次入寝宫问安,康熙帝为何不将传位诏书告知?

  在雍正帝亲自写就的为自己辩驳的《大义觉迷录》中雍正自己也说过一些与“八人受谕”相矛盾的话。比如他曾说:允禩、允搪都亲承康熙遗诏,方才“肯贴无一语,俯首臣服于朕之前”。但又说:“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时,塞思黑(允搪)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若非朕镇定隐忍,必至激成事端”;“圣祖仁皇帝宾天时,阿其那(允禩)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胤禩、胤搪的举止不像在十个时辰前就已知道传位的遗诏,倒像是刚刚听到雍正要即位的消息而胸怀激愤的神情。

  按《大义觉迷录》的说法,“八人受谕”的现场有皇十七子允礼等人在寝宫外伺候。但留存的隆科多密折上却说:“圣祖皇帝宾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允礼)在内值班,闻大事出,与臣遇于西直门大衔,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所以据此可知允礼根本不在寝宫外伺候,也不知道传位雍正的遗诏。

  康熙帝对重要事情常常亲手书写谕旨,史料也有记载其在去世前曾在两处地方留下关于身后妃嫔去向安排的谕旨。他去世后谕旨被找到,雍正帝遵照执行。既然连妃嫔康熙帝都如此细心的书写了谕旨放于不同之地,极为重大的皇位继承人问题为何没有亲笔谕旨?这也是疑点之一。

  雍正在康熙帝去世后的第二天,即晋封肃亲王豪格之孙延信为贝子,命其驰驿赴甘州(今张掖)掌抚远大将军印信,并密谕其:“你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如果将军要亲自带来,你从速开列缘由,在伊家信(等)带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软疏怠,(使伊得以)检阅奏文后,并不全部交来,朕就生你的气了!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露。”

  十二月初七日,延信与赶往京城的胤禵在陕西榆林附近相遇。遵照雍正旨意,延信未向胤禵提及此密谕。十二月二十日,延信行至凉州,当他“闻得大将军王的小福晋们都于十二月初五日经过凉州朝京城去了”的消息后,即于翌日密奏,并详细讲述了胤禵家属可能经过的两条路线以便雍正派出亲信,拦截搜索他们可能带走的家信及其它材料。

  胤禵回京奔丧时,雍正密令在路上拦截收缴他与康熙往来的所有奏折密信,严防他带任何奏折信件到京城。其如此心急的收缴胤禵与康熙的奏折,严防他带任何奏折信件到京城的举动让很多人认为是极有可能是为了销毁康熙有可能传位于胤禵的证据。

  雍正帝自幼交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长大,佟佳氏是康熙帝表妹,颇为康熙宠爱,以皇贵妃的身份管理后宫八年,地位尊贵,所以雍正帝称隆科多为“舅舅”。反之与生母德妃的关系一般,德妃在雍正即位后甚至表示“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而且要以身殉康熙帝,被雍正阻止。可见她也认为知道应该即位的是幼子。她受封为皇太后后拒绝移居到太后应住的慈宁宫。几个月后便暴病而亡。另一说被雍正帝逼死或气死。

  历史,尤其是帝王的家史,总在扑朔迷离中。

  但毫无疑问的是,雍正帝是为励精图治名垂青史的皇帝,对于清代康乾盛世起到了重大作用。

  而且也有很多历史记载说明康熙帝也比较欣赏雍正,并对其后代弘历也颇欣赏。据说弘历十岁时随父初侍康熙帝宴于圆明园牡丹台,康熙帝见弘历聪颖过人,十分喜爱,便接至皇宫去读书,亲自抚养,并称弘历"是福过于予",并称其生母钮祜禄氏是有福之人。

  这点也确实如此,弘历二十五岁登基,活到八十九岁,是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中最长寿之人;其母后来也寿至八十六岁,跟着儿子享尽人间富贵。


赵燕云

近年辽宁省档案馆新馆首度展出的“康熙遗诏”对此给出了答案:雍正没篡位。



 《康熙遗诏》亦称《康熙皇帝遗诏》,是史学界研究康熙死后雍正皇帝即位之谜的重要实物,长期被支持“雍正合法继位说”的学者作为证据列举。对于这份所谓的《康熙遗诏》,史学界争论颇多。支持雍正皇帝即位的史学家认为这是康熙钦定遗诏,反对者则认为这是根据康熙五十六年的遗诏修改而成。《康熙遗诏》真迹现存于第一历史档案馆。



辽宁省档案馆收藏的“康熙遗诏”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同一内容。其中写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里的皇四字就是胤正皇帝。

而且古人写字都是使用的繁体字,其中民间谣言“传位十四,被改为于四”,这是不可能的,在清朝这个字才是“於”而不是于,因此很难篡改。

省档案馆专家介绍,雍正即位后,始建秘密立储诏书,封于匣内,高悬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皇帝死后取出,昭告天下。


图文世界观

现存的几份康熙遗诏真的能证明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吗?并不能,因为这些遗诏就不是康熙写的。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先弄清古代皇帝的遗诏是如何诞生的。

古代皇帝临终之前,往往会留下遗诏。但是这样的遗诏一般都很短,不可能像我们看到的康熙遗诏那样长篇大论,洋洋洒洒。这是最原始版本的遗诏,也许就一张纸条,比如下图是道光遗诏。

甚至皇帝也许根本没有写文字的遗诏,而是口述传位给谁。所以原始版本的遗诏是没法公之于众的,因为它就不是一个正式的文件。

新的皇帝登基后,会组织文章写得好的词臣,以先帝的名义起草一份正式的遗诏,爱是能公之于众的正式文件。

这份遗诏会以先帝的口吻总结一下自己的执政历程,然后再把新皇帝夸一番,如果先帝执政时有什么不得人心的政策,也可能会在这份遗诏里将政策废除。当然,这些都是新皇帝想说的话,借先帝的口吻说出,就不会违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儒家古训,也能给先帝博得好名声。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康熙去世三天后雍正才公布康熙遗诏,因为这份遗诏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写好的,必须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当然,这样的康熙遗诏,也不能证明雍正没有篡位,因为遗诏是雍正组织写作班子写的。而有证明力的是康熙亲手写的简版遗诏,但可惜的是,目前人们还没有发现这份遗诏。

虽然康熙遗诏不能证明雍正并非篡位,但是我认为结合种种史料,可以认为雍正是正常继位。

第一,传说康熙是想传位给十四子胤禵,但这个说法毫无逻辑。因为康熙晚年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王,派他去西北打仗,这已经宣告胤禵与皇位无缘了。没有哪个头脑清楚的皇帝,会把太子派到边疆去,因为万一皇帝不测,留在京城的皇子会立刻夺位,不会等太子回来。

第二,雍正继位初年并没有篡位的传言。也许当时中国的记载不可信,但是在京的外国传教士以及朝鲜使节都记载康熙传位给雍正,朝鲜使节还记下了这么一个说法,即康熙希望通过雍正把皇位最终传给弘历,也就是乾隆。这说明雍正登基之初,舆论都认为他是合法继位,他篡位的传言是后来才出现的,因此根本不可信。

第三,基本可以认定康熙晚年是信任四阿哥胤禛的。其实康熙对待儿子的态度很暴躁,动不动就严词训斥,但对胤禛却基本没有过多的斥责。


虽然雍正是合法继位,但是篡位传言出现后,雍正却做了一件脑残事,将流言推波助澜。

雍正编写了一本《大义觉迷录》,为自己辩解。这下在旁人看来,雍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越描越黑。而且本来不清楚传言的人,看了《大义觉迷录》后,反而知道了传言说的是啥。

所以乾隆即位后,就把《大义觉迷录》禁了。



梦露居士

这是被逼急了不得已而为之!事实上,雍正是我国史上被黑得最惨的皇帝之一!

明清两代,是我国小说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侧面反映出了明清文化的灿烂。但这也使得明清两代,成为野史记载最多的时代。这些繁杂的野史,里面添加了作者大量主观臆造的内容,从而影响了后人对那段历史,那些历史人物的真实认知。

这里头,最大的两位受害者,莫过于正德和雍正两位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

正德皇帝是我国史上最有名的“顽童”皇帝,后世史书对他的评价,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差评。说他贪图享乐、荒淫无耻、沉迷酒色、荒废朝政,甚至将其刻画成一副地痞流氓的形象。

后世文人评击正德皇帝,无非就是这三点:1、重用宦官,残害忠良;2、修建豹房,沉迷女色;3、自封将军,耽乐嬉游。这些“罪状”虽然都有历史事实作为依据,但更多的却是文人们的添盐加醋。

正德皇帝重用刘瑾等奸宦,确实是一大污点。但事实上,正德皇帝并非真的不辩忠奸。他不仅厚待杨廷和等重臣,对于反对和批评他的一些大臣,也都不加以追责。如拒绝为他打开城门的宣府御史张钦,正德皇帝不仅不予责罚,反而下旨称赞他“勤恳忠勉”;又如处处和他针锋相对,讥讽他为宋徽宗的扬州知府蒋瑶,他都只是一笑而过,而蒋瑶后来还官升至陕西参政。

至于后面两点,就黑得更离谱了。如豹房,没错,正德皇帝修建豹房是不假。但其实,明朝是历史上帝王豢养动物最鼎盛的时期,京城内建有虎城、象房、豹房、鹁鸽房、鹿场、鹰房等多处饲养动物的场所。既然其他皇帝都有建,又为何偏偏只批评正德皇帝一人?再说,清朝皇帝花几代人时间,耗费大量金银修建了圆明园,为什么就没人说他们昏庸呢?

更可恨的是,那些文人骚客甚至写他强抢民女,写他大肆搜掠良家妇女以充“幸御”,有时竟达“十车”之多。还流传出《游龙戏凤》这样的风流戏目……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本来是一名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但在文人的笔下,却变成一个冷血无情的“冷面王”。后世文人批评他大兴文字狱,残害读书人。但其实,雍正大搞文字狱,实际上是为了打击那些反对改革的大臣的无奈之举罢了。

然而,这些文人却一方面用藏头诗的方式,对雍正暗潮热讽;一方面又写大量的野史小说,中伤抹黑,甚至妖魔化雍正。写他篡改遗照,迫害手足,组建血滴子等等。

民间广为流传的雍正修改康熙遗诏正是这些文人的杰作。他们在野史小说上,写雍正在遗诏中“改十为于”,硬是把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但事实上,在古代正式书文中,一般用“於”,而不是用“于”。他们甚至把雍正的死因“改编”小说,让民间流传着,雍正是被吕留良之孙女吕四娘所刺杀的传说。但事实上,雍正在位期间“以勤先天下”,显然是操劳致死的。可见这些文人对雍正的抹黑,也是真够狠毒的!

但如果我们撇开这些抹黑的野史,重新来审视正德和雍正两位皇帝在位期间的举措,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不失为利国利民的守成之君!

先和大家说说正德皇帝;

他在位期间有两大造福于百姓、有利于国家的举措。一是实行江南赋税改革,任用重臣杨廷和,主持赋税调整,改变了自朱元璋起江南赋税过重的局面。从正德八年起,在江南各地全面推行的赋税改革。改革不仅减轻了江南当地百姓的负担,而且仅用了两年时间,便还清了江南地区自弘治晚期以来,拖欠朝廷累积达十年余之久的赋税,改善了弘治年间的财政困局。

二是开展沿海“市舶司”改革,进一步强化市舶司的收税职能。这项改革打开了解除海禁的第一步,实现了明朝外贸收入的增长,拓宽了明政府的税源。

一个被刻意埋没的事实是,正德在位十五年间,明政府实际财政收入,其实要远高于其父皇十八年的“弘治中兴”时代!

接下来,一起来看看雍正皇帝;

雍正在位时间被正德还短一些,但其功绩却更大。雍正年间推行的三大改革,对后世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推行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废除官僚集团特权,缓解帝国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负担;

2、推行摊丁入亩政策,直接取消了人头税,全都按照土地多寡来收税,打击了富人的利益,减轻穷人负担,有效平衡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3、开豁贱籍,削弱人身依附关系;前两项改革可以说是从经济上促进社会公平,而这项则是从法律上推动了社会公平。这项改革彻底废除了过去残留于社会的类似于奴隶制度的条规,从而保障了底层人民的利益,给了他们重获新生的机会。同时,进一步释放了社会劳动力。

三项改革的推行,极大的充实了清王朝的国库。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康熙末年,国库存银仅剩区区几百万两;而到雍正死时,清王朝的国库,存银已高达近6000万两之多。而且,乾隆年间的太平盛世和人口暴增,无不得益于雍正摊丁入亩和开豁贱籍两项政策的落实。如果不是雍正打下的扎实基础,估计这大清的国库,早就被乾隆爷给败光了!

那么,为什么正德和雍正两位皇帝,会遭到文人如此不公正的评价呢?

其实,归根到底无非就是利益问题。正德和雍正两位皇帝,虽然身处的时代和推行的政令都不同。但他们都是希望通过改革,来突破当时固有体制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让利于民的目的,实现国家的图治。但这就触动到那些官绅阶层的既得利益。于是,他们便会联手来抵制改革,甚至对皇帝横加诋毁。

而那时的普通老百姓,文化水平是相当低下的,但崇儒的思想却是根深蒂固。因而,他们很容易就被这些官绅阶层所误导,站到这些官绅的阵营里面,不仅使正德和雍正的改革举步维艰,还让两人在民间名声昏暗。

古代的官绅阶级,表明上饱读圣贤书,处处标榜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心底里所认同的其实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个道理。因此,当自身的既得利益受损,什么视君入父,什么忠君爱国,都是不过是屁话而已!

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前赴后继考取功名,不仅只是为了登入庙堂,光耀门楣,实现自己的抱负;更多的是希望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条件。说白了就是升官发财。因此,如果皇帝的改革触动到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就会披着忠臣的外衣,端出一大堆的儒家治国经典,处处引经据典的来反对皇帝的改革。这时,如果皇帝杀他们,就会落得个残害忠良的骂名;如果不惩治他们,他们则会得寸进尺,进一步逼迫君上,甚至抹黑丑化皇帝......


这些历史要读

康熙遗诏已经出现国许多回了,最离谱的一次是“于四子”那次,有人直接分析这是将“十四子”篡改为“四子”。不得不说对于历史一些谜题,国内的专家还是非常喜欢推敲的,导致出现许多脑洞一般的历史,例如曹操头盖骨的问题,最后演变为了哪一块是曹操小时候的头盖骨,对此只能说粗略看看即可,千万别太当真。

雍正是不是合法继承,其实都没有多大的讨论价值了,因为就事后的种种迹象都可以看出来,四爷的手段要比其他阿哥高明,能力也比其他阿哥要强。那么何不大胆假设康熙慧眼,早已经看出来了雍正不同于其他人,所以早早的已经留下了遗诏,但是由于雍正怕其他阿哥造反,所以才调年羹尧带兵回京。而且无论怎么抹黑雍正,历史都不会忘记雍正所做出来的贡献,雍正可以说是清朝历史上少有的伟大改革家,如果没有雍正,就没有所谓的“康乾盛世”。康熙末年清朝的腐败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而康熙采取的是拉拢安抚,只有雍正敢于直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扫康熙末年的颓废局面。

并且雍正更是体谅百姓的疾苦,实现了两道政策,这两道政策的先进性,已经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一项就是摊丁入亩、另一项就是火耗归公,这两项政策救万民于水火。摊丁入亩改变了按人头征税,变为了按土地面积来收税。火耗是指在将百姓税收的银两重新熔铸,这个过程会又耗损,而已经是又百姓承担的,雍正将其改为由官府承担。而这两项都是贪官门最喜欢用来鱼肉百姓的,雍正这么一改,极大的防止了腐败。


小司马迁论史

关于雍正几位的合法性,历史学家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合法说,一种是篡位说。

合法说的证据

首先要说,雍正想篡位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修改遗照的机会几乎为零。尤其是传位十四皇子变成传位于四皇子这件事,甚至应该是解放后才能有的谣言。为啥呢?

且不说皇帝遗照会有满汉两种文字撰写,就是传位于的“于”字,在解放以前都是繁体字,根本就不是“干勾于”,繁体的于是“於”这么写的,当然古代也有“干勾于”,但只能用在姓氏当中,并不能在词组里出现。

第二,由于康熙生了36个孩子,有24个活着的儿子,又有九子夺嫡一说,也就是说雍正的政敌非常多,最终选择了雍正当皇帝,其他几个皇子自然要满处造谣,说雍正是篡位来的。

第三,由于当时是满汉两朝臣子共同处理遗照,隆科多与张廷玉不属于一个山头,根本不会配合作假。

非法继承的证据

首先要说,因为乾隆的原因才选择雍正继位,也是谣言,当然是乾隆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才传出来的这个谣言。因为当时进宫陪伴皇爷爷读书的根本就不止弘历一人,几乎几个受宠皇子的孩子都进宫陪王伴驾了,弘历仅仅是其中之一,而且因为年纪小,也并没有体现出他的聪明才干来,反倒是皇长子的长孙表现的更优秀,因为岁数大嘛。


那么乾隆说自己深受皇爷爷的赏识,雍正都是因为自己才当上皇帝的这件事,就有点欲盖弥彰了。

另外,雍正继位,以及雍正暴毙,乾隆身世包揽了清朝三大奇案,怎么就这么巧,雍正他们家都这么奇怪呢。

最重要的一点,历史是由胜利者撰写的,因此一切有利于雍正乾隆的史书,其实反倒都无法证明他们的正大光明。

白希文解读

关于皇帝的选拔,几乎每一代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猫腻,雍正之所以被拿出来说,是因为他处在康乾盛世的正中央,故事最多,演绎的也最多。我不敢说雍正称帝没有任何猫腻,但至少从雍正继位之后励精图治的工作态度上看,我宁愿相信这是康熙独到眼光选择的以为好皇帝。


白希文

其实关于遗诏的谣言是很容易被戳穿的。民间传言雍正改字其本身就经不起推敲,比如简繁体的“于”是不同的,其在书写方法上笔画也是有区别的,没法篡改。


再就是作为一个王朝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传位的诏书不可能不写继任者的名字,这不合情理。诏书作为确认继任者的重要法律文件,它也不可能不说明传位的理由,比如继任者他为什么有资格当皇帝。这是老皇帝对所有子女和文武大臣的解释,也是他对祖宗的交代。既然如此,只说第几子而不讲清楚是谁也不说为什么要传位给他,那就真的是笑话了。

当然了,信者衡信,不信者衡不信。人家就是说雍正继位不合法,你把诏书挂在他眼皮底下他依然会说那是假的。


周志宏glee

雍正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做了十二年零八个月皇帝批了一千万字,平均每天七八千字,古今无二。雍正帝统治残酷,猜忌多疑,刻薄寡恩饱受诟病,以至其继承合法性也让人质疑。民间传说,康熙晚年出现九子夺嫡的事情,康熙皇帝伤透了脑筋,后来想出一个办法,他把皇位继承人的名字写在诏书上藏在正大光明殿牌扁后面,等他病重时取出当庭宣读继承人的名字。据说遗诏上写“传位十四皇子”可是康熙驾崩时,十四皇子此时任抚远大将军镇守西北,康熙床前只有胤祯在场,胤祯把十宁顶上加一横,下面提一钩。诏书变成"传位于四皇子”。康熙看了诏书两眼一翻驾鹤去了,胤祯名正言顺的做了皇帝,就是雍正皇帝。这种谣传非常盛行,近年来雍正皇帝继位诏书拿出来显示,遗诏是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的,所谓改字谣传不功自破。皇位人人都想做,只不过胤祯比较理性,隐惹从不叁与众子争嫡事情,以局外人自处,况且他人在中年个人素质品行都非常高,为人低调,个人能力又比较出类拨萃。康熙皇帝毕较看重这一点,因此康熙晚年常上雍亲王府串门。一次雍亲王胤祯邀康熙皇帝来府上赏牡丹花,趁机把两个儿子弘历和弘昼拉出来拜见皇帝。康熙皇帝有一百多个孙子,他每日政务繁忙还有封建礼节束缚,不可能都见面认识。康熙有识人之能,当他看到弘历生的身材颀长,容貌清秀,眼晴里闪烁着不同寻常的灵气与沉静,认为这个孩子非常不一般。弘历回答问题也大方得体非常喜爱。于是看了乾隆的生辰八字,又召见他的母亲禄骨禄氏,见她五官端正,骨架很大,身体非常好,连说是有福之人。康熙皇帝回宫以后把弘历领进大内由他亲自辐导学业,弘历天性聪明,悟性极高,学业大有长进,有一种说法康熙选接班人目光长眼,想将来让弘历做皇帝,胤祯只不过是借了儿子的光。话说回来,雍正帝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继位时国库里存银七百万两,等他去世时国库存银五千多万两。雍正帝的一番吏治改革一百多年里仍行之有效,避免了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国运不过百年的局面。


:


关东侠客


“康熙遗诏”也不是全于康熙亲手写的,

也不能证明雍正合法继承皇位啊,同时遗诏也不止一份,也不是首次公开

  宁省档案馆所展出了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的“康熙遗诏”:“雍亲王皇四子胤禛,。。。。。。。继皇帝位”,好象一下给出了标准答案:“没篡位。”

但这类的“康熙遗诏”在在2005年、2010年第一历史档案馆就展出过收藏的两份,也是由此证明雍正继位合法。而更早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文物陈列馆2002年也展出过“康熙遗诏”。

  

  现存的“康熙遗诏”有多个版本,但都不是康熙皇帝临终前的亲自手书,也可以说不是遗嘱,这只是康熙死后继任皇帝宣示自已继位皇位合法性公文,这是康熙皇帝在自己病后早就经准备好的,只要再其中加上了最关键的由谁继皇位的内容,就可以变成合法可公开的继承书了。

  当然遗诏中没有“十四子”被篡改“于四子”的这样故事性环节,因为在正式诏书中“於”、“于”写法相差太多了,是绝对难于改写的,而且还用满、蒙文本共同书写,正本又一定是满文本。所以只能忽悠人,这也只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小故事。

  用非全部康熙手书“康熙遗诏”来证明继位的合法性,好象也很难证明雍正皇帝是不是合法继承皇.无论他是否篡位,只要在承皇位后再撰写这种遗诏都不是很难的事。所以,所谓的遗诏展不展出,对其合法合理的继承皇位帮助也不是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