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浑南区以新兴产业推动转型发展

今年上半年,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多家单位发布了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沈阳浑南区蓝卡健康集团成为东北唯一的独角兽企业。集团负责人于浩波说,蓝卡的成长,源于东北这片创新的土壤。

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2016年以来沈阳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仅2017年区内就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0家,近两年新增企业超过建区近20年来的总数。

去年以来,作为沈阳振兴发展的先导区,沈阳浑南以智能装备制造和人工智能为牵引,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抓住四大千亿产业集群不放松,加速推动“中国智谷”崛起,培育振兴新动能,助推沈阳转型创新发展。

昂起新兴产业龙头

浑南区既老又新。“老”的是,1991年沈阳高新区就入选了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新”的是,2013年11月,浑南新区、东陵区、高新区和棋盘山风景区“四区合一”组成新的浑南区。

浑南区委书记、沈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一兵说,按照市委领导要求,浑南全区上下同心聚力打造“中国智谷”,在全市率先建设创新创业高地、率先建设高品质新城区、率先建设高品位发展环境。

浑南区“中国智谷”建设,瞄准四大千亿产业集群。目前,浑南通过“外引内培”,已形成智能制造机器人和信息技术、健康医疗与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电子商务四大极具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拓荆科技、富创精密等一批占据国内行业领先地位的IC装备骨干企业产值年均增幅超过30%;辽宁成大生物成为全球最大的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商;诺康止血药、东软螺旋CT、兴齐眼药等医药产品、医疗器械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

创新驱动带来高质量发展。浑南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裴希岩介绍,2017年,浑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7.6亿元,同比增长7.9%;税收68.4亿元,增长7.9%,税收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各项指标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把创新引擎发动起来

“中国智谷”以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为核心区。在大学科技城管委会主任赵戈看来,“中国智谷”的建设,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创新引领。

去年以来,浑南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事、喜事接踵而至。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国家材料科学研究中心,也是全国北京以外仅有的3个国家科学中心之一,落户浑南,2018年开建;培育高端智能制造人才的中国科学院机器人学院选址浑南;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哈工大、新松机器人等14家高校科研机构、领军企业、投资公司单位共同发起组成的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依托位于浑南的沈阳智能机器人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正式运转……

创新成为浑南“中国智谷”的鲜明底色,一大批行业领先企业崛起。

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领跑全国,涌现出新松机器人、拓荆科技、芯源微电子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在工业机器人、大规模集成电路全自动PECVD设备、工业级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等领域实现多项全国第一。

大数据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以东北大学为依托,孵化培育出东软集团、东网科技、沈阳大数据运营公司等骨干企业,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区域超算中心。

电商产业强势崛起,2017年产值完成750亿元,京东沈阳仅注册两年纳税就近2亿元,目前二期项目启动。

用环境吸引人才

近日,浑南区政府一次性拿出1200余万元专项资金,奖励为浑南区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高管团队、科技骨干和优秀专家。

浑南在发展战略上,坚持人才兴区不动摇。一个团队能带起一个企业,培育起一个产业。目前,浑南区域内拥有科研机构180余家,建成院士、长江学者和博士后工作站32个,引进海外研发团队79个,聚集高端人才300余位。

浑南正在实施“中国智谷”“558人才计划”。未来5年,引进和培育国内外中青年领军人才50名,新兴产业领域从事研发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创业的高层次人才800名。

在国际软件园董事长赵久宏看来,沈阳是东北中心城市,距离北京近,明年起高铁通车2个多小时就能到达;而且在国内二线城市中,企业发展成本低。一款软件产品研发成本北京是3000万—4000万元,沈阳只要1000万元。

国际软件园已成为浑南乃至沈阳吸引人才的一大平台。园区内700多家企业,吸引2.8万人就业,平均年龄仅29岁。而浑南人口平均年龄比沈阳其他区年轻20岁。

“今后,我们要把浑南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产业中心、领跑区域爆发式增长的创新创业中心、最具吸引力的智力人才中心。”浑南区区长李军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