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郏县,秦朝置县,全国知青文化发祥地,国家卫生县城

河南省郏县,秦朝置县,全国知青文化发祥地,国家卫生县城

郏县隶属于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总面积737平方公里,总人口59万。全国知青文化发祥地,1955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郏县写下光辉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郏县是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

一、历史沿革

河南省郏县,秦朝置县,全国知青文化发祥地,国家卫生县城

春秋时期的郏邑

1、春秋为郏邑,先属郑,后属楚。战国属韩。秦王赢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国灭掉韩国,设颖川郡,置郏县,治今郏县县城,属颍川郡。东汉、三国魏仍属颍川郡。晋属襄城郡。

2、北魏改名为峡城县,太和十七年(493年)置龙山县,治今郏县东南。北齐废峡城县。隋开皇初改龙山县为汝南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又改名辅城县。大业二年(606年)移治今郏县县城;四年改辅城县为郏城县,属襄城郡。

3、唐属汝州。北宋改称郏县,属颍昌府。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废郏县入梁县。元大德八年(1304年)置郏县,属南阳府。明、清属汝州。

4、1913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5、1949年属许昌专区,1969年属许昌地区,1986年改属平顶山市。

二、地名来历

“夹”,指郏县地势,背靠刘山,前面汝水,山水相持谓之“夹”。“邑”,古代称诸侯国为邑,夹加邑,成为“郏”字。 “郏”就是指“夹邑”这个地方,东周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左右,正式称为“郏”。

三、风景名胜

河南省郏县,秦朝置县,全国知青文化发祥地,国家卫生县城

1、三苏园。位于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东麓。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900年的历史。

河南省郏县,秦朝置县,全国知青文化发祥地,国家卫生县城

河南省郏县,秦朝置县,全国知青文化发祥地,国家卫生县城

2、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青纪念馆。位于郏县广阔天地乡广阔大道北侧,占地3100平方米,建于2001年,2002年8月16日正式对外开放。广阔天地乡过去叫大李庄乡,后来因为有了毛主席的批示才改为广阔天地乡(公社)。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知青运动,全国先后有1800万知青投身于这股洪流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当年,广大知青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这里成了他们向往的地方。

河南省郏县,秦朝置县,全国知青文化发祥地,国家卫生县城

3、郏县山陕会馆。位于西关大街,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又名山陕庙,也有人称其为关帝庙。会馆坐北朝南,大门两旁站立一对高大石狮。迎门是一座照壁,馆内有前后殿、戏楼、钟鼓楼等建筑。进门是三间面北戏楼,戏楼建于会馆的山门之上,台下为出入会馆的通道,歇山式台顶,这里可容纳3000多人同场看戏,是会馆最热闹的地方,大大小小的戏班都来这里演出,每年春节、端午、中秋三节更要演戏娱神。全国很多地方的戏班都在这里演出过。

河南省郏县,秦朝置县,全国知青文化发祥地,国家卫生县城

4、郏县文庙。又称文宣王庙、孔庙和夫子堂,位于郏县城内东南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既是郏县的学宫,是典型的左学右庙建制,又是郏县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社会各界祭拜孔子的专祀庙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