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淅川縣,豫鄂陝三省交界,范蠡故里,中國第一移民大縣

河南省淅川縣,豫鄂陝三省交界,范蠡故里,中國第一移民大縣

淅川縣隸屬於河南省南陽市,位於豫西南邊陲,豫、鄂、陝三省交界的黃金地帶,總面積2820平方公里,總人口67萬人。淅川縣是全國第一移民大縣,先後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平安漁業示範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等榮譽稱號。

一、歷史沿革

1、秦朝時,秦始皇26年設置丹水縣,縣治今淅川寺灣鎮。

東漢設立順陽縣。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奪荊州,分南陽郡西部設置南鄉郡,東晉更名為順陽郡。

2、北魏置析陽郡,下轄西析陽縣和東析陽縣,東析陽縣治所位於今南馬蹬(已被丹江口水庫淹沒),後改稱淅川縣。屬順陽郡。西魏改順陽郡為南鄉郡。北周廢淅川縣。

3、隋開皇初廢南鄉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復置淅川縣,為淅州治。貞觀八年(634年)廢。五代梁再置淅川縣,屬鄧州。元初廢。明成化八年(1472年)又置淅川縣,屬南陽府,治今淅川縣老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升為淅川廳,屬南陽府;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又升為淅川直隸廳,屬河南省。

4、1913年降為淅川縣,屬豫南道。1914年屬汝陽道,1927年直屬河南省。

5、1949年屬南陽專區。1960年遷治上集(今城關鎮)。1969年屬南陽地區,1994年屬南陽市。

二、地名來歷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析南鄉縣西部置淅川縣,因淅川(即今老鸛河)縱貫境內故名,治所設今馬蹬一帶,屬析陽郡。因淅水為名。(中國地名語源詞典)

三、旅遊景點

河南省淅川縣,豫鄂陝三省交界,范蠡故里,中國第一移民大縣

1、香嚴寺。又名長壽寺、香嚴長壽寺、顯通禪寺,中原四大名剎之一。地處淅川縣城南40千米的倉房鎮境內,東臨龍山,西接虎山,北依後嶺,南拱面山,整個地形若蓮花狀,該寺居正中。淅川香嚴寺始建於唐朝,原有兩座禪院,“一在白巖萬山環抱之中,一在山麓丹水旁。

河南省淅川縣,豫鄂陝三省交界,范蠡故里,中國第一移民大縣

2、坐禪谷。因唐朝慧忠國師常帶領弟子在此參禪而得名。她東依象鼻山,西靠青龍山,谷長40餘里,兩山夾峙,山勢險峻,五步一景,十步一潭,泉水淙淙流,飛瀑如雲瀉,奇石迷人眼,林深似綠海,秀色天然生,為中原地區難得的山水峽谷精品。

河南省淅川縣,豫鄂陝三省交界,范蠡故里,中國第一移民大縣

3、八仙洞。位於丹江小三峽附近的東岸,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洞內大而神秘,洞中有洞,洞洞相連,一洞一景,石筍如林,鍾乳倒掛,姿態萬千,栩栩如生,使人如臨仙境。相傳八仙曾在此修行。

河南省淅川縣,豫鄂陝三省交界,范蠡故里,中國第一移民大縣

4、荊紫關古鎮。有2000多年的歷史,形成於唐代,興盛於明清時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古鎮現存主要明清建築有:荊紫關古街道、關門、山陝會館、禹王宮、平浪宮、萬壽宮、法海寺、清真寺、一腳踏三省碑亭等。

河南省淅川縣,豫鄂陝三省交界,范蠡故里,中國第一移民大縣

5、丹江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64027公頃,其中陸地面積31458公頃,水域32969公頃,是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以溼地水生和陸棲野生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次生內陸河口溼地生態系統為保護對象。

四、歷史名人

1、范蠡,“商聖”、春秋末年越國政治家。

2、范曄,南朝劉宋時期著名史學家、散文家。所著《後漢書》為上起漢光武帝、下至漢獻帝的近兩百年曆史的鉅著。

3、範晷,字彥長,西晉重臣,任馮翊太守,徵拜少府,又出任涼州刺史,轉任雍州刺史,封左將軍。

4、範汪,字玄平,又稱範東陽,範晷之孫。東晉著名醫學家。曾任東陽太守。

5、範寧,(公元339年-401年),東晉著名經學家。曾任豫章太守。所撰《春秋穀梁傳集解》十二卷,是今存世最早的《穀梁傳》註解。

6、範縝,(約450年-515年),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

7、範傳正,字西老,經史學家、詩人,與李白有通家之好。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甲戌科陳諷榜進士第二人。

8、彭凌霄,(1560年-1628年),明代禮部侍郎,詩人。

9、李蓘,字于田,號少莊,明朝翰林院檢討、詩人、書法家。

10、李蔭,字於美,號岞客,明朝戶部主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