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车:厂商主导,不再烧钱发梦

共享汽车的倒闭潮,似乎来得比共享单车更快更猛一些。甚至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投资并没有停滞。不管你多有实力多有资金,笑道最后的运营商一定离不开汽车制造商。

共享汽车:厂商主导,不再烧钱发梦

投资和倒闭,你方唱罢我登场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共享汽车共获得融资764.59亿元,成为共享经济领域获投金额最高的行业。

尽管伴随着百十家企业“跑路”或停止运营,2018年的共享汽车投资热度不减。1月2日,途歌完成2600万美元B+轮融资;3月,定位于海南旅游场景出行的共享汽车服务商小二租车获知合出行科技有限公司近2亿元战略投资;5月7日立刻出行完成B轮融资……就连不知道何时盈利的摩拜单车,也开始在共享汽车领域少钱了;据说摩拜还推出定制版共享汽车将于10月交付,制造商新特获数亿美元融资。

火爆的不仅仅是投资,共享汽车企业“跑路”或停止运营的热烈程度更胜一筹。2017年3月,友友用车发布停止运营公告;2017年10月,EZZY宣布解散;2017年11月份,天津红极一时的共享汽车“SHAREN GO”被曝跑路;2018年5月,麻瓜出行共享汽车宣布停止服务。 最近,中冠共享汽车“跑路”......当然,“跑路”的一定不止这些,有报道称,已经有260家企业接踵阵亡。

主次不分明,本末倒置必衰败

杠杆定律是科学,而共享汽车没有支点。总想着以小博大,就逃不过一场必输的赌局。

想借车租赁飞黄腾达玩衍生,有如借钱赌博求发财。即便暂时不输,高利息也会慢慢清算你,结果是失败和失联并触犯法律。直到现在,共享单车的倒闭潮仍然在继续。前车之鉴,因果如此。

如果由汽车制造商主导放租,一定会在车辆管理方面下大工夫而且有实力,不至于刚开局不久就被沦陷;不仅如此,厂商有资本实力。这里,我们强调主次分明,以及业务的运营主体一定要有汽车厂商。

无论“滴滴”抑或“优步”、和现在的摩拜,说的简单点不就有一套“软件”及和一点设计能力吗?

厂商主导,不再烧钱发梦

中国的大型汽车厂商相继涉足共享汽车业务了,因认为大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的应对措施,政府和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观念很可能从“拥有”向“使用”转变。

大型车企中,在共享汽车业务领域先行一步的是上汽集团。据中国的调查公司易观统计,在智能手机的共享汽车APP中,上海集团出资的“EVCARD”的活跃用户数位居第二。截至2018年1月中旬,其业务已覆盖60个城市,投放了2.7万辆纯电动共享汽车。第2大纯电动车企业北京汽车集团旗下的“北京新能源汽车”也成立了共享汽车子公司,开始在北京、河北、山东等部分地区提供共享汽车服务。该公司除了向摩拜出行和地方的共享汽车企业供应纯电动车外,还在开发两座的纯电动共享汽车。力帆集团旗下也拥有共享汽车企业——盼达用车,力帆以重庆为开端,陆续在成都、杭州等地上线,1月又进驻广州。进驻城市扩大至7个。2018年1月,一汽轿车宣布与摩拜就共享汽车业务达成战略合作,表示将此次合作视为汽车产业变革的良机,希望确保优势地位。具体合作内容为,一汽轿车向摩拜在贵州省设立的共享汽车企业“贵安新区摩拜出行科技”出资10%,开发和供应专用纯电动车。双方将共同运营业务,共享顾客数据。此外,还将在大数据分析和金融领域开展合作。2018年1月17日,由吉利汽车组建的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服务平台曹操专车,获多家金融机构投资,完成A轮10亿元融资。2018年元旦前夕,广汽发布与蔚来汽车合作的公告,双方有意在分时租赁、车辆共享等运营领域合作并成立合资公司......

在买购网的共享汽车大品牌消费者调查中,前10名至少有9家和有汽车制造商为股东。其中6家直接相关,另外微公交等3家间接(李书福、蔚来)关联。这些是目前活的较好的,估计也是最终可能活下来的共享汽车品牌。

共享汽车:厂商主导,不再烧钱发梦

如文章标题所言,共享汽车应该由厂商主导,以租赁为主业,再考虑衍生业务的可能性。

厂商资本雄厚、造车、懂车,才有责任有能力去投资和维护,不会步共享单车“坟场”的后尘。

据多方信息,共享汽车中大多(有约90%)是纯电动汽车。仅从城市看尾气污染排放,如果汽车总量不变,电动汽车的比例大则尾气排放小、噪音小。鉴于此和前述政策,共享汽车应当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空间,由此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助推纯电动汽车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