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家来说,一个作品在生前就被大部分人接受并喜欢,究竟是失败还是成功?

成泰逸

毫无疑问,这当然是成功的。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这是真理。虽然很多艺术家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去世之后他们的作品才逐渐被人们发现、认可和喜欢。比如梵高生前的落寞与去世后获得的巨大荣耀一直被人争相传颂。和梵高一个国家的维米尔的作品更是两百年后才被人想起。相对于这些,那些生前就誉满天下的艺术家虽然少了许多死后可以让人炒作的噱头,但他们也无疑是获得了巨大成功的。

文艺复兴时雕塑巨匠米开朗其罗就是典型的年少成名。他23岁作品《哀悼基督》已经让他获得巨大荣誉。26岁做的《大卫》足以使他名满天下。他去世时的遗产更是惊人。要论出名早,作品艺术造诣高,收入多。米开朗琪罗绝对是佼佼者。
《大卫》


米开朗其罗

意大利雕塑家贝尼尼在这方面以他的老前辈米开朗琪罗为目标奋起直追。二十岁出头就创造出巴洛克艺术的经典作品《阿波罗与达芙妮》。在雕塑、建筑和绘画上的杰出成就很快让他成为罗马风云人物。虽然年少成名骄傲自大让他中年吃了点苦头,但他很快以另外一件旷世名作《圣特蕾莎的沉迷》一举翻身。再度成为人生赢家。


《阿波罗与达芙妮》
贝尼尼
《圣特蕾莎的沉迷》
贝尼尼

现代艺术家毕加索更是艺术家生前成名的榜样。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一生风格多变,是立体主义的开山祖师。一生名利双收。活着的时候就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搬进了艺术博物馆。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依然是艺术拍卖市场的热点。

《睡梦中的女人》


毕加索
《格尔尼卡》
毕加索

其实大部分艺术家都是生前就已经获得了认可的。除了刚才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外国的达芬奇,拉斐尔,提香,卡拉瓦乔,罗丹。中国的王羲之、苏轼、唐伯虎、郑板桥、张大千等等。数不胜数。为什么艺术家容易给人死后才出名的印象呢。一是物以稀为贵,艺术家去世后作品更容易受追捧,升值。二是有的艺术家死后的盛誉和生前的默默无闻甚至下场凄惨的这种反差和对比过于强烈,很容易被人们所记住,所以就有了艺术家只有死后才会出名的假象而已。



《寒食帖》 苏轼


《墨竹图》 郑板桥



伯虎兄作品


朱铁平



俄罗斯当代著名画家谢尔盖·马什尼科夫《听着音乐睡着了的女孩》。

的确,从世界绘画发展史的总体情况来看,艺术家及其作品在生前即被大部分人接受并喜欢的似乎不是太多,更多的艺术家是在身后扬名并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如大家熟知的绘画大师波里切利、鲁本斯、库尔贝、梵高、高更等等。

美国当代著名画家马克·图南特《悲伤的女人》


但是,生前即成名并被很多人喜欢的艺术家也是有的,如文艺复兴时期巨匠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三杰之一的提香都是生前即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名望,画作被人们高价买下收藏。法国十九世纪古典主义写实画家安格尔生前即为法国绘画界的权威,在学术界有着很大的话语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纪抽像派艺术大师毕加索更是一生名利双收,尽享荣华富贵,他也是迄今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活着时看到自己作品被收入巴黎卢浮宫的画家。

鲁本斯《三美神》


艺术家及其作品生前没有得到大部分人认可和喜欢,一是有些艺术品得到人们的认可需要较长的时间,如鲁本斯作为巴洛克艺术代表人物,开一代画风先河,其作品有一个被人们认识认可的过程。梵高、高更的后印象派绘画表现手法直到二十世纪下半叶才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推崇。另外,艺术家及其作品是否得到大部分人认可也和艺术家生前的时代背景艺术环境社会时尚有着很大的关系。

高更《两个女人》

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说艺术家及其作品生前即获得很大认可就是失败,这是不合乎逻辑的。只能说,大部分艺术家及其作品包括生前就很有名的,在以后获得了更大的认可和价值。


谁怜一灯影

有一句约定俗成的话:艺术家都是在故去后才会被人熟知,它的作品在那时才会被承认。既然在这样说,那么就带有一个普遍性,但也不完全是这样的。

那么,对于艺术家来说,他的作品在生前就被大部分接受并喜欢是成功呢还是失败呢?我谈谈我个人看法。


(印象派绘画艺术作品)

在生前和生后艺术家和他的作品被接受说明他的作品还是很有价值的,在生前就被大众接受固然是好的,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例如国画大师张大千,齐白石等在生前生后都被大家认可,只是在生后更有名。
我们再来说说国外的艺术家,在油画界,很多知名画家都是在后来才出名的,例如梵高,莫奈,维米尔等等,都是在后来作品才得到承认。

所以说,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在生前就被大家接受固然是成功的,然而在生后被大家认可,或许在某种程度更有分量。
(莫奈画作)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感谢关注!


铁匠的头发

一个伟大的艺术品应该接受时间或者说历史的苛刻检验,而非世俗蜂拥而上赞美和资本甚嚣尘上的裹挟,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作品在生前就被大部分人接受并喜欢,在大概率上难以摆脱失败的宿命,而被大部分人在脸红脖子粗地针锋相对地争论中,收获谩骂与赞美共一色才会大概率走向历史意义上的终极成功。

高更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但有两个半艺术品类有幸逃脱这样的宿命。一是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在艺术领域算是一个异类,也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品类,似乎西方从来没有把日常的书写作为艺术的一种,这与中国汉字与生俱来的艺术特质有关,由于其受众的广泛才造成这样的一种被逃脱的幸运。二是流行音乐。

这也是与这一艺术本身的属性有关,流行才是造成成功的必不可少的要件,其实与中国书法的有某种类似相通的处境。而电影、戏剧和古典音乐等表演艺术似乎都与之不尽相同,争论而非大部分人的接受才是极大可能走向被后来人们认可的成功。最后半个是文学。这主要拜诺贝尔文学奖所赐,但应该看到,许多伟大的作家的彪炳史册的作品被诺贝尔奖有意无意地忽略不见也是常态,而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喧嚣一时然后籍籍无名的也不在少数。

王羲之书法《兰亭序》

不可否认的是,的确有一些艺术家的作品生前就被大部分人接受并喜欢而最终在历史的殿堂中青史留名,但这样的的“幸运儿”其实是凤毛麟角的“漏网之鱼”。特别是近现代,艺术品这种艺术家的私人表达的产物与当时的普罗大众之间的审美趣味的合拍其实是极其困难一种偶发事件,所以,更多的艺术大师和他们划时代的作品都是在其身后被后来人们“重新发现”并最终走向艺术圣殿,这点在艺术史上基本成为了一个规律,比如梵高、高更、鲁本斯等人莫不如此。

达芬奇作品《吉内佛拉·德·班其》

当然,生前享有盛誉而身后登峰造极的也有。这要放在特定历史阶段去审视,艺术一开始并非面向普罗大众的,比如达芬奇、拉斐尔等人的作品一开始其实是服务于宗教和贵族的,这种“旧时王谢堂前燕”在当时还根本不到“寻常百姓家”,我以为当时根本就没有绝大多数人接受并喜爱之说。而后随着博物馆和拍卖会的兴起,确实有诸如毕加索等人生前生后都很受到绝大多数人的赞美并接受,毕加索更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这其实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艺术史上这种概率之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实现在许多博物馆收藏和拍卖会上热捧的作品其实与艺术真正的成功与失败并无正向关系,更多的只是一种赌博的心态,能够被未来的人们追捧与供上艺术的圣殿的还是极少数的存在,大多还是热闹一时然后尘封在故纸堆中籍籍无名,被未来的人们嘲讽或遗忘。

毕加索作品《拿烟斗的男孩》

成功与失败,还是靠作品说话,其他的都是浮云,而生前被大多数人接受并喜爱只是一个表象指标,干系并非甚大。


吃素的穿山甲

艺术既是自己对美的感悟和表达,也是艺术家和观众沟通的桥梁。我想,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艺术家会拒绝自己的作品被公众接受和喜欢。

对一名艺术家而言,自己的作品在生前就被大部分人接受并喜欢,绝对可以说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艺术创作也是一种职业,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将其视为单纯性的爱好。只是,能将艺术视为单纯性的爱好而不在乎收入和口碑,这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坚定的信念。可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即便是将艺术视为爱好,也不会有哪个艺术家渴望自己的作品被排斥、被诋毁和被抨击吧!

所以,从这一点来讲,一名艺术家能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大部分公众接受和喜欢,应该算是赢在了起跑线上,绝对是一种成功的表现。

(萨金特:《X夫人》)

一时的成功不等于一世的成功,在漫长而曲折的艺术创作道路上,过早的成功也难免成为艺术家的包袱。

如果再次拿体育赛事做比喻,艺术家赢在起跑线上可绝非完全等同于一直领先到最后。艺术创作,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征程,它要求艺术家具有敏锐性、洞察力,也要求艺术家要坚持不断地自己肯定与自我否定。舍此,年轻时再受关注,也容易成为昙花一现的新秀,难以成为愈久弥香的大师。

纵观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生前甚至于年轻时便功成名就者着实不少,但那些高居艺术殿堂之上的却多是那些生前饱受坎坷的前辈们。

事实上,如果过早地获得成功,也难免会成为桎梏自己继续前进的压力和包袱。

(保罗·高更:《敬神节》)

所以,我觉得,获得公众的认可和赞赏,是每个艺术家的追求,但并不能单纯以此来作为衡量一位艺术家成功与否的标志。事实上,又有几个大师是一举成名的呢?

(梵·高:《星空》)


碣石樵子

当然是成功了。还有比艺术家的作品在生前就被公认、接受与喜欢这样的好事与高兴事吗?而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从中国古代画家顾恺之、吴道之、王维、范宽、王蒙、黄公望、董其昌、八大、徐渭、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到现代的许多画家,他们的一幅幅作品,被大众接受并喜欢,说明他们的艺术审美,与大众的心理感受与艺术审美,有着相通之处,他们的艺术形式与个性风格,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标志。他们作为一个时代艺术史的一环链接,自是站在自己的生命认知上,对一个大的时代,以自己艺术的表述,倾述自己的个性与情感,从而成就了一个时代,文化的滥觞,使中国的传统艺术,得以传承与拓展。

艺术家个体以自己的艺术,与普通生命进行沟通,从而架起了一座灵魂与灵魂沟通的桥梁。他们赢在了自己的起跑线上,赢在了自己生命的起点。就如西方绘画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画家,如拉斐尔、如乔尔乔内等,虽然他们早夭,但他们在生前,所获得的荣耀,自是一种大幸运。还有许多事例,就不一一列举啦!感谢大家的关注!

个大的时代,以自己艺术的表述,倾述自己的个性与情感,从而成就了一个时代,文化的滥觞,使中国的传统艺术,得以传承与拓展。


昊愚堂夜画

1、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们不会在乎自己的作品是否被人接受或喜爱,更不会在乎自己是否成功,他们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作品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2、作为艺术品的受众,我们评判艺术品艺术成就高低的标准不应该是拍卖行给出的价格,而应该是作品带给自己的震撼与感动;

本来,这两句是写在最后的,可我觉得面对这个问题,我的思路实在太过跳跃,为了便宜大家阅读,把他放到了最上面。

之后的话,大家就当是我的胡言乱语!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

年轻时候我是摇滚乐迷,当时非常喜欢一支叫做“涅槃”的摇滚乐队,这只乐队的主唱后来因为爆红而不堪媒体及歌迷的带来的困扰,在27岁那年在家吞枪自尽了!

看到这个题目,我一瞬间就想到了他——科特柯本。

那时候我还是一个高中生,对未来充满了恐惧和期待。对他的选择我惋惜,心痛,而又完全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英雄不愿意接受众生的顶礼膜拜。甚至是因为我们的膜拜而将他逼上了那条远去的路,让弗兰西斯他的女儿,失去了父亲。


重新回到问题本身:对艺术家来说,一个作品在生前就被大部分人接受并喜欢,究竟是失败还是成功?

我想,如果这个艺术家只有一个作品被人接受并喜欢,那应该是一种失败。但这种失败仅仅是我们这些旁人所理解的。

艺术家,就是要创造艺术品,并应该让大众接受,从而获得启发和享受,这是艺术家的价值与使命。

说到这里,我又有些恍惚了,因为,其实对于艺术家来说,成功只是保证生活的更好,可是就像我们都不希望成为生活的奴隶一样,艺术家并不应该成为“被人爱”的奴隶。

如果画家为了让人爱自己而去创造作品,那他有和大芬的画工有什么区别呢?

他还能算是艺术家吗?

这个问题太复杂,我回答不了!

在我看来

1、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们不会在乎自己的作品是否被人接受或喜爱,更不会在乎自己是否成功,他们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作品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2、作为艺术品的受众,我们评判艺术品艺术成就高低的标准不应该是拍卖行给出的价格,而应该是作品带给自己的震撼与感动;


老顾观世界

对于艺术家来说,一件作品在生前就被大部分人接受并喜欢,究竟是失败还是成功?这是一个“双向问答题”,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具备了多样化的价值,一件失败的作品就只剩下“作品的成本价值了”,也就是“笔墨纸的成本”。

艺术作品在艺术家生前就被大部分人接受并喜欢,这是成功的作品,因为通常一件作品是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会有历史价值;艺术作品在艺术家生前就被大部分人接受并喜欢,这又可以说是失败的作品,因为作品的商业价值很容易因为艺术家的名气而被追捧的过于离谱,完全忽略了艺术作品原有的味道,“名人效应”对于商业价值来说有时候是非常夸张巨大的,一旦艺术家死后,很有可能作品的价值就显得渺小了,甚至被世人淡忘了。





诗夜城主

肯定是失败!旧有的审美观左右着大众!

新的被有眼力的批评家推荐的审美观,被传统权威所不容,更不符合大众审美。

世界美术史证实了这个论断,马蒂斯、梵高、毕加索、布洛克等己说明了问题!


纥骨

艺术作品被大多数人接受并喜欢,可以肯定它是一个成功的作品,(这里抛开政治的倾向),因为它起码遵循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理念,反映了生活的真、善、美,在观众中引起了共鸣,所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喜欢,也肯定了作品的成功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