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多久洗一次澡?

董小敬的遊戲人生

有網友問:古代女性多久洗一次澡?其實無論古代,還是在現代,幾天一洗澡,都是根據環境來的。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在西北極度缺水地區,無論男女洗澡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所謂古代“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規定,其實也只是針對一定級別的官員和貴族家庭。而且,古代人冬季洗澡,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首先,在我國古代大部分地區和大部分時間。

冬季都要依靠木炭取暖,《開元天寶遺事》記載“西涼國進炭百條,各長尺餘。其炭青色,堅硬如鐵,名之曰瑞炭。燒於爐中,無焰而有光。每條可燒十日,其熱氣逼人而不可近也。”

由此可見,真正的優質木炭數量,也是非常少的,宋朝官員甚至還會以木炭當做工資發放。當然絕大部分普通人是沒有木炭可以取暖的,每年冬季都會有很多人凍死,正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真正的火炕普及開,那還是在清朝以後的事情了,更何況在我國古代大部分時期,棉花也都沒有普及。在冬季的房間裡,既缺乏木炭,也沒有火炕,更沒有棉衣。在這種情況下,沒事就洗澡,確實非常容易生病,關鍵是古代醫療水平極差,一般的感冒發燒,產生炎症,都會發生死人的事情。冬季一個月不洗澡,都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因為真的會死人。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缺乏燃料,我國古代絕大部分時間,普通人都是喝涼水的,我國普遍喝熱水,只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

因為煮開水比做飯更費燃料,宋元時期的普通人家,日常生活中,“除了做飯(外)不生火,不準備熱水。……

不要以為,中國古代那些普通人也能每天煎炒烹炸,各種蒸煮。唐朝的時候,山東普通人家,“不曾煮羹吃,長年惟吃冷菜”,只有貴客來了,才會“便與空餅、冷菜”,作為佳餚,招待客人。

熱菜熱飯,喝熱水的燃料都沒有,怎麼可能還隔三差五,在冬天給大家,每人準備一大盆熱水洗澡呢?

一直到30年代,也就是抗戰爆發的時候,作為十里洋場的大上海,還是依靠熱水店,解決喝熱水的問題,無論煮飯沏茶都可以從這裡購買熱水。可以節約很多燃料。銅元一枚,才購買2斤多熱水。

洗個澡要買多少熱水?上海當年很多人全家一年,也就購買7.6銀洋的熱水,大約是4000斤以上的熱水,一家幾口人,一年的熱水使用,就都是這些水了,平均一天十幾斤熱水。這也就是上海,當時其他地方,又有多少家庭,可以一年拿出7.6塊大洋,只是為了喝熱水,沏茶,煮飯?

無論古代,還是近代,南方還是北方,夏天洗澡都還是比較方便的。唯獨冬季洗澡,都面臨著諸多困難。


深度軍事

先說說這個問題的問題。首先,幹嗎要男女有別,咋不問問古代男性幾天洗一次?你當他們洗澡就不是個事兒麼,簡直是很要緊的大事好嗎!這個下文再講。

然後,放到今天,這樣籠統的問題也給不出一個統一的答案吧?洗澡這個事情畢竟……太私人了啊!有的姑娘可能穿得美美噠,但暗搓搓地拖個N天才洗一次;有的姑娘可能穿得很隨便,但就是有潔癖,一天怎麼都得透透亮亮地洗個一次,甚至不止一次。

但是呢,關於古人洗澡這個事兒,還是有許多有趣的細節,值得掰開揉碎了來講一講。

怎麼洗?用盆洗

我相信最早的人類,是在流動的江河裡,

沐天光而沐的,也不分什麼男女。但進入文明社會以後,沐浴這件事情,就變成了一件跟儀禮息息相關的事情。

古人洗澡始於何時?如果要以文字和實物來蓋棺定論的話,商周時期,人們就用浴盆來洗澡了——商朝的第一任君主成湯,有個叫“湯盤”的青銅浴盆傳世。很可惜這個浴盆傳到唐朝,被人們給整丟了,不過周初虢國季子白差不多同款的浴盆“虢季子白盤”,卻流傳到了今天,而且是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說起來很搞笑,這個當年子白榮立戰功後,受周王賞賜得到的貴重澡盆子,道光年間才重見天日,為什麼呢?

它先是在地裡埋了好多年,然後又被一個不識貨的陝西老鄉,從地裡挖出來扛回家,當馬槽用了好久,當馬槽用也就算了,老鄉還嫌棄它喜歡生鏽……後面的故事曲折精彩,但有點跑題,所以此處省略兩千字。

春秋戰國時期,洗澡已經很普及了。不過青銅澡盆子作為一種貴重的物品呢,當真是又貴(買不起)又重(搬不動),慢慢就被淘汰了,木質浴盆取而代之,並且普及至今。

洗澡不是你想洗,得按規矩認真洗

洗澡這個事兒呢,在古代其實是很嚴肅的。

首先是《周禮》根據人們的生理需求規定了日子——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熱水澡。洗不能隨隨便便地洗,要講程序。程序呢,當然很複雜,舉兩個例子:浴巾得分兩條,上半身一條細葛布巾,下半身一條粗葛布巾;洗完了不能拖鞋一上腳,撒丫子就走,得先站上蒯草蓆,熱水衝一遍,再換到蒲席上,擦吧乾淨後,一件件穿上衣服。

那會兒洗澡用的是井水,除了上下之分,還有男女之別——內外不共井,不共湢浴。也就是說,姑娘家家不但不能跟男人共一個澡堂子,還不能用一口井裡的水。

漢唐時期,洗澡的這些規矩,直接制度化了,叫做休沐制度。“五日一休沐”,也就是說那些個吃住辦公都在官署裡的官員,五天給你們放一個洗澡假,回去洗白白了,休息好了,再來上班。人家劉禹錫,高高興興地寫“

五日思歸休,三春羨眾邀”,白居易那邊就不一樣了,不愛洗澡的他寫“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餘”,意思是哎呀你看我好長時間不洗一次澡,好容易洗一次,搓下不少泥來,人看著都瘦了一圈,我……此處省略吐槽五百字!

說到白居易,又要說到他著名的那一句描寫楊玉環洗澡的句子了——“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如果穿越到過去,命好做了宮中嬪妃、達官貴人家的小姐,洗澡這件事兒,那就不是事兒,遠比今天的姑娘講究。先秦時期,宮中的豪華浴室,規模就堪比如今的星級酒店;到了唐朝,驪山華清宮的各種天然溫泉浴池,造型綺麗,工藝絕倫,簡直讓人歎為觀止。

當然,尋常布衣家的女子,用腳趾甲想想,也享受不到這樣的待遇了。正是因為受環境、條件、身份、社會地位的限制,對好容易洗一次澡的古代女子來說,洗澡更是一件鄭重其事、值得期待、用心享受的事情。

雖然不能天天洗,但洗起來依然大有講究

宋元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口集中的大都市裡開始出現公共浴池。南宋臨安,澡堂子規模化運營,還發展成一個大的行業,成立了行會組織,名字特別好聽——香水行。男女老少,都有自己能去的公共浴池,洗個徹徹底底,並且服務到位,還能為自己預約一個搓泥的師父哦親! 元朝時期,澡堂子特別流行,而且受蒙古族日常生活習慣的影響,能夠強身健體的冷水浴一度流行。

最後說一下古代女人洗澡的細節。漢代以前,為了除垢,大家都用“

米潘”,這玩意兒的俗名吧,其實就是……淘米水;魏晉以後,人們發明了第一代洗面奶&沐浴露——澡豆。它還有個牛逼的代言人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他說“用洗手面,十日色如雪,三十日如凝脂”,嗯,這功效美白丸都趕不上。

洗澡是用燒熱的井水倒盆裡就算麼?NO,NO,NO,浴湯裡是要加蘭草的。《楚辭》不是說了——“浴蘭湯兮沐芳”,這樣才能洗白白又洗香香啊。

洗完了呢?當然是要護理皮膚的!除了搽手塗面的

沈香汁、防止口唇破裂的甲香,使皮膚白潤的面脂、夏天用來防汗的英粉,還有跟香水一個功效的薔薇露劃重點,古代女子用的這些個護膚品,可都是如假包換的純天然植物頂級護膚系列哦。

在無法做到想洗就洗的古代,如果能這樣認認真真地洗個全套澡,也真夠多管幾天了……


飲水君

說到洗澡,無疑是人生一大享受。正所謂“夏沖涼、冬泡澡”,炎熱的夏天一桶涼冰冰的冷水沖掉了滿身的汙垢、汗水,冬天在熱騰騰的溫水裡也算是一番滋味。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能享受到洗澡帶來的喜悅。但是在久遠的古代,我們的先祖們在物質條件匱乏的社會環境裡自然是難以每天都能洗澡啦!男生和小孩子還好,可以在戶外河邊洗澡。

對於女性而言就沒辦法這樣做了,那麼古代女性正常情況下多久洗一次澡呢?


在古代我們現在所說的洗澡,更準確的來說應該叫做“沐浴”。根據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沐,擢髮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

由此可見古代的“洗澡”準確的說是洗手和洗腳,而“沐浴”才是古人真正的洗澡。另外在古代“沐浴”不單單只是簡單的洗澡這麼簡單,在周朝更是將“沐浴”深入到周禮之中。

歷史上關於古代女性多久洗一次澡的記載很少,我們不妨根據古代男性的洗澡頻次來推理一下女性的洗澡頻次。

剛剛提到“沐浴”深入到周禮之中,根據現有史料記載西周時期諸侯、官員祭祀和朝見天子之前必須“沐浴淨身”,以示內心潔淨虔誠,可見“沐浴”已經成為周禮的一部分。

據《禮記·內則》載:“五日,則燂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面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這就話講的是作為子女的每隔三天要燒一次熱水為父母洗髮,每隔五天要燒一次熱水給高堂洗澡。可見早在先秦西周時期,古人就有三天一洗髮,五天一洗澡的規定。這個還是在社會生產力還不發達的2000多年前。隨著社會的發展,相信這個洗澡頻次會更加頻繁。

到了漢朝“五天一沐浴”更是成為公職人員的法定節假日。據東漢《漢官儀》載:“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這個時候更是將“五天一沐浴”屹然成為了老百姓們約定成俗的生活習慣了,作為天生就更愛乾淨的女性相信她們的洗澡頻次不會超過這個時間點。

時間如果往後推到唐朝、宋朝這兩個經濟發達時期,不難發現此時的達官貴人已經實現了每天一沐浴的程度,著名的楊貴妃為了洗澡不是修建了有名的華清池嗎?

《馬可·波羅遊記》曾記載過元朝時期每個人一星期至少要洗三次熱水澡,到了冬季,如果力所能及,他們還是一天要洗一次。

由此可見古人洗澡的頻次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現代人的差距慢慢的在縮小。就算是最不濟的2000多年前的秦漢、兩週時期也保持著“五天一沐浴”的習慣,而作為比男性更愛乾淨的女性相信這個洗澡頻次還好更短。


煮酒君談史

洗澡本來就是一個根據自己不同喜好的決定的,個別人的洗澡的頻率和地位身份以及所處的時代無關。在康熙王朝中,深受康熙喜歡的侍女蘇麻喇姑由於宗教信仰的原因一年只洗一次澡,袁世凱不喜歡洗澡,他的妻妾忍受不了邋遢時常給他擦身子,南齊何佟之有潔癖,一天就能洗十幾次澡。

並不是古代人就不講究衛生,史料記載中關於女性沐浴的問題並不多見,但是關於男性沐浴的記載卻不少。其實古代的沐浴十分講究,洗澡在殷商時期就已經成為了一種禮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之前必須沐浴,否則就是對祖先和神靈的不恭敬。甚至到寺院祈福等活動,也都需要沐浴。除了中國,縱觀世界,在西方國家新生嬰兒出生也需要經過洗禮。

秦朝時期法律規定官員每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洗澡。後來這種習俗延續下去,在漢朝時期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下來。


漢律:吏五日一下沐

言休息以洗沐也。這就是五天一放假回家洗澡,俗稱:休沐。南梁皇帝雖然不務正業,皇帝當的不怎麼樣但是關於洗澡卻頗有研究,著有《沐浴經》三卷。在這本書中詳細介紹瞭如何洗澡,洗澡水的配方極其功效。古代所說的接風洗塵,也就是如果有客人要來拜訪需要提供沐浴更衣的地方。

女性本來就比男性要愛乾淨,即使在男權社會中,女子肯定不會比自己的丈夫洗的比還少。當然這些只是針對上流社會,平民百姓的洗澡頻率就要看條件了,相比較而言南方的女性洗的勤快些。


品讀武器裝備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在古代沒有發達的自來水系統、沒有水暖氣,如果是在一些鄉下地區還好,旁邊還有個溪流河流,男人和小孩們可以毫不顧忌的到河裡洗澡。

但是古代的女性就不同,因為有著諸多的顧忌,所以她們不能像男人、孩子一樣無所顧忌,因而她們洗澡的次數就非常少了。

古代雖然沒有自來水,但是他們有著專門的井,不過在古代那個沒有機器的年代,尋常人家是很難擁有一口井的,除了一些大戶人家之外,其餘幾乎是一個村莊、一個小鎮的人共用一口或幾口的井,所以水的珍貴性就凸現出來了。


(古代的井)

古人的生活也很簡單,男性平常耕田做些活計,女性除了給男性打打下手之外,大多時候是做些養蠶織布的工作。

因為沒有夜生活的原因,他們是睡得很早的,所以他們一天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做飯洗衣服,能留給洗澡的時間是很少的,所以相較而言,古代的女性是要隔很長一段時間才會挑出專門的時間洗澡的。

古代的皇帝為了給官員們洗澡、洗頭髮,會給他們放兩天專門的假來做這件事情

相信大家在看歷史的時候,經常會注意到在一些重要節日或者特殊時刻,人們往往會提及到“沐浴更衣”這個詞。

相信大家在看到這些說法的時候會感覺到有些奇怪,可能有人會覺得洗澡換衣服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不是每天都要做的嗎?怎麼在古代還顯示重要性了呢?

我以前也產生過這種想法,不過後來我在看一些歷史資料的時候發現是我想得太簡單了。

因為古代跟現代是完全不一樣的,古代基本上在朝為官的人,因為為了保持身體不散發臭味、頭髮上不露出太多的油,以免影響到皇帝的龍眼、龍鼻,所以古代的官員們是每隔五天放兩天假的。

(古代官員沐浴)

古代的男性留著長頭髮,所以每隔三天,皇帝會給他們放一天假專門來洗頭髮,這就叫做沐。

而每隔五天皇帝也會給他們再放一天假,專門清洗身上,以防止出現酸臭味,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浴。

不過這只是相對於官員們來說的,因為朝堂是一個國家最威嚴的地方,是最注重形象的,所以皇帝才會特意給他們放假洗澡,他們才會在水資源那麼不足的時候,花費很多時間清洗長到腰間的頭髮,慢慢地搓洗身上的汙垢。


古代平民女子以及達官貴族女子在冷、熱不同時期的洗澡時間

那如果放在達官權貴們的夫人身上就不一定了,她們雖然身份尊貴,但平常主要面對的是一些下人和自己早已相密無間的丈夫,她們是不會那麼頻繁地洗澡的,她們一個月內洗澡的次數寥寥無幾,大概不超過三四次。

她們平常之所以會洗澡,是因為她們每個月都要上山求道拜佛,進入寺廟裡面祈禱,在諸如此類的關鍵日子裡,才是她們願意不顧麻煩、花費時間洗頭髮的日子。

而這也僅僅是達官貴人的夫人們,如果放在一些平民女子身上就不一定了,一個月能洗兩次澡其實就算得上很不錯的事情了。

而且這還是夏天的時候,因為古代一般的王朝統治區域都處在嚴寒的北方,古代是沒有熱水器和暖氣的,古代的房子也因為是木質的結構、窗戶平常糊的都是薄薄的紙,根本抵禦不了外界直逼進來的寒氣。

(古代不禦寒的窗戶紙)

冬天河面、井水也大都結冰,取水非常困難,最重要的是每年冬天的柴火也特別貴。

古人不是有句話說嗎,柴米油鹽醬醋茶,柴火的地位甚至還排在了能維持生命的米之前,平時除了用來做飯之外,拿來燒火取暖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在這個時候更加就不會有人拿珍貴的柴火來燒大壺大壺的熱水專門洗澡了。

所以古代冬天的時候,在比較偏北方嚴寒地區,地位不是很高的女性很可能一個月、兩個月只洗一次澡,甚至一整個冬天可能都不會洗澡。

不過這個時候地位的差別性也顯示出來,雖然達官貴人的夫人女眷們因為寒冷不會像夏天一樣一個月內洗三四次澡,但基本一個月洗一次澡的習慣還是有的。

(古代女子洗頭沐浴)

古代妃子們洗澡和南方潮溼地區的女子們洗澡

如果我們將這件事情放到皇帝的妃子們身上,那就更加不同了,因為皇帝身份的尊貴,他是不可能忍受得了自己的妃子們有絲毫的味道或者不潔的,夏天他們洗澡幾乎是每日一次的。

而冬天的時候也會有一大幫專門的太監經常地為她們燒開水,服侍她們們洗澡。

然後當妃子們從浴池裡出來的時候,又會有人專門拿上保暖的貂皮、獸皮給妃子們披上,這樣根本就不會遭遇到太大的嚴寒 。

(古代妃子沐浴)

不過我們上面說到的是氣候乾燥缺水、冬天又極度嚴寒的北方,如果放在氣候溼潤、大雨小雨頻繁的南方來說就不一樣了。

因為水資源的充足,南方的女性洗澡是很頻繁的,因為身上經常流汗的原因,不洗澡根本忍受不了,每天洗澡的情況在南方的是會經常出現的,不過因為頭髮的難打理,所以她們可能隔一兩天就隨便用水沖洗一下身子,然後就開始結束了一天的生活。

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在洗澡方面,南方潮溼地區的女子們是與皇帝的妃子們有著小小相似的。

所以說古代女性洗澡的次數實際上是要分地位、地區的,一般偏北方的地區因為水源的稀少、不像南方那樣一流汗就把衣服沾得溼乎乎的,所以她們一般是一個月洗三四次澡的,冬天的時候因為太過於寒冷基本上是一個月一次、或者兩個月一次,而南方因為水資源和氣候不同,女性們洗澡是很頻繁的。


孤客生

這種問題就很難一概而論了,別說是古代了,就算是現代文明社會,不愛洗澡的人多了去了,無關男女。

洗澡的頻率,大體會和經濟水平、環境、習俗、個人行為等相關。

1、洗澡與經濟相關

古代的貴婦人,不光可以洗澡,還可以泡溫泉。比如說最為著名的就是楊貴妃了,沒事就可以泡華清池,還留下了著名的貴妃出浴。



要是普通百姓,早出晚歸,一天累的的要死,怕是連澡都懶得洗。



2、對於貴族,洗澡是一件關乎禮儀的事情

相對來說,我國的古人還是有洗澡這個概念的。而且洗澡可不是一個簡單事情,而是一件非常隆重。

“國之大事,在祀與農”。祭祀可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不可馬虎,要沐浴更衣。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諸葛亮在祭祀東風之前,要焚香沐浴。

就算是在現在社會,這樣的傳統也是有的。比如說,過年的時候,要洗澡穿新衣,男女都一樣。

還有就是在古代,國君生了兒子,父母要洗澡,穿上隆重的衣服。

世子生,則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禮記·內則》


3、洗澡是有規定的

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形成了三日洗一個頭,五日洗一個澡的傳統。到了漢代,更是明文規定,每過五天,就給大家放個假,好讓大家去洗澡。


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海錄碎事·臣職·官僚》

當然,古人要是比較講究的,也可以天天洗澡的。這就是所謂的“男女夙興,沐浴衣服”。

大概就是稅夫妻每天早上起床,洗個澡,換個衣服,出去晚上“勞作”的汗臭。



4、一生只洗一次澡的奇女子

據說清朝的時候,孝莊皇后有一個侍女,名叫蘇麻喇姑,相當的奇葩。

此女相當奇葩,一生只洗了一次澡,而且還要把洗澡水喝掉。


好吧,一生只洗一次澡,想必這洗澡水的營養是相當豐富了。



5、乾旱地區的人如何洗澡

雖然不知道在我國的乾旱地區,古人是如何洗澡的。不過本人曾有幸去過寧夏的海原,一個被聯合國評為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之一。

在海原待的那一段日子,印象非常深刻。是的,非常缺水,想打盆水洗個臉那是不可能的。每次都是刷完牙,把水倒在毛巾上擦一擦。

至於洗澡,想淋浴,怕是很難做到。在那裡,十天半個月都難得洗一次。我們每次都是5個人,開車去縣城裡面的賓館,開2個小時鐘點房,然後大家輪流進去洗澡。

所以可以想象,在乾旱的地區,古人的洗澡頻率怕是。。。。。


小鎮月明

俗話說,“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雖然古人這麼說,但是真正能做到這句話的地方還是有限的,古代女性洗澡的頻率要看家庭狀況或者說身份地位的不同,以及生活地區的不同,還有就是一些傳統觀念的約束。



如果是貴婦或者家裡十分有錢,生活水平很高,那麼這家的女性洗澡頻率相對來說肯定高一些。這些人不用怎麼勞作,所以穿的很體面,洗澡也成了家常便飯了。但是窮人就很難說了,在一些晚晴的照片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衣衫襤褸的百姓都是蓬頭垢面,不用想也知道他們經常不洗澡,這也沒辦法,連吃飯都是問題,又怎麼會想著去洗澡呢!

古代不同地區的女性洗澡頻率也不一樣。這就是中國之大所造成的現象了,在北方,相對水少,所以洗澡的成本高,窮苦人家就很少洗澡了。但是在南方,女人洗澡的頻率高很多,想一下,家家門前有清泉,而且常年溫和,用器皿打些水回家就能洗個澡,古代的河水比現在乾淨多了,所以南方人洗澡很容易。不過,相對於女人,男人們洗澡就可以多一些,穿個大褲衩就能下河游泳。

其實不用太多考究,我是安徽農村長大的,小時候村子裡的人洗澡就很少,一般是夏天幾天洗一次,壓水機裡的水打上來在院子裡衝個涼,但是在冬天沒有幾戶人家隔三差五去洗澡。本世紀初尚且如此,更不要提古代的農村了!

剛剛說的一般是在清朝,以前看過一些紀錄片,說的就是傳教士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而再往古代看,就很難說了。漢朝,唐朝和清朝肯定不一樣,清朝末年民生凋敝,人們窮苦不堪,而漢唐大部分時間國富民強,所以按道理漢唐時期洗澡的頻率更高些,當然了,個人猜測,這個沒找到什麼資料。但是漢唐時期,古人洗澡的繁文縟節就多了,《禮記玉藻》中就非常簡明地介紹了古人洗澡所要遵循的整個流程。

秦漢時期的古人是很講究衛生的,“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就是說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這頻率放到現在有些地方也可以接受。除了這些,有些傳統風俗也是要求洗澡的,比如說,結婚前要洗一次澡,女人生完孩子要洗一次澡。

歡迎朋友們評論區交流!


潁州小史官

古代女子多久洗一次澡這事,還真不好說,因為誰也沒在古代住過,再說這種個人隱私的事兒,也不會有什麼史書史料去記載。

不過倒是可以通過外國人的一些日記來大致說一下晚清時期的女性,記載這些日記的外國人多為傳教士和學者,他們遊歷中國的大江南北,記錄下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然後將照片和資料帶回國,讓外國人瞭解一下神秘的東方。但真正瞭解後,外國人驚呼“Oh, my god,太髒了!”

這個一點都不是說笑,百年前的女性在衛生方面確實不是很在意,特別是農村婦女,她們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幹著農活還要操持家務,還要伺候一家老小的吃喝,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打理自己,更別提什麼洗澡這種“奢侈”的事兒了。

(民國老照片)

庚子事變之後,居住在天津法租界的牧師木沙明寫過一本傳記,並拍攝了很多老照片,我有幸收藏了這本書。他不但是個牧師還是個醫生,很願意幫助那些普通市民。並且去過內蒙、山東、河北、河南、安徽等地做考察。

在他的傳記中寫道,有錢人家的女性還是很注意儀態和衛生的,在用水很不方面的天津城內,這些有錢人家的太太或者小姐會不惜價錢從城外買水,然後洗浴。她們出門的時候,會穿上非常華麗的衣服並噴上很多花露水,乘坐養馬場出入一些高檔場所,就算她們的馬車走遠後,依舊可以聞到香氣,很有孩子和無賴會追著馬車嗅這種味道。雖然只是了了的幾句,但也從中能看出當時有錢人家的女性還是很注重衛生的。

(晚清老照片)

但是木沙明在河北等地的農村遊歷後,他很遺憾的表示,當地人真的很不注意衛生。男人的髮辮和女人盤起的頭冒出一股股的酸臭味,除了少數有錢的鄉紳會注意外表外,幾乎沒人注重這些。另外沒有一戶人家有像樣的廁所,很多男性直接在路邊便溺,根本就不顧及有行人路過。並且有廁所的家庭,廁所跟豬圈連在一起,人們便溺後,糞便會流進豬圈之中,成為豬的“美食”。不止是直隸地區,在山東河南等地,人們的廁所很多也會這樣。

不論男女,每個人的髮辮都很少清洗,他(她)們選擇一種叫做“篦子”的工具,這是一種比梳子要密集的梳頭工具,可以將頭髮上的塵土和蝨子梳下來。每次梳頭,地上就會落上一層髒土,並且有咬人的小蟲在裡面。

(晚清老照片)

說到洗澡問題,木沙明寫道,他幾乎沒有看到人們洗過澡,只有孩子們會在夏季的時候在水中洗澡。那些成年男性有時候也會加入其中,他們在河水內將自己身上的髒兮兮的油泥洗乾淨,但只要天氣一冷,就沒人會去水中。然後一直等到轉年的夏天,他們才又可以到水中洗浴。女性會在夜間的時候,幾個女性或者更多的女性會趁著黑夜在水中洗洗,她們會讓自己的孩子在河邊監視,警惕有人偷看,當然這麼黑的天也不會有人看清楚什麼。除此之外,女性會在結婚前洗澡,會在生育一個月之後洗澡,有祭祀的時候很多人也會提前洗澡,但是除此之外,就幾乎很少洗澡。

(晚清老照片)

看到了嗎,木沙明牧師說的很詳細,清朝的人們就是這個樣子生活,女性也不會去刻意洗澡。我想這個答案會令你滿意。好了,就說這些吧。拜了個拜!


大獅

中國人對洗澡這件事其實並不怎麼上心。很多地方迷信甚至終身不洗澡。洗澡是件奢侈的事,尤其是在北方。一年有半年的時間無法洗澡,沒有浴缸,又需要燒水,在中國古代,嚴格來說,經常洗澡一直是少數人的高級行為。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洗澡分的很細,

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

可見在古代,如果說洗澡,不過是洗手洗腳而已。先秦時有專門洗澡的假期,每五日公務員放一天假,稱為“休沐”,具體洗不洗,就看個人家庭情況了。不過三日洗頭,五日洗澡的說法也這麼流傳開來。

女子自然是比男人愛乾淨。但古人更多的洗澡,大多是擦身體,比方傳說一輩子不洗澡的蘇麻喇姑,也都一定會有擦洗身體的。只是不泡在水中而已。

關於女性最有名的描寫當然是《長恨歌》中的描寫。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皇家氣派自然不同,楊貴妃承恩澤的前後都要洗澡的。至於什麼叫承恩澤,你還是去度娘吧。但就算是楊貴妃,也要唐明皇恩賜她可以使用華清池,不然那個池子,不是誰都可以使用的。



現在查文獻,經常看到的都是周代關於沐浴的規範。《禮記》中記載了大量關於洗浴的規定。比方“休沐”日如何洗浴,丈夫和妻子不可以同浴,子女要定期燒水為父母洗澡等等,可惜禮崩樂壞之後,人們對洗澡也開始羞於啟齒了。

這些當然都不是指老百姓了。普通老百姓要麼就直接跳進河裡細細,要麼揹人的水裡洗洗。所以草莽中就有了很多傳說。董永和七仙女,牛郎和織女,豬八戒和蜘蛛精,這些人都是草莽人士,所以洗澡就直接跳水裡搞定了。自然也沒那麼多講究。但看人洗澡抱得美人歸還是別幻想了,十有八九會像豬八戒一樣被收拾一頓。

比較起來,南方還是比北方好洗澡,天氣原因很關鍵。春秋到秦漢,洗澡越來越變得隱私起來。 都羞於啟齒。也偷偷摸摸。真正的全民洗澡,還是這三十年的事。甚至傳說古人只有三次洗澡,出生,結婚,死亡。這自然也靠不住的。

我是君箋雅,偶爾也侃侃紅樓以外的文學和歷史。歡迎大家關注:君箋雅侃紅樓!


君箋雅侃紅樓

古代女性洗澡次數沒有規定,跟身份、地位、環境和衛生習慣有關。總體來說,層次越高的女性洗澡越頻繁,天氣越熱洗澡越頻繁,跟現代沒多大區別。

皇帝的女人,必須每天洗

皇帝坐擁三宮六院七十二妃,雖然不是每個嬪妃都能經常得到皇帝臨幸,但必須隨時做好挨炮準備,天天洗澡,梳妝打扮,把自己搞的美噠噠、香噴噴、乾淨淨,以備皇帝臨幸,萬一皇帝突然巡幸或者召幸,總不能讓皇帝等著你洗澡,萬一皇帝等煩了,就不臨幸了。

嬪妃們之所以能每天洗澡,是因為她們具備隨時洗澡的條件,有專人伺候,燒水、倒水,甚至脫衣、穿衣,都有丫鬟伺候著,這麼好的條件,不天天洗才怪呢!

權貴的女人,想洗就洗很任性

有錢有勢的女人,生活條件好,洗澡的條件也有,洗澡頻率主要看心情和習慣。講究衛生的可能天天洗,個人習慣差的可能幾天十幾天一洗;夏天可能天天洗,冬天隔段時間才洗,反正想洗就洗,不洗也沒人強迫,不過在房事之前一般是要洗的,洗洗更健康嘛!

普通女性,生活艱辛,洗澡不易

一般百姓特別是農家婦女生活很辛苦,她們白天要為生計忙忙碌碌,晚上要織布縫補,有的甚至像男人一樣下地幹活,日夜操勞,不懂個人衛生的重要性,也根本沒有洗澡的條件。夏天氣候炎熱,或許會經常擦拭身體,圖個涼快,但很少像電影上那樣舒舒服服地在木桶裡泡澡;到了冬天寒冷,屋裡沒有暖氣,一個月甚至整個冬天不洗澡都是正常的。

個別女性,一年只洗一次澡

清朝的蘇麻喇姑,出身自蒙古族一個貧苦牧民家庭,從小特別節約用水,進宮以後伺候孝莊,伺候康熙,伺候皇子……跟皇帝一家關係十分親密,甚至和康熙傳出緋聞,卻是一個不愛洗澡的女人,一年到頭不洗澡,只有除夕那天,才用水稍微洗洗身體,洗完後還把髒水喝掉以示懺悔,這樣一個奇葩習慣,居然讓她活到94歲,成為古代罕見的長壽女性。

部分少數民族,一生只洗三次

有些少數民族,如蒙古草原上的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以及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由於生活地區乾旱缺水,有限的水資源主要供給人和牲畜飲用,加上經常移動遊牧的習慣,他們很少洗澡,大部分人一輩子只洗3次澡(上層貴族除外),每次都有特別的寓意:

一是嬰兒出生時為其洗澡,代表著乾乾淨淨地來;二是結婚之前,男孩女孩都要洗一次澡,代表開始成人新生活;三是老人去世後,家人為老人洗一次澡,代表著老人乾乾淨淨地去。在部分地區,這些習慣至今還保留著殘餘。

至於有人引用史料“三日具沐,五日具浴”,說古人“至少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顯然是不靠譜的,因為這是朝廷禮儀對官員的要求,並不適用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