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究竟为何意

老子《道德经》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究竟为何意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很多人初读到这段话,以为老子在推行愚民政策。有书君认为,这实在是对老子思想的一大误解。

老子认为,只有不崇尚贤才,才会使人民不去争名夺利;不以稀有的东西为贵,才让人们不产生偷盗的行为;不令人们见到可以激发他们欲望的东西,人心才不会被扰乱。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初接触社会时,都如婴孩般纯洁无邪,没有过多的欲望,也没有狡诈的心机。正因为没有外在物质条件的渴求,人心反而更自在快乐。

老子《道德经》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究竟为何意

故老子一再强调“无为”。“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去做不应当做的事情。凡事顺其自然,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只有如此,才能无为而无所不为。

老子认为,要净化人民的心智,满足他们的温饱需求,削弱他们的欲望,强壮他们的筋骨,令人民没有奸诈的想法和非分的欲求,让聪明人也不敢胡作非为。如此,天下才会太平。

“虚其心”:

要想使人们的心灵变得纯洁,性格变得淳朴,必须要涤除人们心中过多的杂念,祛除贪、嗔、痴。

只有思想纯净了,心境方能淡泊宁静。

“实其腹”:

民以食为天。温饱问题,任何时候都是关乎民生的头等大事。但食物不宜太过奢侈铺张,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已然足矣。

倘若一味地追求口腹之欲,则反而有舍本逐末之嫌疑了。当今社会的很多富贵病,皆为病从口入呢。

“弱其志”:

做人,不是不要有志向,而是要减少非份的欲求,不要有太高、太大、不切实际的欲望,不能太过争强好胜。

以平常心做寻常事,如此,不期望,才会不失望。

“强其骨”:

身体是革命的根本。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空谈。要想让国家强大兴盛,首先要让老百姓都拥有强健的体魄。

当然,强骨,不但指拥有强健的体格,更指要有做人的骨气。“士可杀而不可辱”,有骨气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尊重。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保持淳朴天真的本性,顺应四季万物的更替,不强求、不奢望。这种极其朴素的状态,未尝不是一种美好。

曾经读到过一则小故事,是说一个渔夫在海边钓鱼、晒太阳,刚好有一位富翁经过,好心地告诫他必须要多干活,赚更多的钱,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渔夫问道:“什么是幸福的生活呢?”富翁认为,那是可以自由支配的生活,比如:自由自在地晒太阳。渔夫听后大笑,说:“我不是正在过这样的生活吗?”

故事虽小,却颇有深意。这不正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最好诠释吗?

老子《道德经》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究竟为何意

小时候,幸福是如此简单。饿了就吃,吃了就玩,哪怕是一块小小的泥巴,也能变出无数的花样,能玩得不亦乐乎。

为什么长大后,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情况下,许多人反而感到不快乐呢?

那是因为外在物质形式的攀比,让人们失去了原先的幸福感。

林语堂先生说:“什么是幸福?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瞧,幸福其实就这么简单。

生活需要做减法,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崇尚极简主义生活,方能让心灵获得更大的自由。

人要追求美好的生活环境并没有错,但凡事都要懂得适可而止。

珍惜眼前的幸福,以冷静的目光去审视自己的心灵和行为,方能知足常乐。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有书君认为,这就是老子所要传递给人们的,一种简单淳朴的生活方式,一种修身养性的崇高境界。

倘若人人都能做到这几点,又何愁天下不太平呢?

不知您有何不同见解,欢迎留言讨论。


也许你还会喜欢以下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