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到底是靠什麼前進?爲什麼我老是找不到發力點?

其實游泳移動的原理在於支撐,沒有支撐就沒有前進。對於游泳、自行車與跑步這三項運動來說,都是以移動身體為主要目的的運動。在水中移動的原理也是一樣,手掌在抓水、抱水與推水的過程中如果支撐點夠穩固,手掌其實並沒有動,前進的只是身體。只有在提臂之後手掌才向前移動。

我們很容易陷入,把水往後劃,身體就能往前進的瓶頸中,但那就像在跑步機上跑步,你的腳掌和履帶不斷向後滑,身體卻停留在同一位置上。如果我們在水中只是一直想透過划動手臂來前進,就會忘記我們真正想移動的是身體而非手臂。試想:如果只是一再划動手臂,身體卻沒有移動,那就像是趴在岸邊划水一樣,身體變成穩固的不動支撐點(不動的支撐部分),手臂反而變成不斷來回划動的部分(移動的部分)。

有利於水感形成的手臂姿勢:高肘

試想如何爬上一面牆。首先,你兩手舉高用手掌扣住它,假設你手臂力量足夠,向上一躍再往上一撐,身體就能順利向上移動。移動的只是你的身體,手掌並未移動位置,仍撐在牆頭。你手臂的確用力了,它出力的目的是在克服地心引力。

怎樣才是有利於水感形成的手臂姿勢?

我們以上述在水中手掌撐在牆面上前進的畫面為例,如果身體要順利前進,手掌的位置絕對比身體低,才能讓身體的體重有效轉移到手掌上,形成穩固的支撐點。高肘划水(肘高於掌)正是讓手臂有效支撐體重的最佳方式。但如果只是像上圖中依樣畫葫蘆地用高肘劃,又會變成像跑動跑機步機上的履帶似地划動流水而已。

想在水中形成穩固水感的方法在於:有效地讓身體體重轉移到前伸臂手掌的支撐點上,這才是根本之道!

水感形成的起點

瞭解水感如何形成之後,你當然還會想接著問:那要怎麼練才能加強水感呢?

實際練習之前,你還必須先知道水感形成的起點剛好是在開始提臂的瞬間,為什麼呢?因為提臂所造成的失重狀態會突然加壓到前伸臂上,那股壓力會使水變得實在。

換句話說,水感的形成時機在抓水的瞬間,大家是否記得還在初學游泳的時候,教練一直會說:“抓水很重要!沒抓到水,後面都是白劃。”雖然抓水看起來的確是用手去抓的動作,但實際上手掌中所形成的水感,是由於提臂時體重忽然轉移到手掌上形成的。

如何維持一貫的水感

提臂之後,同側的肩膀順勢滾轉出水,由於此時部分身體體積出水,浮力因此降低,造成體重瞬間大於浮力,因此維持水感的關鍵就在你是否能延續肩膀出水時所帶來的加壓感,而且把這股壓力傳導到水中的抓水臂上。這股因轉肩失重所帶來的壓力,會讓你的划水臂像壓在實體物上(像前面舉的牆面一例),越能確實把失重時的加壓感傳導到劃手臂上,你就越能掌握到實實在在的水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