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列国的孔子,为何不去秦国之地 无非三个原因

第一、秦国名声不好

周游列国的孔子,为何不去秦国之地 无非三个原因

孔子生活的年代——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这是春秋的末期。与此同时,秦朝的国君是秦景公,秦与晋的栎之战,迁延之役,这都是发生在秦景公在位时候的事情。

《论语》里面说:“危邦不入,卵邦不居”。很显然,此时的秦国在孔子眼中还是危邦,乱邦。虽说春秋诸国打来打去的很多,但是秦国在还没有变成强国之前,虎狼之国的名声已经出去了。大家从后来商鞅入秦相关的文献中可以得到再一次的印证。

第二、民族风气不融洽

周游列国的孔子,为何不去秦国之地 无非三个原因

秦人的血性不能否认,秦人全民皆兵,长期打杀,长期粗衣简食,长期在戎狄部族的重重包围下过着刀口舔血过生活的传统已经深入了秦人的骨髓,造就了秦人之强悍的同时,也给了秦人穷兵黩武民族性格缺陷。贬斥私学,由于长期生活在戎狄人部落,与戎狄人作战以求生存,他们几乎与当时的文明隔离,秦文公时虽然开始学习中文明,但依然摆脱不了蛮荒之地为求生存所带来的现实生存压力。比起生存来说,春秋时期诸子私学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显得是微不足道。

第三、先秦时期,孔儒百无一用。

周游列国的孔子,为何不去秦国之地 无非三个原因

道不同不与相谋。秦国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国家,不墨守成规,大力推行改革,致力于国家富强,有统一中华的志向。而孔子提倡的是礼,是中庸,是己所无欲勿施于人。理念的不同,这一点孔丘自己也知道,那是一个极度务实的社会,其中又以秦国为最。儒家思想的禁锢,只适合太平盛世,不适合动乱的强国。所以儒家后来逐渐发展成了法家,所以披着法家外衣的儒家顺利进入秦国。这说明不是秦国不重视儒家,而是不重视只重禁锢、不重发展的孔孟之儒。法儒还是被秦国所采纳,并最终成功统一了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