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西征到多瑙河,是靠什么和国内联络的?

风过花飞

蒙古军队西征到多瑙河,是怎么和本部保持联系的?又是怎么保证不迷路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在蒙古西征的时代,人类没有任何远距离实时通讯手段,但行军打仗,前后方进行一定沟通,同时了解军事行动所在地的地形又是绝对必要的,那么蒙古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蒙军如何实现远距离通信?

蒙军的远距离通信体系其实对咱们中国人来说是很好理解的,因为这个系统就是中国古代的驿站体系,只不过蒙古人当时把这个体系发挥到了极致。

蒙军用的信使和快马

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无论蒙军攻击到何处,为蒙军服务的驿站就会建到何处。在蒙军的驿站里,会时时备有充足的马匹和粮草,一有信使从上一个驿站抵达,就会立即有人接替他骑快马将消息传递下去,而之前的信使和马匹则可以在驿站里得到充分的休养。在《马可·波罗游记》里,也曾不吝笔墨对元朝驿站体系之完备做了详细记载:

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mile),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合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驿站大房有一万余所,皆设备妍丽,其华靡情形,使人难以笔述也。

蒙元时期信使在驿站所用的令牌

而这样的驿站在蒙军西征的沿途也都有设立,这样一站接一站的传递,保证了蒙军从蒙古草原到多瑙河之间的各种消息都能以当时最快的速度得到传达。比如一些史料记载,在蒙军西征时其大汗窝阔台在蒙古本部突然死亡,而这个消息大约只用了一个月左右就传到了在中欧维也纳附近的蒙军前哨营地,而这两地之间的距离足有六千公里左右。这种速度在当时绝对是超神速了。

蒙古人如何获知欧洲地理知识?

通讯问题可以通过驿站解决,但蒙古人又是如何获知欧洲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呢,为什么他们在欧洲转战无数地区却没有迷过路呢?在这里桃花石杂谈可以对大家说,在任何一个时代,如果哪个人或者哪一群人实现了那个时代最巅峰的成就,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他或者他们肯定拥有一些那个时代最先进的工具,蒙古征服也是如此。

威尼斯商人可能曾经卖了整个欧洲

当时四处征战的蒙古人,并不只是一群只知杀戮的莽夫,他们在当时也通过交易利用了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情报体系。在公元1221年,蒙古第一次西征时打到了里海周边,而当时在这里,有一些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势力存在。威尼斯在当时是一个海洋贸易城邦帝国,在欧洲和西亚许多地区都有有其武装贸易据点,在里海周边也不例外。而在这里,蒙古人和威尼斯人碰到了一起,但大多是商人出身的威尼斯人却显然比很多其它民族有手腕的多,他们没等蒙古人打上门来就主动派出代表团和其接触,并成功地和蒙古人达成了一项协议,蒙古人允许威尼斯人在其征服的土地上做生意,并帮助摧毁其竞争对手的商业据点,而交换条件则是威尼斯人利用其在欧亚各地设立的商业据点,将搜集到的各国情报,特别是欧洲和罗斯诸国的各种战略情报提供给蒙古人。

马可·波罗到中国的传说也和威尼斯与蒙古之间的盟友关系有关

通过这项交易,蒙古人在后来的十几年中获得了大量关于罗斯诸国和欧洲的相关知识,为公元1235年开始发动的第二次西征打下了基础。所以在蒙军发动第二次西征的时候,其实对罗斯地区和中欧的地理和战略力量已经有了很充分的了解,甚至可能都拥有相当数量由威尼斯人提供的欧洲地图。


所以其西征才能开展的如此顺利,而且行程万里也基本没有发生迷路的现象,这其实也要归功于蒙古人对当时全球最先进情报系统的成功利用了。


桃花石杂谈

在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军队中,传令兵(驿递夫)享有很高的特权,被称作“箭一样的传令兵”。每次蒙古大军出征,沿途都会设置驿站,担负通信勤务的传令兵纵马奔驰,为力求迅速还会在马脖子下面悬挂铜铃,离着老远下一个驿站听到铃声就立刻备好新马为其换乘。

在军情特别紧急的情况下,蒙古传令兵一昼夜就能跑出400里,沿途无论遇上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族,都必须无条件地自觉为前者让路。如果传令兵的马疲劳了而下一个驿站未到,则可随时随地就地征集马匹,即便是蒙古王公也要把最好的快马提供给他使用

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蒙古传令兵秉承的是“

换马不换人”的原则,即纵马飞驰时会用绷带裹紧头部和身体,甚至在马背上饮食、打盹,以此尽量争取和缩短通信时间。

但需要说明的是,蒙古大汗(除了成吉思汗亲征之外)并不过多干涉前线指挥官的决策,比如1236年发起的“长子西征”,大汗窝阔台就全权任命拔都为统帅,速不台为副统帅,大多数时候蒙古传令兵传达的都是他们下达的战术指令

,比如调集粮草补给、派出分遣队四外攻伐扫荡,这个通信距离一般都不会很远,至多也就数百或上千里而已

实际上,从成吉思汗远征开始,蒙古军的后勤补给就基本靠着“以战养战”来解决,而非万里迢迢地从东亚国内运来。还说“长子西征”——后方补给基地就位于钦察草原(黑海以北至咸海以北,主体部分位于今伏尔加河下游),由此地前往东欧最近距离还不到1000里,通信难度和后勤压力都不算大。

而且,“长子西征”时蒙古军先花了很长时间从各地集结,然后用了2年时间横扫罗斯诸国,再之后就撤兵回钦察草原补给休整了半年,才又杀回东欧。转过年来(1240年),“长子西征”各部有的继续休整,有的返回蒙古高原,剩下的人马继续攻打波兰、匈牙利已经属于“临门一脚”的家门口战斗了。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时候蒙古传令兵同时也是侦察兵,远征花剌子模时蒙古军斥候反复多次地来回翻越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之间的高山雪谷,以便及时将获取的敌方情报传送给后方。史载,他们在深可没腰的厚厚积雪中艰难行军,为防寒用牛皮包住马腿,人则穿上双层毛皮大衣。冷的实在受不了时就用小刀切开马的血管,吸喝取暖后再把血管封闭起来。

蒙古军斥候的侦察范围很广、距离很远,通常呈扇面散开深入敌方纵深一二百里之遥,他们一面沿途搜集各种情报,寻找清洁水源、安全宿营地和丰美草场,一面清除敌军巡逻队和小型定居点,以免泄露己方主力动向。他们既是蒙古大军的“尖刀”,也是统帅的一双双“眼睛”,随时将敌情动态快马传递回后方统帅部。

另外,往返与欧亚大陆之间的

各国商队出于自身利益,也往往被蒙古汗国收买并为其效力,帮助蒙古军搜集情报、传递消息


网言军事

游牧民族对于辨识道路有天然的特长,只要认准方向,沿着河流、山脉等固定地标,做到不迷路是正常的。蒙古帝国一人数马,轮换着奔驰,每天数百里不在话下,万里之地,到后方也就是数十日的时差。当然,这样一来,确实消息会来的比较迟。所以蒙哥死的消息传到西征前线还是颇有一段时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