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傷肝」被監管,這些真有「三分毒」

文丨健識局 Yana

編丨leon

西藥的副作用往往清楚明白的寫在說明書裡,而中藥往往是“尚不明確”而帶過,因此,常有人為了中藥有沒有毒性,有沒有副作用爭執。

“中藥傷肝”被監管,這些真有“三分毒”

​但其實,我們常見的中藥材,有不少都有毒性。比如此前遭受多方質疑的鴻茅藥酒,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用了何首烏、附子、檳榔、半夏、苦杏仁等有毒中藥材。此前中藥製劑導致肝損傷等中毒反應的報道,更是屢見不鮮。

最近,國家藥監局就發佈了《中藥藥源性肝損傷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旨在管控中成藥、中藥飲片的藥源性肝損傷問題。

“中藥傷肝”被監管,這些真有“三分毒”

藥源性肝損傷是常見的藥物嚴重不良反應之一,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藥源性肝損傷也是國內外藥物研發失敗、增加警示和撤市的重要原因。據媒體報道,在全國16家大型醫院的藥物性肝損傷病例中,中草藥佔致病因素的20%。3家大型專科醫院的數據表明,超過一半的藥肝病例跟中藥相關。

那麼,那些藥材具有肝毒性呢?

何首烏。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曾發佈過相關不良反應通報,提示何首烏有引起肝損傷風險。有人說,何首烏炮製後就沒有毒了,然而,據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仝小林教授門診應用制何首烏的臨床數據分析顯示,在服用制何首烏的143例患者中,出現不良事件的概率近12%,數字仍然很驚人。

番瀉葉。番瀉葉的確是通便良藥,但如果長期過量服用,它在腸道內代謝的蒽酮類似活性產物,易傷害肝臟。番瀉葉味道清香,有些人為了減肥將番瀉葉當茶喝,長此以往將損傷肝臟,十分不可取。

艾葉。研究發現,艾葉中含有的一些揮發油或水溶性物質,長期服用可以對肝臟造成損傷,甚至導致肝硬化,因此不能長期、大量使用。

白果。未經炮製的白果核仁中含有銀杏酸、苦杏仁苷等有毒成分,過量服用易導致腹脹,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肝中毒等問題。

蒼耳子。含有蒼耳子油、毒性蛋白等成分,能損傷心、肝、腎等器官,尤以肝損傷為主。

無論是什麼藥,藥品就是藥品,請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沒有生病還是不吃為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