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震:金融科技賦能現代經濟的路徑與方式

6月29日,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研究院院長黃震教授在新金融新趨勢暨2018年金融科技峰會上發表了主題為“金融科技賦能現代經濟”的演講,現將發言精華分享給大家。

黄震:金融科技赋能现代经济的路径与方式

以下是發言精華分享

黃震互聯網金融這個詞已經被“金融科技”替代,金融科技是否又出現了很大的危機?我們未來向何處去?新金融到底“”在哪裡?未來趨勢我們怎樣順應其發展?

為什麼要推動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發展?為什麼要用P2P技術、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因為我們需要打造經濟新動能,這種動能正在傳導,從科技的實驗室傳導到我們金融市場,進而要傳導到我們整個現代經濟體系。這是科技賦能金融,金融賦能產業,賦能面正在延展,這才是我們要做的事。

我們一直思考我們探求的新金融根本使命是什麼?如果只是換一種工具來做金融,這種金融依然是侵吞實體經濟血液、殺雞取卵,那我們還需要嗎?現在很多產業說就是被金融搞垮了。該怎麼辦?如果我們用技術加速這種抽貸、抽血的方法,這種金融可以不要,必須用全新金融理念來引入技術才有意義。

新一輪科技革命大家都很熟悉了,更需要了解每一輪科技革命都需要相應的金融革命才可以推動它變成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力量,否則科技革命只能停留於實驗室。每一次科技革命帶來金融革命、金融革命推動科技革命,它們是相互影響的。在第一次科技革命結束以後,有一位學者提出來,工業革命不得不等待金融革命。因為科技革命成果出現以後要變成工業革命還得有金融,尤其是支持大規模生產的這種大金融、銀行。

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動了電氣化革命,需要的是快速的集合資金,所以股份制這種金融革命方式推動了結合,第三次工業革命是銀行,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們可以稱之為互聯網金融,我更願意稱之為“賦能金融”,使科技可以更好的推動金融、給金融賦予新的能量,同時金融反作用於科技,推動科技創新。

受到傳統經濟社會瓦解、碎片化過程,傳統都在一點一點瓦解了,互聯網+就是讓這些顆粒、碎片重新重構起來,這裡有幾個重構工具:一個是P2P網絡,主要工作是連接;第二個是區塊鏈,區塊鏈進行整合,讓每個節點和其他節點信息全部對應。

未來區塊鏈是“互聯網+”的發展,我認為區塊鏈不是顛覆互聯網,而是在互聯網發展到新階段的整合工具。

科技賦能金融最重要的是把數據能源,存儲、集合形成一種高位勢能,再開放出去形成賦能的過程。

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這些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這些代表性企業已經不僅在實驗室裡,而實實在在進入金融領域,從金融領域進一步要釋放出他們的能量。我們需要有更大的底層技術和技術生態。如果互聯網止於移動網沒有物聯網,很多不能上網上鍊的場景就不能夠賦能,所以必須讓萬物互聯,數據就能傳導,物聯網很重要。

生物識別,對於我們的生命體的識別機制,比傳統的用密碼高級得多,活體的生物識別已經越來越成為替代傳統金融身份識別的工具。有了這種身份識別,可以精準的將有關的數據提供,精準服務、精準營銷、精準的風控、精準的後續服務等。

最關鍵的其實是一種整合技術,將很多的互聯網時代以來的創新技術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一個節點可以看到其他所有信息的機制,形成共識算法。

金融是作為最容易進行傳導的領域,因為有錢,技術需要資金支持、技術需要變現,跟金融結合是高科技發展的非常重要的方向。有了這些賦能,不斷傳導和反覆相互影響,這一輪科技革命和金融革命的範圍是前所未有的、空前廣泛的,今天全球的聯動使它會比以往要更持久、更深入、更廣泛。

科技賦能金融到產業,有重要的四種資源。首先第一種資源就是傳統的科技到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碎片化、顆粒化,把我們的人變成互聯網的一部分,每一個節點以單個個人為基礎,網絡用戶是非常重要的資源和能源。每個人的行為就產生數據,所以人變成數據能源的起點,每個人的行為、產生的軌跡、數據都不斷的被數據控制者歸集、彙總、加工等。沒有這個可能我們以往那些數據都是靜態數據,只有活動的移動用戶才製造了動能。一切的勢能借助移動互聯網變成動能,使數據能源就有了傳播的力量。

在這個基礎上數據有更高的價值,以前數據不能叫做大數據,就是因為它不是活性、動態、在線、實時更新的數據,不是多維度能夠產業化、變成商品的數據。這時候數據關鍵在於真的變成可以加工成為各種產品,並且可以有價值變現的資源,數據變成了所謂新能源。這場新經濟革命它的動能、新動能逐漸來源於數據。

通過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對信用評價機制改變了。以前我們對於信用主要藉助於第三方信用媒介,要靠中介、擔保人、保證人來提供別人可以信賴的信用擔保。現在我們通過P2P直接信用,通過區塊鏈的自信任,主要的就是在數據方面加以識別判斷,形成了一種信任的機制。有人說區塊鏈是信任的機器或者製造信任的機器,就是因為有了這些數據和這種新的機制,所以它能夠製造巨大的價值出來。

最後是所謂資金,今天我們已經不再講紙幣,更不是講實物經營,更重要是數字貨幣,各種重要的數字資產、數字貨幣在全世界都在日新月異、如火如荼發展當中,它一個偉大的發明就是不再融法定貨幣為目標,而是先融數字貨幣再通過數字貨幣交易變成各國的各種法幣,所以對於資金的看法,它本質上還是融資。

我們國家提出ICO是非法金融活動,按照穿透原則還是融資活動,由於我們國家立法對於金融活動要求是必須持牌納入監管才能夠開展,現在ICO沒有得到監管許可、沒有牌照管理,我們希望今後監管也能不斷優化改進,讓創新金融將來也有機會招安,變成持牌的和合法的金融活動,為創業者提供更多的融資,賦能創新創業活動。

這些年通過科技賦能金融已經產生很多逆襲、跨界打劫。螞蟻金服、微信微利貸、京東金融、百度、小米等等都在開展自己的金融,試圖將自己獲得的技術、數據等能力能轉化成為金融改造的能力,通過這些能力為金融機構推動產業革命、推動產業變革發揮更大的作用。

黄震:金融科技赋能现代经济的路径与方式

這些新型互聯網企業通過自己掌握的科技,特別是獲取的數據積累的能量,傳遞、賦能是中國金融發展的新方式。

過去持牌機構經常說不公平,我們做創新處處受到制衡,民間金融不守規矩,對我們很不公平,那麼現在他們覺得他們有牌照是極大優勢。這些科技企業想做金融需要找他們合作,要把自己技術能力、數據服務和他結合才能變成金融。否則就是非法金融活動。

現在持牌金融機構是金融科技的非常重要的主體。互聯網金融創新主體,已經從民間金融、準金融、類金融轉移到了正規金融機構,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現實,今天可能是其他各類做新興金融的,但是不得不承認打敗你們的不是競爭對手,而是一紙文件。因為你沒辦法改變監管規則,而監管規則有辦法改變你,你們必須認清楚如何跟正規金融機構合作,才能把你獲得的能量轉化到金融領域,而不是自己直接做。所以你現在只能做送水工而不能做挖井人。

現在金融已經獨立於實體經濟膨脹發展,變成了一種自我複製、自我膨脹、自我異化,全球金融都已經異化,變成了資金通脹,導致整個金融體系空轉,不能流向實體經濟。所以

金融科技要重構金融,讓金融迴歸它的本質。最重要的是要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打通金融與實體經濟連接與賦能渠道。

科技革命,不是簡單的任何一個科技公司可以做金融。去美國我拜訪微軟、谷歌,他們說這個有嚴格邊界,我們頂多提供一些技術服務、數據服務,自己不能做金融。這是2013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蓬勃興起而美國不溫不火的原因,因為他們知道持牌經營是金融作為特許經營的要求。中國經過過去五年大家試錯得出結論——金融還是要嚴格監管,民間金融、類金融發展沒有牌照、沒有監管導致更多騙子介入變成魚龍混雜,今天要通過風險整治來打掃戰場,付出了巨大代價。我希望區塊鏈領域不要再重演這個“一哄而起又一鬨而散”。

金融科技給現代經濟的賦能意味著金融生態重構。可以看到技術、市場和監管越來越一體化,而真正造成割裂是人為割裂。每個人的認知能力有限,會劃分這個領域是民間金融、那個領域是準金融、那個領域是正規金融,其實這些金融內在流動的都是資金和數據,他們應該相互聯通相互流轉。在科技、金融、產業當中,應該讓賦能面延展。像資金在所有產業領域中應該是融通的。但是現代金融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的時候發生了一場金融危機,為了截斷危機、隔斷危機,採取了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這樣隔離了風險也導致了資金不能流通。今天“賦能”是希望資金融通,與之相伴,數據也是融通的。

通過賦能,我們打通了科技到金融這個環節,下一步要幫助實現的是金融到產業的這些渠道進一步打通。幸好科技本來就沒有邊界,沒有隔離、封閉,大家可以看到科技相互聯通在一起,藉著已經聯通在一起的技術基礎設施,就有望把這些數據在裡面進行流動,打通,進而在此基礎上推動持牌金融機構介入,讓資金在各個部門打通,實現金融賦能產業。

黄震:金融科技赋能现代经济的路径与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