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皇帝柴宗训及其皇族为什么没有起兵反抗赵匡胤?

文史经纬

唐末五代以来依靠军事实力取得政权成了一种风尚。所谓“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兵变不断,臣弑君、子弑父都不是什么新鲜事,陈桥兵变相对来说已经非常平和。正因为换皇帝太司空见惯,所以臣子们的立场很难坚持。

再说后周的政权也是从后汉手里夺过来的。后周的开国皇帝太祖郭威还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托孤重臣。既然后周可以夺后汉政权,为什么赵匡胤不能夺后周政权?

在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匡胤的官职是禁军殿前司都点检,是禁军殿前司最高统帅。赵匡胤本人也是跟着刚去世的周世宗柴荣南北征伐的重要将领。而后周的小皇帝柴宗训只有八岁。小皇帝生母符皇后已死,但外祖父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还在。

符彦卿应该是赵匡胤面前最大的障碍。但问题是符彦卿只是地方势力远在河朔。赵匡胤因为拥有超高情商已经在中央集聚势力、深得人心。再说,符彦卿虽是后周外戚,也同样和赵家是姻亲。符彦卿还有个女儿嫁给了赵光义。如果两方都有姻亲关系,符彦卿肯定也会在心里衡量。敌不过赵匡胤还有勉强抗衡,不但保不住后周的小皇帝,怕连自己也保不住了。

没有人反对赵匡胤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陈桥兵变几乎不动一兵一卒。回朝以后原来后周的官员全都职位不变。而且赵匡胤待后周小皇帝还有符太后十分优厚。即便有一次在宫宴上一个翰林学士借酒装疯大哭周世宗柴荣,赵匡胤也只是让人把他拉出去,只说一个书生哭一哭能怎么样?


沅汰历史

赵匡胤能够发动陈桥兵变,是经过缜密策划的,皇室和朝廷为何没能起兵反抗?这是因为他们既缺乏防范意识,又不具备紧急反抗能力,惟一反抗的韩通被轻松镇压。

一、先看后周皇族。郭威和柴荣的家眷亲属大多在后汉时期被诛灭,基本没有其他年长的皇室成员。柴荣死后,他的长子柴宗训按遗诏继位,却只有7岁,由符太后照顾(小符后)。小符后没有吕后、武则天这些女强人的野心和才能,所谓皇族就是一对孤儿寡母,根本不懂政治和军事,只能依靠以范质为首的执政班子和忠于皇室的禁军将领。

二、再看执政班子。柴荣死前任范质(首相)、王溥(次相)、魏仁浦(末相)为宰相,掌握军国大事决策权。三人中,魏仁浦性情宽厚,为人谦谨,而且与赵家颇有交情,赵匡胤的母亲杜氏是魏家的常客;王溥擅长察言观色,早已向赵匡胤暗送秋波;范质,清傲耿介,性子急躁,与赵匡胤并无深交,但在军队中没有派系,号召力有限。整个执政班子都是文官,缺少一个能压住阵脚的人物,面对突如其来的兵变无力应对。

三、再看禁军将领。我们看看柴宗训即位时禁军中高层将领构成情况:

这样看来,整个禁军80%以上的中高级将领已被赵匡胤直接或间接控制,这为他成功实施兵变奠定了基础,也为和平夺权提供了可能。

四、再看敌对势力。 朝廷有能力防范兵变的有三人:张永德、李重进、韩通。

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此前执掌禁军殿前司,是赵匡胤的顶头上司;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执掌侍卫亲军司,军职比张永德还高,堪称赵匡胤最大劲敌;韩通与赵匡胤地位相当,是柴荣的心腹将领。三人无论军功、资历还是职务都比赵匡胤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张永德已在柴荣死前因“点检做天子”的谣言被罢军职,失去军权;李重进则被调任淮南节度使,移镇扬州,失去对禁军的指挥权,这两件事很可能都是出自赵匡胤的谋划。

韩通兼任在京都巡检(卫戍司令),本可防范兵变,但他勇猛有余,谋略不足,他的儿子曾提醒他防范赵匡胤,可韩通刚愎自负,不以为然,最后吃了大亏。

五、最后看反抗情况。陈桥兵变发生后,赵匡胤率禁军回到京城,在殿前司都虞候王审琦配合下进城,正在开晨会的大臣们得知消息后惊愕不已,宰相范质只能自责后悔,想不出任何应对措施。

韩通倒是很想反抗,他一路狂奔回府,准备组织兵力抵抗,但赵匡胤早已安排王彦升率兵准备镇压反抗势力,韩通还没到家就在半道遇见王彦升,王彦升二话不说,立即率军追杀,追到韩府后将韩通杀害,韩府百余口悉数被杀,无一幸存。

兵变中唯一的反抗被平息了,有韩通血淋淋的例子在前,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赵匡胤完全控制了局面,范质等人无奈之下只得屈服,成功说服后周孤儿寡母禅位。


狄飞惊

准确来说不是没有,首先要从周太祖郭威建立后周前说起。954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病重,临终之际却将皇位传给了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内侄柴荣,这是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特例。人们通常认为郭威没有儿子,传给既是养子又是内侄的柴荣很正常。其实郭威之前有两个儿子郭青哥、郭意哥(小名),但在后汉末年都被杀害。儿子虽然没了,但皇位至少应该传给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吧。从血缘关系上来说,至少有两个人比柴荣有优势。

1.李重进。李重进是沧州人,他的母亲是郭威的四姐福庆长公主,也就是说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后晋、后汉时期李重进就跟随舅舅郭威四处征战。951年郭威即位,李重进先后被封为大内都点检兼马步都军头、殿前都指挥使等职务,负责管理禁军,颇具军事才能。论情说他的和郭威是实实在在的甥舅关系,论才能、资历他丝毫不逊于柴荣,而且李重进比柴荣还年长,但皇位却轮不到他。历经沧桑的郭威也明白李的心情,在临终前颁布遗命时,特意让李重进向柴荣下拜,行君臣之礼,以定君臣之分,让李重进彻底放弃幻想。柴荣即位后,李重进在高平之战中立下大功,被任命为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柴荣死前,将他调往淮南,镇守扬州。陈桥兵变后,李重进被逼无奈之下举旗反宋,最终兵败自杀。

2.张永德。与李重进不同,张永德和郭威没有血缘关系。但他却娶了郭威唯一存活下来的女儿寿安公主。俗话说“女婿半个儿”,郭威戎马一生,仅有一个女儿,因此对她格外照顾。郭威即位后,二十几岁的张永德先后在禁军中担任重要职务,但最终皇冠也没有落到他的头上。柴荣在位期间,在张永德既重用又不断考验,柴荣临死前(柴荣北伐期间病重班师,当时张担任都点检,是实权人物,有一天不知谁送来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策点检当天子,后来看来应该是赵大搞的,赵大是实际利益获得者,最后也应了那句策点检当天子),害怕张永德觊觎皇位,免去了他殿前司都点检的职位,改由赵匡胤担任。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称帝后,对曾经的老上级十分尊重,“每呼驸马不名”,在宋太宗、宋真宗在位,张永德依然受到重用,直到陈桥兵变40年后的1000年才离世。

那为何郭威会传位给柴荣呢?让郭威做出选择是因为一个女人,她就是郭威的原配妻子柴氏,也就是柴荣的姑母。郭威之所以传位柴荣,一方面看重了柴荣的才干,另一方面也是缘于他与柴氏非同一般的感情。当郭威与柴氏结合后,一直未有子女,于是便将十几岁的柴荣(柴氏的哥哥柴守礼之子,柴家家道中落,柴荣能力突出,很受郭威夫妇喜爱)收为己子。当郭威成为皇帝时,柴氏已经故去,但郭威并没有忘记她,下诏追封柴氏为圣穆皇后,并且从此不再册立皇后。周氏和柴氏亲属都被后汉隐帝所杀,总的来说皇族已是人丁单薄。953年柴荣被封为晋王、开封尹,成为事实上的皇位继承人。954年正月郭威临终前,召集文武众臣,宣布自己的遗命:“晋王荣可于柩前即位”,并让自己的外甥李重当着众臣的面前,向柴荣行君臣之礼。当日郭威离世,柴荣继承皇位,是为周世宗。柴荣称帝后,由所以养子身份继位,不得不面临怎样对待生身之父的疑问。出于封建礼法的考虑,柴荣为了维护自己后周皇帝和郭威养子的方位,做出了一个比照痛苦的抉择,便是仍以“以元舅礼之”,即仍将生父柴守礼当作生母(实为姑母)的哥哥来对待,尽全力赡养柴守礼及家人,但父亲却再不能与其相见,这是为了避免呈现相见今后,亲父给儿子下跪朝拜的尴尬形势。因此,柴守礼很快就迁至洛阳居住,“终世宗(柴荣)之世,未尝至京师”,也便是说父子二人,自从柴荣当上皇帝一贯到死,都再未碰头柴守礼对儿子柴荣的这种安排,也没有办法,终究儿子皇帝的身份不是源自于他,而是源自于妹夫郭威,因此,他基本上从未干涉过国务。站在今天视点看,后周江山之所以被赵匡胤攫取,与柴荣为人行事过于精细和讲原则是有联络的,他如果能再自私一点处理郭柴两家的联络,称帝后以生父之礼对待柴守礼,并赋予柴家人(特别是亲兄弟)一定的方位和权利,或许就不至于让赵匡胤那么容易就“黄袍加身”了。

当然,柴荣或许是因为对自己掌控形势的才干太过于自信,所以,他将柴家江山彻底寄望于自己和儿子身上,可又有谁能料得到自己的存亡呢?老天便是这么严酷,偏偏过早地夺走了他的生命,因此,任何人都无法掌控悉数,赵匡胤作了皇帝后不也相同被弟弟害死了吗?

所以,赵大篡位之后,只有李重进进行了一下反抗,也很快被镇压了下去。


ykwm1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看看赵匡胤的经历是怎么样的。

公元927年,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他的高祖叫赵朓,是唐幽都县令,曾祖叫赵珽,是唐御史中丞,祖父叫赵敬,先后担任营州刺史,蓟州刺史,涿州刺史,他的父亲叫赵弘殷。

后汉初年,赵匡胤四处游历,在襄阳城的一个寺庙住下,寺庙的一个老和尚很会看相,他对赵匡胤说:我把我的全部家产都给你,你去北方,会有奇遇的。公元948年,赵匡胤投到郭威帐下,屡立战功。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建后周,赵匡胤拜滑州副指挥使。

公元953年,郭威的养子柴荣为开封府尹,赵匡胤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公元954年,柴荣即位,为后周世宗,命赵匡胤掌禁军。北汉,契丹联军攻后周,柴荣御驾亲征,战于泽州高平。大战在即,宁江军节度使樊爱能逃跑,后周危险,赵匡胤高呼:陛下面临险境,我等当死战!与禁军大将张永德各率精兵两千,左右夹击。

北汉大败溃逃。赵匡胤乘胜追击,左臂中箭。回师后,柴荣任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严州刺史。

公元956年,赵匡胤随柴荣征淮南,打败南唐军万余人,斩马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接着再击败南唐皇甫晖与姚凤的十五万军队,再败南唐齐王李景达,歼敌一万多人。赵匡胤被任命殿前都指挥使,加定国军节度使。

公元957年,赵匡胤随柴荣征寿春,攻下寿州,拜赵匡胤庆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这年冬,随柴荣攻濠州,泗州,俘获南唐节度使陈承昭,攻下楚州,最终平定淮南。

公元958年,赵匡胤任忠武军节度使。

公元959年,柴荣北伐,赵匡胤任水陆都部署。柴荣行军路上,捡到一个皮口袋,皮口袋里面有一个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柴荣生病回京,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代替张永德。不久,柴荣病死,七岁的后周恭帝继位。

公元960年,听说契丹北汉联军南下,宰相范质派遣赵匡胤率军北上,在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赵匡义与赵普将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拥立赵匡胤为皇帝。

赵匡胤率军回师,都城守备石守信,王审琦都是赵匡胤的结社兄弟,于是开城接应,整个后周禁军将领,只有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抵抗,最后被王彦升杀死。宰相范质无可奈何,只能率百官支持赵匡胤。后周恭帝宣布禅位于赵匡胤。


历史简单说

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动乱,天下,暂时被后周世宗所掌控,虽然,彼时的天下尚未一统,但也大致归附。怎奈天不假年,年仅39岁的柴荣因病去世,天下震动。而后就由他

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

主少国疑,一个年仅7岁的孩童如何能掌管一个国家。很快,柴荣在世时最信任的大将:赵匡胤,带领军队发动了“陈桥兵变”改朝换代。篡夺了后周的政权,建国大宋。


相信这里肯定会有人问,为何赵匡胤能这么轻易的篡夺后周的政权,那些后周的皇室宗亲们,朝廷的大臣们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赵匡胤夺位吗?为什么不起勤王之兵讨伐

赵匡胤。

当时虽然皇上年幼,但是,若论起有权势的皇族,的确有两位,一位是前殿前司都点检张永德,他是郭威的女婿。另一位则是李重进,他是郭威的外甥,任侍卫亲军都指

挥使。因为此两人早年相互闹矛盾。所以,惹得柴荣猜忌,将两人疏远。

还有一则小故事,在柴荣北伐途中,部下捡到一块木牌,上面所书“点检做天下”,此时惹得当时的柴荣很是惊异,由此多了一块心病。后来回京之后,柴荣就解除

了张永德殿前司都点检一职,改为镇宁军节度使。反而将殿前司都点检一职交与赵匡胤。

而后,在柴荣病故之后,在宰相范质的谋划下,又将李重进调往扬州。朝中无大将镇守,此时的赵匡胤早已没有了威胁。所以,握有大权的赵匡胤谋取皇位自然是手到擒来。


在赵匡胤夺取皇位之后,并不意味着皇位已经安稳,那位身在扬州的大将李重进心中可不服,北宋建隆元年(960)九月,李重进举兵反宋。这对当时的赵匡胤来说,可谓是

一个不小的打击。李重进本就是后周皇族,身兼重任。当时的扬州都归他管辖。所以,征讨李重进势在必行。当年十一月,在赵匡胤的御驾亲征下,攻破扬州,李重进全家自

杀。后周的皇族势力也彻底覆灭了。


而朝中的那些功臣宿将们,一部分是赵匡胤的死党,一部分没有军权。皇帝年幼,太后又无执政的能力。面对数万大军的逼宫,所能依靠的也唯有宫中的禁军罢了。此

时,若不投降,真到了那个地步,皇位的诱惑不是谁都能坚守住的,谁也不知道那些军队杀入宫廷之中会对皇帝如何。禅位投降,可能是最好的结局了。


而后,在经历了“杯酒释兵权”之后,朝廷的大权已完全由赵匡胤所掌控,后周,就如那历史长空中的一颗流星,璀璨且短暂的消逝了。

欢迎大家点赞留言,要是喜欢我写的内容的话,就进来点一下关注吧,谢谢。


小小呆萝卜

赵匡胤等人发动陈桥兵变之后,很快就取得了后周政权的权力。

面对赵匡胤等人突然发动的政变,后周皇帝柴宗训及其皇族几乎没有抵抗便投降,最后将皇位禅让给了赵匡胤。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柴宗训及其皇族的不抵抗呢?


母愚子幼,皇族势单

我们都知道后周世宗柴荣是在出兵讨伐契丹的时候,突然得病死亡的。由于他去世时还很年轻,所以在他去世之后继承皇位的柴宗训才七岁,后周政权只能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作为七岁孩子的皇帝,连字都不识几个,在面对兵变时,自然是不知所措了。再看一下苻太后,相比较于历史上那些垂帘听政的皇太后而言,苻太后实在不算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苻太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竟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正是后周这种母愚子幼的情况,赵匡胤等人才敢发动兵变。

顺便一提的是后周世宗柴荣自身的兄弟郭侗、郭信都在后汉时期就被杀害,而柴宗训的几个哥哥也是在后汉时期被杀害。所以当时柴氏家族最大的就是柴宗训本人,后周柴氏皇族的力量实在是太弱了,使得赵匡胤发动兵变之后,宗族里没有一支强大的势力来保护小皇帝。


失去兵权,群臣们无力护国

刚刚我们提到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其实这个消息是赵匡胤等人事先放出来的假消息,当宰相范质去请赵匡胤出兵抗击辽国时,赵匡胤以“兵少将寡,不能出战”为由拒绝出战。无可奈何之下,宰相范质只能委以赵匡胤最高军权,让他可以调动全国兵马。从这之后,后周政权就彻底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整个后周政权的军权都被赵匡胤掌握了。

当赵匡胤从陈桥撤兵回到开封之后,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很快赵匡胤就控制了开封、控制了皇宫。没有了兵权的后周群臣们即使想要效忠后周,也没有变法去反抗。

最终在开封城里,赵匡胤接受了柴宗训的禅让,建立了宋王朝。


煮酒君谈史

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时候,后周皇帝柴宗训才继位半年之余,这时候的他还是一个孩子,仅仅只有七岁。可以说他正是贪玩的年纪,这么大的孩子怎么可能,有能力去起兵反抗呢?

当时朝中还有一个皇太后,但是,这个皇太后的年龄也不大,仅仅是二十多岁,她一个妇道人家,那里遇到过这种事情呢?

所以,她也是没有办法来应对的。

去反抗赵匡胤称帝,皇室里的人是指望不上了。那只能看当朝的宰相和周世宗死前托孤的武将了。

周世宗死前的时候,为了让大臣辅佐他的儿子柴宗训,文官他是可以的安排了三个宰相的,一个是王溥,一个是范质,可以说当时朝中的文官集团里,就是这两位说了算。

赵匡胤在谋反之前,他能领兵去打仗,全靠王溥和范质这两人的支持。那时候正是大宋过年之时,边防来报说契丹要来攻打大宋了,范质和王溥二人,连调查都没有调查一下,他们就让赵匡胤领兵前去平叛了。

赵匡胤一有统兵权,那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赵匡胤接到命令后,就派手下赶紧出发了,而赵匡胤自己是第二天出发的。赵匡胤出发后,大概走了四十里地,到了陈桥驿这个地方,他就停了下来,不走了。

赵匡胤这一伙人不去平叛战乱,反倒是在陈桥驿喝起了酒来。这一夜赵匡胤竟然还喝大了,醉倒了不省人事的地步。在赵匡胤酣然入睡的时候,他的部下赵普等人就开始策划,推举他当皇帝了。

赵匡胤酒醒后,有一个人就把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赵匡胤就这样当皇帝了。在赵匡胤看来,他当这个皇帝,根本不是他情愿的,是他的部下逼他做的。

赵匡胤虽然穿上了黄袍,但是,他一直推脱说自己不能当这个皇帝,部下再三劝他,然后他告诉部下,我当这个皇帝也可以,但是有一条,你们一定要记住,进入都城后不要伤害皇室里的任何人,因为他们都是我的亲人,还有满朝文武大臣,那些人,可都是我昔日的同事,你们一个都不要伤害。

这些部下一听,只要你当这个皇帝,我们什么条件都答应你,赵匡胤就是这么当上的皇帝。

赵匡胤到了都城开封,文武大臣也都知道了他当皇帝这件事,当然武将基本上和赵匡胤都是一伙的,亲如兄弟的他们,是不会阻碍赵匡胤称帝的,但是,文臣就不一样了,尤其是范质和王溥这两个宰相,也就是百官之首。只要他们两个能承认赵匡胤这个皇位,其它的人也都会承认的。

赵匡胤到了开封,就把两个宰相叫来了。

赵匡胤告诉他们两个,自己当皇帝是被逼的,我要是不当这个皇帝,我的部下就会杀了我。赵匡胤问他们两个,你们说在这种情况下,我能不当吗?

他说的就好像,他当这个皇位很委屈一样。

两个宰相一看,赵匡胤这副嘴脸,看来今天只能承认他了,否则今天小命不保,两个人赶紧在赵匡胤面前跪了下去,高呼皇帝万岁。

至此两个宰相也臣服了他。

总之,整个兵变赵匡胤只杀了一个韩通,他就当上了当宋的皇帝,韩通是一个很耿直的大臣,更关键的是他有调兵权,别看当时的赵匡胤很牛,但是赵匡胤是没有调兵权的。

可惜的是韩通,还没有到家把兵给调来,和赵匡胤痛痛快快的干一仗,他就败赵匡胤的手下给追上杀死了。

至此,后周王朝灭亡,大宋王朝建立。


史学达人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期间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战争,也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他几乎是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后周政权,轻松当上了皇帝。那么,当时的后周皇帝柴宗训,以及其皇族的其他势力,为什么没有起兵反抗赵匡胤呢?

赵匡胤的陈桥兵变,用今天的话简单地复述一下经过,就是他带领禁军队伍走出京城,到黄河边上的陈桥驿转了一圈,回来后就成了皇帝。而具体过程是,显德六年(959)4月,年轻有为的后周世宗柴荣,凭其英武之气和统一天下的决心,亲自率军北伐辽国,先后收复益津关、瓦桥关等三关、三州、十七县。然而,就在胜利指日可待之时,柴荣染重病,不得不回师。回来不久,柴荣便去世了,因为长子、次子、三子均在后汉时代被杀,遂由四子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

然而,柴宗训虽然当上了皇帝,但他年仅七岁,还是个懵懂小孩,其母符太后既无垂帘听政的勇气,又无驾驭群臣的能力,孤儿寡母,难以支撑大局。所以,治国领兵的大权,便委托宰相范质、王溥和禁军首领赵匡胤等人的掌握。

那么,后周其他皇族呢?其实,在柴荣去世之前,确实有两个皇族,不但位高权重,而且有相当的人脉资源,在带兵打仗方面也不输赵匡胤,这二人就是张永德和李重进。张永德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当时任殿前司都点检,为殿前司一把手;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他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是侍卫亲军司一把手。然而,这两位周太祖的皇族至亲,却因为互不买账而产生了矛盾,又因此而引起了柴荣的怀疑,最后两败俱伤。

事情是这样的。显德六年,柴荣在北伐途中,部下拾得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这可能是李重进陷害张永德而为,但让柴荣从此有了心病。北伐归来,柴荣就解除了张永德殿前司都点检一职,调任镇宁军节度使,把他调离了京城,而任赵匡胤为殿前司都点检。柴荣病故,在范质的筹划下,李重进也被调离京城,出任淮南节度使,把他打发到扬州去了。这两位对赵匡胤构成极大威胁的大将,先后被调离京城,为赵匡胤发动兵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所以,赵匡胤几乎是兵不血刃,就轻易夺取了后周的政权。

当然,并不是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就高枕无忧了,其实,后周皇族起兵反抗的人是有的,比如李重进。北宋建隆元年(960)九月,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反宋。对于刚刚当上皇帝的赵匡胤来说,李重进极度危险,因为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正宗皇族,他任殿前司都指挥使时,赵匡胤还是低级军官,他任殿前和侍卫亲军两司正长官多年,眼下殿前和侍卫亲军两司中的许多将领,原来都是李重进的部下。

所以,征讨李重进,赵匡胤选择的将领都是自己的亲信,比如为正、副统帅的石守信和王审琦,都是他的义社兄弟,而与李重进曾经共过事的高级将领,他一概不用。后来,为了争取打胜此仗,赵匡胤还御驾亲征。

当年十一月,赵匡胤攻破扬州,李重进全家自杀。


帝国的脸谱

一、我们先来认几个关键人物:

1、赵匡胤

公元927年,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他的高祖叫赵朓,是唐幽都县令,曾祖叫赵珽,是唐御史中丞,祖父叫赵敬,先后担任营州刺史,蓟州刺史,涿州刺史,他的父亲叫赵弘殷。

公元948年,赵匡胤投到郭威帐下,屡立战功。

公元951年,郭威称帝,建后周,赵匡胤拜滑州副指挥使。

公元953年,郭威的养子柴荣为开封府尹,赵匡胤为开封府马直军使。

公元954年,柴荣即位,为后周世宗,命赵匡胤掌禁军。北汉,契丹联军攻后周,柴荣御驾亲征,北汉大败溃逃。赵匡胤乘胜追击,左臂中箭。回师后,柴荣任赵匡胤为殿前都虞候,严州刺史。

公元956年,赵匡胤随柴荣征淮南,斩马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再击败南唐皇甫晖与姚凤的十五万军队,再败南唐齐王李景达。赵匡胤被任命殿前都指挥使,加定国军节度使。

公元957年,赵匡胤随柴荣征寿春,攻下寿州,拜赵匡胤庆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

公元958年,赵匡胤任忠武军节度使。

公元959年,赵匡胤任为殿前司都点检。

2、李重进

郭威的四姐福庆长公主所生,郭威亲外甥。后晋、后汉时期李重进就跟随舅舅郭威四处征战。951年郭威即位,李重进先后被封为大内都点检兼马步都军头、殿前都指挥使等职务,负责管理禁军,颇具军事才能。

柴荣即位后,李重进在高平之战中立下大功,被任命为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柴荣死前,将他调往淮南,镇守扬州。

3、张永德

郭威唯一存活下来的女儿寿安公主的丈夫,郭威即位后,二十几岁的张永德先后在禁军中担任重要职务。

公元959年,柴荣北伐,张永德担任都点检,赵匡胤任水陆都部署。柴荣行军路上,捡到一个皮口袋,皮口袋里面有一个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柴荣生病回京,害怕张永德觊觎皇位,免去了他殿前司都点检的职位,调任镇宁军节度使,把他调离了京城,而任赵匡胤为殿前司都点检。

这两位对赵匡胤构成极大威胁的大将,先后被调离京城,为赵匡胤发动兵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后周皇族。

郭威和柴荣的家眷亲属大多在后汉时期被诛灭,基本没有其他年长的皇室成员。柴荣死后,他的长子柴宗训按遗诏继位,却只有7岁,由符太后照顾(小符后)。所谓皇族就是一对孤儿寡母,根本不懂政治和军事,只能依靠以范质为首的执政班子和忠于皇室的禁军将领。

二、事情过程简介: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赵匡胤等人事先放出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苻太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竟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当宰相范质去请赵匡胤出兵抗击辽国时,赵匡胤以“兵少将寡,不能出战”为由拒绝出战。无可奈何之下,宰相范质只能委以赵匡胤最高军权,让他可以调动全国兵马。从这之后,后周政权就彻底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整个后周政权的军权都被赵匡胤掌握了。

赵匡胤率军回师,赵匡胤的结社兄弟、都城守备石守信,王审琦开城接应,整个后周禁军将领,只有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抵抗,最后被王彦升杀死。宰相范质无可奈何,只能率百官支持赵匡胤。后周恭帝宣布禅位于赵匡胤。

综上赵匡胤几乎是兵不血刃,就轻易夺取了后周的政权。


美丽青春您真痘

历史上的“陈桥兵变"从起兵到政变成功,为时不过二天,时间仓促,也是迅雷不及掩耳,对后周大臣来讲别说反抗,甚至没反应过来,就得改口,听之任之,任人摆布了。

赵匡胤回师京城与早已等候的石守信等人迅速控制局面,柴宗训也无计可施,只得召集群臣,宣夺赵匡胤几天前就准备好的以柴宗训名义而写的”禅位诏书"。群臣只能奉天承运,加上个名正言顺,顺天应人。

各文武大臣也没调动,一如继往,继续留任。然后又进行收买和笼络,也就俯首称臣。柴宗训当时七岁,被封为郑王,二十岁时不明不白地死了。

兵变时,五位统兵将军慕容延钊、王审琦、高怀德都是赵的亲朋故友,禁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察觉有变,企图抵抗,被早已和赵匡胤通谋的王彦昇斩杀于府第。

另一位皇亲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在柴荣北伐途中,因有人送"点检做天子"的谶语谣言,而被罢去殿点都点检之职,失去军权,兵变后,赵匡胤仍向以前一样,尊称他为附马,进行感化和拉笼,消除了戒心,也就没了后文。

另一位皇亲郭威的外甥李重进被柴荣生前调任淮南节度使,移镇扬州,和昭义节度使李筠起兵呼应,进行反攻,被赵匡胤御驾亲征而镇压被杀。

周世宗柴荣从小父母双亡,过继给姑父郭威收养,姑姑柴氏又不会生育,干脆把柴荣做为养子,跟随郭威立有战功,后继位皇帝,也没有加封柴家之人。

郭威曾与小妾生育两个孩子,被后汉隐帝刘承祐听信奸佞群小造谣生事,无故乱杀先帝遗留的文武大臣,首先把宰相史弘肇等大臣家人所杀,又把郭威家属老少及柴荣的三个儿子全部斩杀。后来郭威也被众人黄袍加身代后汉称帝建后周。

刘承祐被部下杀死,他的叔叔刘崇又在太原称帝,号北汉。刘崇子刘赟被郭威所杀。故此北汉和后周成了国仇家恨,刘崇自称侄皇帝,勾结契丹辽军,多次和后周交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