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身體患癌或者身體上有其他病患,查血常規可以查出來嗎?

遠澤2

  血常規檢查,大家並不陌生,它是最基礎的血液檢驗,是醫生通過觀察血液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數量變化及形態分佈,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那麼,如果身體患癌或者身體上其他病患,查血常規可以查出來嗎?

  從血常規的檢查具體內容來看,它並不能直接分析出你的身體有癌或有什麼病變,只能間接地提示你的身體可能哪方面出了問題。如:

  一、白細胞——正常參考範圍,成人(4.0~10.0)×10^9/L。

  1、白細胞增高常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組織損傷、急性出血等。

  2、白細胞減少常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傳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放療化療等。

  二、紅細胞——是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紅細胞數目。正常參考範圍,成人男:(4.0~5.5)×10^12/L;成人女:(3.5~5.0)×10^12/L。

  1、增多見於出汗過多、大面積燒傷、血液濃縮,慢性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病、腫瘤以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2、減少見於白血病、急性大出血、嚴重的組織損傷及血細胞的破壞等。

  三、血小板——正常參考範圍 (100~300)×10^9/L。

  1、增高見於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後急性感染等。

  2、減低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脾功能亢進、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

  如上所述,血常規檢驗的是血液的細胞部分是否異常,需結合臨床明確病情。如果想通過血液檢查明確是否患了癌症,可以抽血查腫瘤標誌物。一般癌症檢查方法有相關的X射線、CT檢查、MRI、B超等。

點擊頁面下方【瞭解更多】可查看更多醫師解答或免費向醫師提問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血常規是現在醫院裡最常用的臨床檢驗項目之一,通過觀察血細胞的數量變化及形態分佈從而判斷血液狀況及疾病,現在的血常規檢驗都是由機器檢測完成的。下面是一份血常規的報告單,裡面涵蓋了24個項目的內容。通常可分為三大系統,即紅細胞系統、白細胞系統和血小板系統:白細胞(WBC)、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及血小板(PLT)等。

從血常規的具體內容來看,它並不能直接分析出你的身體有癌或有什麼病變,只能間接地提示你的身體可能哪方面有問題了。

一、白細胞

白細胞計數指計數單位體積血液中含的白細胞數目

正常參考範圍 成人(4.0~10.0)×109/L

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見的白細胞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

白細胞增高常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組織損傷、急性出血等;白細胞減少常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傳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放療化療等。

二、紅細胞 是指單位體積血液中所含的紅細胞數目

正常參考範圍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增多見於出汗過多、大面積燒傷、血液濃縮,慢性肺心病、肺氣腫、高原病、腫瘤以及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減少見於白血病、急性大出血、嚴重的組織損傷及血細胞的破壞等。

三、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貧血的程度

正常參考範圍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四、血小板

正常參考範圍 (100~300)×109/L

增高見於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後急性感染等;減低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脾功能亢進、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

從血常規看不出來是否患了癌,如果想通過血液查是否患了癌,可以抽血查腫瘤標誌物等。

關注“醫學慕課”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醫學慕課

血常規包括紅細胞系、白細胞系、血小板系。紅系檢驗指標主要可能有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的情況,臨床意義是貧血,如葉酸及(或)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貧血;血紅蛋白合成障礙所致的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等;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等。血小板減少,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等。腫瘤標誌物檢測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血清癌抗原125(CA125)、血清前列腺特異抗原(PSA)、糖鏈抗原19-9(CA19-9)。

1.血清甲胎蛋白(AFP)測定

在肝細胞或生殖腺胚胎組織惡變時,血中AFP含量明顯升高,因此AFP測定常用於肝細胞癌及滋養細胞癌的診斷。

2.癌胚抗原(CEA)測定

CEA是一種富含多糖的蛋白複合物,出生後含量極低。CEA測定有助於腫瘤的診斷及判斷預後。

3.血清癌抗原125(CA125)測定

CA125為一種糖蛋白性腫瘤相關抗原,存在於上皮性卵巢癌組織及患者的血清中。CA125有助於卵巢癌的診斷及療效觀察。

4.血清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測定

PSA是一種由前列腺上皮細胞分泌的單鏈糖蛋白,正常人血清中PSA含量極微。前列腺癌時血清PSA水平明顯增高,臨床上已廣泛用於前列腺癌的輔助診斷。

5.糖鏈抗原19-9(CA19-9)測定

CA19-9又稱為胃腸癌相關抗原(GICA),是一種糖蛋白,檢測血清CA19-9可作為胰腺癌、膽囊癌等惡性腫瘤的輔助診斷指標,對監測病情變化和復發有較大的價值。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能是說腫瘤標誌物升高了就一定是癌症,這不是腫瘤診斷的唯一依據,臨床上需結合臨床症狀、影像學檢查等綜合考慮。腫瘤的確診一定要有組織或細胞病理學的診斷依據。從多個角度綜合判斷,才能得出客觀真實的結論。


康愛在線

(小木匠謝邀回答編號20180302)專業的醫師,歡迎關注!

醫院做個血常規現在從十幾元到二十幾元不等,相較於住院就是幾千上萬的花費來說這個已經是便宜貨了,我們都會想這些揭示問題多又經濟實惠的檢查可以多開點,少開點什麼核磁共振啊、CT啊、PETCT啊,我們大家就會都看得起病了。當然藥錢最好再降一點,尤其是那些腫瘤的靶向藥,慢性病的長期吃的藥。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了解血常規到底是什麼?

血常規是最基本的血液檢查,是住院三大常規中必須要有檢查(血常規、大便常規、尿常規),血液是由液體(血漿)和血細胞(紅細胞、白細胞等)組成,血常規是就是從人體靜脈血中抽取一定的血液標本(單做血常規就需要消耗2ml左右),通過觀察數量變化及形態分佈,判斷疾病。

具體的血常規能提示何種疾病呢?

血常規三大塊:分別是白細胞、紅細胞(含血紅蛋白)、血小板

上圖中白細胞計數以下到紅細胞計數之前都是白細胞的相關分類和計數。

首先看白細胞計數

白細胞增多:常見於細菌感染、嚴重組織損傷、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白細胞減少:常見於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學損傷、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進等。

接下來就是白細胞分類

嗜酸性粒細胞(E):增多:常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如溼疹、牛皮癬等),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2)減少:常見於傷寒、副傷寒早期、大手術、燒傷等應激狀態及長期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後。

嗜鹼性粒細胞(B)增多:常見於白血病、某些轉移癌、骨髓纖維化、急慢性血液病、脾切除後及鉛、鋅中毒等;(2)減少:無臨床意義。

淋巴細胞(L)增多:見於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傳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藥物反應、變態反應、溶血性貧血等;(2)減少:見於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 X 線照射、化療、應用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或淋巴細胞毒素等),免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單核細胞(M)增多:常見於感染、血液病、膠原性疾病等;(2)減少:無臨床意義。

再看紅細胞這一塊(含血紅蛋白)

增多:(1)嘔吐、腹瀉、多汗、多尿、大面積燒傷均可導致紅細胞增多(這個主要是水分丟失多了,相對的紅細胞沒丟失,其在血液濃度就上升了)(2)絕對增多: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沒有丟失水分的情況下的增多);(3)代償性增多:缺氧。

減少:常見於缺鐵性、溶血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及急慢性失血等。(貧血主要看這個

最後看血小板

血小板是有凝血功能的,血小板增多和減少都有一定的意義

增多:常見於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後、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

減少:常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等。

所以可以看到血常規能提示很多情況的疾病,是一項基本檢查,但是隻是提示疾病的方向,真的要明確診斷還需要結合其他檢查。

這十幾塊的血常規還是很值的。

所以回到本問題:能不能通過血常規查出癌來?答案是可以的,但是隻能提供造血系統的癌,也就是白血病,白血病就是一個白細胞的病理性增多(增多特別特別明顯。)但是對其他的癌的提示作用比較少。

另外:某些癌也有一些檢查可以提示:臨床上懷疑腫瘤的話一般都會查腫瘤標誌物,就是腫瘤三項的檢查,分別是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類抗原CA199,這三個標誌物對某些癌是有提示作用的,也用於術後對癌症是否復發的一個監測作用,但是隻是一個提示作用,還需要結合影像學檢查。

當今對腫瘤診斷準確性比較高無創檢查的就是PETCT(這個檢查非常貴近一萬塊錢,太傷錢了,一般人還真做不起,這個檢查對懷疑惡性腫瘤的又很重要。誒,期待趕緊降價吧,不然病人真的很難治得起病)。另外就是不確定腫瘤是否為惡性的時候需要做一個病理活檢,因為腫瘤的良惡性對手術治療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惡性腫瘤的手術創傷比良性腫瘤的創傷大很多。所以為了病人的最終利益,有些檢查真的不能省。


作者是專業的醫師,每天都會更新貼近生活的醫學知識,敬請關注!

歡迎留言,我有時間必回!另外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外科小木匠

血常規可以幫助發現很多疾病的早期跡象,包括癌症,但它並不能作為確診的唯一依據,還需要配合其他檢查。

什麼是血常規?

血常規是目前臨床最為常用和方便快捷的化驗項目之一,能夠為常見疾病的及時診斷、嚴重程度與療效判斷等提供具有較大參考價值的數據信息。

血液由大量的有形細胞和液體組成,血常規檢查的就是血液裡的細胞這個重要組成部分。血液中的細胞根據功能不同可分為白細胞(WBC)、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和血小板(Plt),化驗單上除了這四項的主要數據,還有各系細胞形態、分佈等,並在特殊情況下顯示細胞的成熟程度,項目可多達20項以上。通過發現細胞數量和形態的變化,有利於發現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跡象。

血常規能幫助發現哪些疾病?

血常規檢查可以發現的疾病有:貧血、白血病、敗血症、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等,還能對造血功能進行有效評估。它不但可以提示血液病,也可為其它系統功能疾病的判斷與鑑別提供重要可靠的信息。

癌症可侵襲人體全身組織,血液系統也不例外。在癌症發展的過程中,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及血小板均可出現相應的異常改變。血常規如出現異常,也可能是血液系統腫瘤的表現。

注意:如果在血常規檢查中發現異常,並不能單憑一項檢查就確診,如白血病的確診還要結合骨髓檢查才能下定論,血常規多為輔助檢查,能發現一些疾病早期變化。

雖然血常規化驗項目多達 20 多項指標,對患者而言,抓住其中最重要的白細胞計數(WBC)、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GB)、血小板總數(PLT)4大項即可。如果4大項沒有問題,而其它項存在問題,雖然也有可能是血液疾病的緣故,但多數情況是沒有休息好、失水過多等問題引起的。如果4大項中的一項出現問題,同時還有其它子項超標,很可能是特定疾病的指徵,需要到醫生處諮詢、治療。

一、血小板計數

  1.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常見於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 胞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等。

  2. 反應性血小板增多:常見於急慢性炎症、缺鐵性貧血及癌症患者。

  3. 血小板減少:常見於血小板生成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壞增多,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消耗過度如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家族性血小板減少如巨大血小板綜合徵等。

二、血紅蛋白與紅細胞

  1. 增多:脫水所致血液濃縮或慢性組織缺氧等。

  2. 減少:常見於各種貧血。

三、白細胞計數

  1. 增多: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

  2. 減少:流感、麻疹等病毒性傳染病及嚴重敗血症、藥物或放射性所致及某些血 液病等。

四、4大項與小項綜合異常

1、紅細胞、血紅細胞、紅細胞壓積

(1)三者同時升高:常見於脫水所致血液濃縮或慢性組織缺氧等,提示血液粘稠。

(2)三者同時降低:提示貧血,根據細胞的大小及染色分為缺鐵性貧血、失血性貧血、惡性貧血。如果是臨界或者輕度的話,可以通過多吃含鐵的食物,如血豆腐、黑木耳等來調節。

2、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率、淋巴細胞比率

(1)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率升高而淋巴細胞比率下降:常見為急性、慢性細菌感染、粒細胞系統疾病。

(2)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率下降而淋巴細胞比率升高:常見為慢性病毒感染、淋巴系統疾患。

3、血小板、白細胞、紅細胞

(1)血小板高於正常值,同時白細胞計數升高:可能預示了化膿性感染或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血小板太高容易出現凝血。

(2)血小板減低同時伴紅細胞計數減低:可見於某些生理狀態,如女性月經期。

檢查結果有異常怎麼辦?

在血常規化驗檢查報告中有時某項指標與正常值稍有偏離,則不用恐慌。對健康體檢者來講,大部分“偏離”屬於正常情況。 可能與抽血前沒有喝水、沒吃早餐,導致血液濃縮有關。白細胞易受情緒、環境的 影響;劇烈運動、飽餐,或服用某些藥物,會導致血小板升高。

血常規檢驗結果只能作為臨床診斷的參考,如果出現異常,切不可忽視在全面檢查基礎之上,使結果互相印證,進行綜合判斷。複查後血常規指標不恢復正常, 則不能掉以輕心,應及時請教諮詢醫生。

癌症患者看血常規檢查報告應注意什麼?

癌症患者除了重點關注4大項檢查結果,要尤其注意白細胞系中的中性粒細胞絕對值,其高低關係到患者是否能夠進行化療、放療。

此外,應注意檢查結果中的“危急值”,即可能危機患者生命的檢驗結果。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對血常規中的危急值規定如下。當檢查結果出現危急值,應及時與醫生聯繫,以保障生命安全。


康品君

我們知道血常規是住院檢查的常規項目之一,那麼單純依靠血常規來檢查,是不是太侷限了。當然血常規可以發現一些問題。

第一,感染問題,如今大眾接受的就是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計數升高是細菌感染的證據,而白細胞減少是病毒感染,

其實,這是不夠的,比如上呼吸道感染可以通過血常規檢查還需要加扁桃體腫大,加臨床症狀來診斷;那麼肺部感染呢,除了血常規還需要拍胸片或者做肺部CT來明確感染的部位和程度;還有泌尿道感染,除了血常規,還需要尿常規檢查和泌尿系症狀來綜合判斷。

第二,貧血問題,血常規中的血紅蛋白是提示貧血的重要指標,這只是提供一個初步篩查的指標,當如果有貧血存在,還需要找貧血的原因,是缺鐵性貧血,還是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等等。要明確診斷就需要進一步的檢查,包括骨髓穿刺,貧血三項等等。

第三,血小板是否正常,是否有血小板減少症,如果有血小板減少,要看血小板減少的輕重程度,明確血小板減少的原因,及時予以對症處理。

一般來說,血常規是不能發現癌症的,癌症確診需要腫瘤標誌物,影像學檢查,必要時穿刺活檢,彩超檢查等,並結合臨床症狀來確診。血常規能發現的主要大問題以上述三類為主,當然如果確診還是需要結合其它檢查哦。


杏仁健康

謝邀!如題:如果身體患有癌症,除非是我們說的“血癌”可以從血常規中反映出來,比如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都明顯升高。如果身體有其他病血常規可以作為初步篩查。下面我給大家講述以下血常規的內容。

上圖為我們醫院的血常規報告,我們來看看,一共分為26條,看完大家有種茫然的感覺,其實對於大眾來說

最值得看的就是三大項: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NEU)紅細胞(RBC)血色素(HGB)以及血小板(PLT)。

1、白細胞:數值變化提示可能存在感染,升高最常見的原因還是細菌感染,不少病毒感染WBC其實並不升高,此外還有血液病如白血病等其他疾病也會升高, 其降低可能是脾功能亢進或藥物影響等等。

2、中性粒細胞伴隨白細胞升高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升高,提示細菌感染的可能性較大,結合臨床症狀,考慮應用抗生素治療。

3.紅細胞和血色素:這兩項結合起來看是否存在貧血, RBC和HGB低於參考值,當然貧血的原因也有很多,需要結合病情和其他檢測綜合分析。而後面的MCV,MCHC和MCH往往能提供對於病因有價值的信息。

4、血小板:小於正常值,提示有出血傾向,原因比較多,以血液系統疾病導致較為常見,比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特發性血小板減少症。

5、淋巴細胞計數和淋巴細胞百分比:兩項結合起來看,淋巴百分比升高,如果是感染則病毒性可能大,也可能是淋巴細胞白血病等,其減少可能存在免疫低下等可能。

6、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和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比前面那些要少用,其數值升高提示寄生蟲感染或過敏的可能,

特別強調的是每個項目不是孤立的,有時需要多個項目結合起來才會有意義,另外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的不同,檢查結果也可能具有不同意義。

每個項目不適孤立的,需要結合才有意義。也要考慮到年齡性別的不同,還要結合臨床症狀判斷。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醫本正經話健康

血常規一般是查不出患癌。要想檢查出身體內有沒有癌症或其他慢性病,請按以下檢查。



自然療法宋輝

以多年工作經驗以及親身體驗作答,希望有用。

第一,首先肯定的的是血常規查不了癌症,字面就可理解。癌不是常規。

第二,問題來了,有什麼血檢項目能篩查呢,本人所在醫院常用的主要有三項:甲胎球蛋白、癌胚抗原、CA125。這三項多數醫院都能做,各項目間互補,想了解的百度。當然這些檢查也有假陽性,本人肝臟上長了個囊腫,結果就超標了,最後結合彩超、CT才確診的。

第三,為了自己的健康,多長時間體檢一次合適呢?根據個工作經驗,大體三至四個月一次最合適,有人會說你這不是要大家往醫院送錢嗎? 別浮躁,先聽我道來。

工作這麼多年來,見到的最小的腦出血患者是27歲,最小的頸椎病患者14歲,病程最快的肝癌患者從無到有隻有不到三個月,那是我自家親戚,先前帶他體檢的時候CT、彩超、胸片、血常規,還特別查了癌胚抗原,都很正常,結果他還是走了。 這些年工作的經驗是,各種病,包括癌症,節奏都和這個浮躁的時代一樣,加快了節奏。

第四,最後囉嗦一下需要的體檢項目和方法。血液方面,最簡單最公益又環保的:無償獻血,血液有問題會給你回覆的,但是這個不能查癌。其次,做個彩超檢查肝膽胰脾腎。最後,拍個胸片,檢查心肺,電視透視也行,經濟實用。除了需要醫生動手檢查的項目以外,上面就是常規了,經濟條件允許的話,建議補上血液查癌的項目,年紀大的人,做個頭顱CT。

囉哩巴嗦寫了這麼多,希望看客有用。有問題請留言,我將盡力解答,我不是專家,只是一個普通醫生,站在普通人的角度說話做事。


人在旅途何談累

可以這樣跟你說,除了白血病等血液病,其他癌症,都與血常規沒有直接的關係。

直接反應癌症的血的指標是腫瘤標誌物,它包括癌胚抗原,甲胎蛋白,CA19-9,甲胎蛋白,CA125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