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盲史官釋《春秋》到「史學祭酒」,說明中國歷史學的悠久長遠

公元前6世紀的天清晨,楚國史官左丘明因為戰亂,攜妻帶子離開楚國、輾轉來到魯國。除了家人外,他隨身攜帶著大量史書典籍,還有一棵銀杏、一捆桑苗,看來他打算耕讀傳家,過安寧的平民生活。

從盲史官釋《春秋》到“史學祭酒”,說明中國歷史學的悠久長遠

定居後,左丘明親手種下銀杏樹和桑苗,閒暇時讀書著作,為鄉鄰們講述歷史故事,日子過得倒也很舒心。不幸的是,左丘明患有眼病,這時病情日益嚴重,最後雙目失明,什麼也看不到了。

對於一位終生與史籍為伴的人來說,無法閱讀史書是莫大的打擊。左丘明面對著混沌世界,陷入絕望之中,他把所有書籍都扔到地上,不再講述史實,不去探討歷史的真偽了。就這樣,他被殘酷的現實打倒。

在苦悶中,左丘明度過了一個個難熬的日子。漸漸地,理智在他的頭腦中慢慢恢復,並戰勝了痛苦,曾經身為史官的他感受到身上的使命,重新拾起史書。這時,他有了一個更為大膽的想法:“雖然我什麼也看不到了,可是我多年來著述的史學資料,不能隨我一起埋沒地下,我要把它們奉獻給後人。”

於是,他不辭辛勞地投入撰寫史書的工作中。幾十年來,他聽聞了各諸侯國的政聞要事,親眼目睹了君臣謀議的得失之詞。他把這些數據詳細地口述下來,讓弟子加以記錄,並彙集成卷,經過幾年辛苦,終於編成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

左丘明在撰寫《國語》的同時,為了讓後人更準確地理解《春秋》這部史書,還專門寫了一本《左氏春秋》,用來解釋其中的要義。這本書又叫《左傳》、《左氏傳》,與(《公羊傳》、《穀梁傳》同為解釋《春秋》的三傳之一。

從盲史官釋《春秋》到“史學祭酒”,說明中國歷史學的悠久長遠

左丘明的《左氏春秋》是一部較早的歷史學著作,反映了中國歷史學研究的淵源之久。史官在史學中的地位向來舉足輕重,比如司馬遷、班固,他們都為史學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過,“史學”這一概念真正登上中國的歷史舞臺是在南北朝時期。

當時,後趙的石勒稱王, 設立了史學祭酒這一職務。此後,歷代君王多有尊崇史學者,比如南朝宋文帝.曾經命令太子立史學;宋明帝時又設置玄、儒、文、史四科。到了晚唐時期,殷侑將史學的內容進一步擴 大,不再侷限於科舉考試,而是著眼於史書本身的社會意義。

宋元時期,史學的內容擴展到編纂學、文獻學等領域。此後史學的內涵越來越新穎多樣,既包含了廣泛的社會歷史,又包含了專精的治學之道。到了清代,錢大昕提出了“於正史、雜史,無不尋討,訂千年未正之訛”的主張。他認為史學的任務,既要糾正史事之訛,也要糾正編纂之訛,這一說法無疑賦予史學以更豐富的內容和更深刻的涵義。發展到今天,史學已經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從中國歷史學的發展來看,史家不斷湧出,史籍典章更是浩瀚無窮,成為人類文明史的見證。

從盲史官釋《春秋》到“史學祭酒”,說明中國歷史學的悠久長遠

小知識: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一前422)

春秋末期魯國人,曾任魯國太史。他歷時三十餘年,終於完成一部縱貫二百餘年、十八萬餘字的《春秋左氏傳》,其歷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歷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他還撰寫了歷史名著《國語》,與《春秋左民傳》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鉅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