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怎麼推行「醫改」的?

賜藥

早在上古周代,朝廷已設有專門為老百姓服務的“疾醫”。《周代·天宮》稱,“疾醫”的職責是“掌養萬民之疾病”。在古代,方便群眾就醫,讓老百姓看得起病,較常見的辦法之一是“賜藥”。西漢皇帝主政時,大都曾開展過賜藥活動。如元始二年(公元2年),不少地方發生旱災,併發蝗災,尤以青州(今山東境內)地區最為嚴重。當時的皇帝漢平帝劉衎年僅10歲,把持朝政的王莽便以皇帝和朝廷的名義,為災民免費發藥,提供醫療服務,此即《漢書·平帝紀》中所記載的“為置醫藥”。

古代賜藥活動多出現在瘟疫、傳染病流行期間,針對看不起病的老百姓,平常也會賜藥。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曹魏、南朝齊、北朝魏都曾在平常背景下這麼做過。從秦漢到清末的歷代相關史料,幾乎所有朝代史書上都有賜藥的記載,到了宋元以後,賜藥事例更多。

別坊

建立公眾醫療機構,是古今通行、方便患者就醫的最可靠辦法。西周時期已有專門為貴族服務的醫療機構,但由官府成立的面向老百姓的醫療機構,一直到南北朝時期才出現。南朝齊文惠太子蕭長懋建立了“六疾館”,救濟、收養窮人。“六疾館”並非專門的醫療機構,僅相當於現代的福利院。開辦給老百姓看病的官辦醫院,則是少數民族鮮卑政權北魏在孝文帝時期設立的。

古代是怎麼推行“醫改”的?

皇興四年(470年),北魏便曾開展過臨時性“送醫上門”活動,派醫生到“基層”,為患者免費看病、發藥。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北魏創辦了中國歷史上首個面向基層的政府醫療機構“別坊”。別坊有別於為官員和貴族服務的“太醫院”,是專門為看不起病的窮人提供醫療服務的。

廣濟方

北魏的“別坊”主要針對京城地區,對外地患者則採取贈送指導性醫藥手冊的辦法。為了更好地普及醫藥衛生常識以解決基層看不起病的問題,唐玄宗李隆基當皇帝時,於開元十一年(732年)九月七日,“親制廣濟方頒示天下”。天寶五年(746年)八月,李隆基再下“刊廣濟方詔”,要求進一步宣傳廣濟方。擔心有的人家連方單都抄不起,他還命令地方一把手,在鄉村要道口辦“黑板報”,讓老百姓都能瞭解點自我防病、治病常識。唐朝多位皇帝都很重視這一點,如唐德宗李適主政時,曾頒廣利方敕,希望達到“不假遠召醫工可以立救人命”的目的。後來的宋朝,在推廣和普及醫藥知識方面做得更到位。皇帝不只以個人行為來推廣,還用政府令,頒佈了《聖惠方》《慶曆善救方》《簡歷濟眾方》等一批靈驗、有效藥方,這在交通不便、診療技術落後的古代,具有實用意義。唐朝的醫療衛生機構相當完備,大大緩解了以前朝代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來源:文史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