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产,但我不焦虑

如今,焦虑已经不是一种个人的心理情绪,而是一种大众化的病症。所有人的生活趋于一致,生活开始公式化。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个性逐渐被磨灭,剩下的只有共性,焦虑便是其一。尤其是中国中产阶级,焦虑是他们最显著的标签。

中产的焦虑成了大家默认的现实。他们看上去什么都不缺,但光鲜亮丽的小资生活背后,大多是来自工作、婚姻、教育、债务等种种压力。去年还流行一种新型焦虑--知识焦虑。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面对各种压力,他们开始担心落于人后,患得患失,小资情调一不小心就成了机械式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停下?现实不允许,房贷车贷和家庭生活,大多数都上有老下有小,家庭成员谁要是忽然来场大病,都有可能让他们瞬间一贫如洗。光鲜的背后,实则是千篇一律的不堪一击的生活。

但再多忧虑,日子还是要继续。不然还能怎么办?如何能摆脱中产焦虑?

我是中产,但我不焦虑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我们之所以会觉得焦虑,无非是因为现在的自己和想象中的自己,很有距离。而我们离想象中的自己越来越远,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我们在一点点辜负自己。比如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会认为自身尚有很多不足,从而产生知识焦虑,于是业余开始学习英语,参加技能培训。而面对生活前仆后继的麻烦,中产又只能不断地妥协,青春渐渐远去,诗与远方渐渐模糊,他们很多早已迫不得已地辜负了曾经的自己。

其实,焦虑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计算的,焦虑=期望/准备。期望越高,焦虑越大,比如有的人想要买好房子,自然就要负担成为房奴的焦虑,但若只期望租到好房子,就没有房奴的那份焦虑。同时,准备越少,焦虑也越大。例如工作收入还没达到一定水平,没有准备好为想要的东西付出代价,就先想着得到,那会让自己陷入一个僵局,力所不能及的一系列问题会带给你求而不得的焦虑。

我是中产,但我不焦虑

所以,想要摆脱焦虑的方法,是降低期望或更加努力奋斗。

降低期望的对象具体有哪些?总不能事事降,毫无高品质的生活追求吧?所以,明白焦虑的源头很有必要。中国人最大的焦虑源头大概就是高企不下的房价了,高房价高房贷也是中产最大的焦虑之一,当今社会,爱情、婚姻、城市归属感等都多多少少跟房子有关,但会是必要条件吗?如果中产的观念有所改变,思想有所觉醒,认清实力与现实的差距,不把买房子当成恋爱、结婚等的关键考量因素,生活会自由很多,焦虑也会大大折减。

举个栗子:如果A买了一套500万的房子,首付150万,月供1万多。如果他选择租房,比如像深圳的长租公寓品牌窝库,一万多可以租到中高端的房子了,用于首付的150万拿去买理财产品,按8%年利率算,一年理财可收入12万。这12万可以用于生活休闲娱乐,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不需要为每个月一万多的房贷束缚,无需担心停了工作便没了生活的基本保障。

小编举栗子是想说明,有时候在某件事情上降低要求了,不代表生活品质也要跟着降低,只是选择一种更舒适的方式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罢了。而这种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也有部分中产阶级觉醒了,不再碍于面子,不再把买房看得极其必要,他们开始注重生活的本质,这大概也是长租公寓市场迅猛发展的背后的真相,人们开始改变消费观念,更加注重生活享受了。

其实,人生苦短,何必非要为难自己?就像周杰伦《稻香》里唱的,追不到的梦想,换个梦不就得了。

买房太累,令人焦虑,那就改成租。不管是买的还是租的房子,都是房子,它们本质上没区别,都是一个居住空间。那些觉得有区别的,都是对资产的储存方式理解过于单一,你觉得它是唯一的保障,甚至有人觉得是成功的标志,导致自己被压得透不过气。

我是中产,但我不焦虑

小编也是中产,但我不焦虑。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中产与我一样,我们继续追求着美好的生活,用更舒适的方式。

大家都想住得好居住稳定,但市场发展总体上和需求仍不平衡。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租赁需求和市场发展的矛盾也体现了以上判断,值得注意的是,环境方面,国家已经在大力支持租赁市场,尤其是长租公寓市场的发展。但大环境再好,若自身发展跟不上,也就消费不起了。

小编说得俗气一点,大部分的矛盾都跟一个字有关: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还是那句话,这个世界上,想要得到多少,就要付出多少代价。如果你还记得当初背上行囊踏入深圳的初衷,那我劝你别离开深圳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向前拼,奋力搏一个美好前程,别辜负曾经那个有梦想的自己。

我是中产,但我不焦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