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非遺故事:與非遺攜手走過的40年歲月

陕西非遗故事:与非遗携手走过的40年岁月

陕西非遗故事:与非遗携手走过的40年岁月

近日,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在家中接受媒體採訪,講述他與非遺攜手走過的40年歲月。

陕西非遗故事:与非遗携手走过的40年岁月陕西非遗故事:与非遗携手走过的40年岁月

憶往昔:“小人書”開啟藏書生涯

1978年,王智才十一歲。“那時不懂什麼叫做改革開放,只是感覺整個社會的學習氛圍變得非常濃厚,彷彿迎來了知識的春天。在社會大背景的影響下,我對知識的渴求也愈發強烈。看不懂高深莫測的書,我就從2分錢一本的‘小人書’開始看起。也正是這些連環畫,打開了我探索知識的大門。”王智說道。

在王智的家裡,有佔滿一整面牆的書櫃,上面整齊羅列了他的兩千餘本藏書。從紙張發黃出版於50年代的名著,到裝幀精美的21世紀文學作品,從科學探秘題材的雜誌,到介紹圍棋技巧的攻略書,王智的書房裡藏有一個大世界。“這些書只是一部分,還有很多在單位沒有帶過來。等我好好整理完這些寶貝,我覺得可以開一個自己的圖書館了。”王智打趣道。

“小人書”也叫娃娃書,學名叫連環畫,雖然只有巴掌大小,裡面卻有一個大千世界,王智最珍惜的就是它們了。“我的童年許多個下午都是在‘小人書’攤上度過的。放學後省下4分錢的冰棍錢,也要跑到豐登路煤場旁邊的小十字路口看兩本‘小人書’,有一次是口袋沒有一分錢,用一兩陝西通用糧票看了一次‘小人書’。” 王智說道。為了給自己的童年一個儀式感的紀念,王智曾帶著積攢的300多本“小人書”,來到啞柏商家堡子的大槐樹前“擺攤”,重溫那個年代的純真美好。“‘小人書’對我來說意義非凡,那是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的改革開放初期記憶。”王智笑著說。

看今朝:科技改變工作方式

1988年,王智正式參加工作,跟著老師一起下鄉開展非遺工作。不比現在,上世紀的非遺工作並不好開展,他們這批非遺工作者面臨著無數困難與挑戰。

陕西非遗故事:与非遗携手走过的40年岁月

“傳統文化往往存在於田間地頭,存在於偏僻的村落裡,過去下鄉調查是真不容易啊。”王智說道。據王智介紹,那時的他沒有現在這麼高級的設備,他同老師總是靠著雙腿行走於各個村落之中。有時要去遠一些的村莊,他們也只能坐公交車或騎自行車。但是由於村裡的道路條件很差,短短的路他們往往需要走很久。提著笨重的三洋卡式錄音機,裝著滿滿一包的磁帶,王智一直堅持著。“那時的錄音磁帶一盤只能錄半個小時,需要不停更換。而現在方便多了,一根輕便的錄音筆就能錄七八個小時。農村的道路也都硬化了,基本沒有開車到不了的地方。”王智說道。一根錄音筆,一臺筆記本電腦,一臺照相機,一本筆記本,這些新時代的高科技工具成為了他最好的工作夥伴,伴隨他度過了15個春秋冬夏。

同時,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普及,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拓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手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入數字化保護時代。近些年,雖然國家和許多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嘗試,但是在非遺保護上,有時候信息還不是那麼暢通,保護的經驗也不能及時傳輸。“我覺得應該建立我們西安本土的‘非遺大數據平臺’,用大數據的眼光來看西安未來的發展。非遺如同散落在民間的文化珠寶,哪些亟需保護,哪些已經開發利用,相信有了非遺大數據平臺,會讓大家看得更加清楚,在保護上才能少走一些彎路。”王智說道。

望未來:國際視野助力非遺傳承

2000年,王智赴韓國學習,韓國對孔廟的保護力度和韓國人的文化自信給了他很大的觸動。“非遺不僅蘊藏著巧妙的傳統技藝,更傳承著民族文化的優良基因。可在現代化的今天,很多非遺文化卻面臨著或失傳、或無人問津、或束之高閣的窘境,這對於民族文化而言,無疑是一種損失和傷害,保護非遺迫在眉睫。”王智說道。2003年,他毅然接過老師的擔子,開始獨自一人奔走於鄉村之間。15年來,王智本著和生命賽跑、和時間賽跑、和城市化賽跑的精神,走訪了陝西以及全國3000多個村落,調查尋訪挖掘民間藝人5000餘人,為非遺博物館收集實物2萬餘件。正所謂初心不改,雖遠不怠。

在傳承發揚陝西非遺文化的同時,王智也一直不斷開拓視野,主動向他人學習。日本職業作家鹽野米松和臺灣漢聲雜誌社的總策劃黃永松是王智志同道合的好友,他們都致力於傳播傳統文化,讓老一輩的文化在新時代同樣保有生命力。在與他們一次次的學習交流中,王智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非遺初心。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能踏實下來鑽研傳統文化的人並不多。但值得王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孩子們開始關心非遺文化,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寒暑假時,很多知名高校的大學生會和我一起下鄉採訪民間藝人,幫我整理口述資料,年輕人的熱情與活力讓我看到了非遺的未來。”王智說道。

陕西非遗故事:与非遗携手走过的40年岁月

非遺工作幾十餘載,頭髮幾近花白的王智已經步入了知命之年。回首過去的大半輩子,王智是幸福的,因為過去的日子裡有非遺相伴;展望未來的生活,王智是滿足的,因為今後的日子裡他將繼續為非遺奉獻一己之力。“我是幸運的一代人,成長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見證了改革開放不同時期的發展,可以說我的身上擁有一份特殊的歷史印記。現在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這個難得的時代帶給我的,前路漫漫,我將懷著一顆感恩之心繼續走下去。”王智笑著說。

陕西非遗故事:与非遗携手走过的40年岁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