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正在熱映的《我不是藥神》可以說是近幾年最棒的國產電影之一,很多經驗豐富的影迷在觀影過後發出了這樣的感嘆:“這部電影很好,很韓風。”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我不是藥神》VS《辯護人》,觀眾戲稱海報笑的越開心,影片哭的越傷心。

這絕對不是對於電影的貶低,反而是一種隱晦的誇讚。如今的韓國電影早已不能用過時的眼光去看待,《殺人回憶》、《恐怖直播》、《辯護人》在豆瓣的評分名列前茅,《釜山行》、《素媛》、《七號房的禮物》口碑票房雙豐收,現在的韓國電影已經成為觀眾談論的熱點。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電影《熔爐》是豆瓣評分最高的韓國電影,全站排名第20名,豆瓣電影TOP250之中有10部韓國電影。

韓國電影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韓國的電影並沒有走和韓劇一樣的明星加套路的模式,反而開闢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商業片道路。

如今的韓國電影市場很少有單一題材的電影,一部影片往往摻雜了多種類型。像前幾年大火的《釜山行》不僅屬於喪屍題材,還不乏動作、災難等元素,在講好了故事的同時,往往還會涉及到關於人性、社會的討論,可以說大大加強了影片的質感。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電影《釜山行》

韓國的商業片發展已然比較成熟,而如今我們能在中國院線看到如同“韓國電影”一般的《我不是藥神》,可以說我們中國電影真的越來越好。

是什麼原因能讓韓國的商業片兼具外表的“好看”和內涵的“深度”呢?其主題之尖銳,尺度之巨大,也讓我們驚歎甚至羨慕,他們是如何做到的?我們又能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呢?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科幻電影”《鐵雨》

韓國電影三板斧之:大尺度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樸贊鬱《老男孩》

電影工業的進步,離不開自身水平的提高。自身技能的提高,就少不了學習與借鑑。韓國電影不是一日煉成的,韓國電影在發展過程中對其他國家電影的借鑑,是他們飛速進步的重要原因。在電影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不應該避諱借鑑,學習借鑑沒有問題,但關鍵在於之後的創新。

韓國電影的尺度往往出奇的大,犯罪、暴力、裸露屢見不鮮。這些誇張的鏡頭刺激著觀眾們的眼球,讓觀眾更加投入,但也會陷入一種亂灑“狗血”的尷尬困境。如何不流於形式,讓大尺度更好的服務故事才是韓國電影需要創新的地方。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老男孩》

“暴力美學”肯定不是韓國最先發揚的,美國有昆丁塔倫蒂諾的《殺死比爾》,香港有吳宇森的《喋血雙雄》,但韓國電影人在學習暴力美學電影的同時,一部分導演從借鑑過程中走出了自己的新思路。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吳宇森《喋血雙雄》

暴力美學主要是在官感上,使暴力以美學的方式呈現,詩意的畫面,甚至幻想中的鏡頭來表現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為。觀賞者本身往往驚歎於藝術化的表現形式,無法對內容產生具體的不舒適感。

《老男孩》中導演樸贊鬱利用長鏡頭製造了走廊單挑數十個打手的戲份,純靠精妙的動作設計以及對演員的調度來完成,比起傳統的暴力場景,真實度和殘酷感瞬時翻倍。這些血腥和暴力的場景來得越直接,觀眾就越能直觀產生腎上腺素分泌的震顫。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為了提升觀感,韓國的導演們吸收了好萊塢常用的快速剪輯和大特寫,在描寫暴力場景時尺度更大,更為誇張。《新世界》中黑吃黑的撞車場面、《小姐》中的淫奇技巧、《卑劣的街頭》中以一敵多的泥潭打鬥,無不刺激著觀眾們的視覺神經。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卑劣的街頭》

韓國電影借鑑的也並不只是好萊塢,港片也是很好的學習對象。最近韓國的票房冠軍《信徒》就改編自杜琪峰的《毒戰》,而《新世界》則改編自經典港片《無間道》。相比原作,韓版往往更加註重觀感,給觀眾帶來的刺激性更強。在劇情方面,往陰暗處挖的勁頭似乎更足。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信徒》

韓國電影三板斧之:反類型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奉俊昊《殺人回憶》

拍攝手法、故事結構,這些都只是創作手段,一個電影真正的立足之本還是在於它的內核,它想表達一個怎麼樣的故事?借鑑別人優秀的地方,是為了更好的訴求,韓國電影在模仿之後,開始探索出了一些自己的門道。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殺人回憶》中的“無能”警察宋康昊

韓國的警匪片一直為人所稱道,它吸收了美國大片的豪邁,吸收了香港犯罪片的灑脫,然後把它們全拋棄了。於是韓國的警匪片中所謂的主角,根本沒有什麼“主角光環”,那些越是讓觀眾情感代入深的人,就越顯得“無能”。

《殺人回憶》中主角宋康昊雖是警察卻一股流氓氣,辦案不靠技巧靠占卜,這不是個例,是韓國電影的常態。韓國電影,只要涉及到一點現實題材,人物本身的缺點是推動情節發展的主要動力,通過小人物的轉折引起觀眾的共鳴和思考。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殺人回憶》

傳統的類型片有固定的模板,開端、高潮乃至最後結尾的方式都有所定勢,但韓國電影經常反其道而行之,在每一個情節段落你以為的終點上跟你背道而馳,不按套路出牌,一切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殺人回憶》就是反類型片中的翹楚,其影響力之深遠已經超出了國界。你能在《黑處有什麼》、《暴雪將至》等國產片中看到這部電影的影子。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韓國片《殺人回憶》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國產片《暴雪將至》

韓國電影三板斧之:抨擊現實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金基德《空房間》

韓國電影的題材其實並不複雜,很多都是翻拍外國經典或者真實事件改編,這種做法看似是挖掘故事的捷徑,但背後的本土化和接地氣才是真正考驗創作者功力的地方。在韓國電影對經典或事件成功的轉化裡,最關鍵的一點不能忽視:故事是否具有現實意義。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辯護人》

韓國電影在不斷進行流水線生產保證了高產的同時,並沒有忘記這點。從《殺人回憶》到《辯護人》,我們都能從韓國電影中發現影片聚焦的並不是單一的個體,而是對整個社會環境下所有人普遍心態的觸碰。

《殺人回憶》聚焦特殊時間的特殊事件,《恐怖直播》講述輿論翻轉和政府的危機公關,《辯護人》談起了民眾眼中的民主...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恐怖直播》

正因為觀眾心理跟整個社會氛圍密不可分,所以韓國導演非常注重電影與觀眾身份認同感的聯繫。電影飽滿有深度的同時,盡力讓觀眾對事件和人物有代入感,這樣的電影不僅通俗易懂,而且充滿力量。

韓國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

▲《與神同行》動員了超過1500萬韓國觀眾走入影院

我們要明白韓國電影成熟的製作套路不是一天形成的,從1999年的《生死諜變》開始,韓國電影才走入了一個比較優良的道路上。近些年的《國際市場》、《與神同行》的大賣也向創作者反饋了觀眾的信號:不反感煽情和場面,但一定要有所訴求。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韓國觀眾喜愛充滿話題的故事。《與神同行》在神與人之間展開關於生命的探討,人間與陰間距離如此親洽。每層地獄、每次審判所面對的生死之交,誘發人們對於死亡的思考。而《國際市場》則講述了關於一整代韓國人的回憶。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電影《國際市場》被譽為“韓版阿甘”

這和我們中國電影市場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國賣座的電影往往都是喜劇,更注重娛樂和商業。而韓國市場已經進入到了對觀眾審美的主動培養,觀眾喜歡看有深度、反映現實問題的電影。

真正好的成熟的電影市場,需要的是創作者引導觀眾口味,相輔相成,而不是單純迎合市場做“快餐電影”,審美潮流光靠追是追不上的,要靠自己打造,創作者需要自己去創造觀眾需求電影的環境。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國際市場》

我們一直戲稱韓國電影是“改變國家的電影”,但其實是韓國電影提高了觀眾們的品味,電影不是光有創作激情就可以實踐的藝術,整個電影產業發展,需要電影本身創作者的努力,更需要產業鏈維護者們的不斷完善與升級,當這些環節不斷髮展,電影和觀眾都會不斷的提高。

韓國都可以,我們中國憑什麼不行?

學美救不了中國電影?那麼學韓呢?

▲《我不是藥神》

雖然很多影迷喜歡看韓國電影,但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國電影自身的崛起。《我不是藥神》的出現正是國產電影向前進發的風向標,它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中國也是可以拍這種既有故事又有訴求的電影。

雖然說距離我們超越韓國電影工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中國電影可達的上線,遠比我們想象中要遠得多。

請記住,師夷長技以制夷。現在的學習,只是為了日後更好地擊敗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