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東吳可以成爲三國之中的牆頭草呢?與利益有關!

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他先得荊州,再徵東吳,只可惜赤壁一戰,曹操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最終鎩羽而歸,而赤壁之戰後,天下逐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讓人奇怪的是,在天下三分後,三家之間的關係十分微妙。身在東吳的孫權先是和劉備聯盟,隨後又向曹魏稱臣,和曹魏結為同盟。後來曹魏與東吳的關係破裂,東吳又反過來再與蜀漢修復關係。而反觀蜀漢與曹魏,這兩大勢力卻從未結為同盟。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東吳與眾不同,成為了三國之中的牆頭草呢?

為什麼東吳可以成為三國之中的牆頭草呢?與利益有關!

要知道當年孫權之所以和劉備結為同盟,主要還是因為曹操勢大,以東吳的實力完全無法與曹魏抗衡,這個時候,同樣被曹操打的四處逃竄的劉備就成為了孫權的幫手。畢竟當時劉備手下有關羽張飛等當世萬人敵,加上屯兵江夏的劉琦,手中共有兩萬可戰之兵。此時的劉備對於孫權而言,是一個頗有實力,但卻不會威脅到自己的存在。正因為利益相同,而且劉備的實力也十分弱小,因此孫權才會心甘情願的與劉備結為同盟。

為什麼東吳可以成為三國之中的牆頭草呢?與利益有關!

赤壁之戰後,孫權這個盟友還是十分給力的。一方面,他與劉備達成協議,將南郡借給劉備,更是推舉劉備為荊州牧,為劉備造勢。另一方面,在劉備入川爭奪益州,並與曹操爭奪漢中時,也是孫權出兵北上,牽制住曹軍部分主力,這才讓劉備逐漸擴大了自己的地盤。可以說,劉備後來能得到荊州、益州與漢中,東吳功不可沒。

為什麼東吳可以成為三國之中的牆頭草呢?與利益有關!

但在劉備奪得漢中,進位為漢中王后,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一戰威震華夏,逼得曹操差點要遷都。可以說,此時的蜀漢實力幾乎達到了頂峰。而此時的孫權本就因為合肥之戰損失慘重,眼看著東吳為了蜀漢這個盟友費盡心血,損兵折將,卻顆粒無收,而蜀漢在壯大後,竟然能威脅到曹魏陣營,一旦關羽北伐成功,只怕東吳也岌岌可危,在這樣的情況下,孫權果斷向曹操稱臣,而且不是向漢朝丞相稱臣,而是朝魏王曹操稱臣,更是聯合曹操逼死了關羽,佔領了荊州,同時孫權還對曹操獻上了關羽的首級,以表示自己與曹操乃君臣關係,也是在主動向曹操示好。

為什麼東吳可以成為三國之中的牆頭草呢?與利益有關!

後來劉備登基稱帝,不顧眾人的反對,對東吳發動東征。此時的孫權見劉備來勢洶洶,自然也不敢託大,畢竟此時東吳如果兩線作戰,只怕承受不起。於是孫權向已經稱帝的曹丕俯首稱臣,表示自己不會屈服與劉備之下,更不會從荊州出兵攻打曹魏。而曹丕則早早屯兵於荊州,以備不時之需,畢竟無論是劉備獲勝,還是孫權贏得戰爭,荊州都不容有失。

但曹丕並不滿足於孫權口頭上的稱臣,而是要求孫權送來質子,以探出孫權的底線在哪。孫權自然也不是真心臣服於曹丕,於是東吳與曹魏之間的關係破滅。但曹魏畢竟勢大,還不是東吳一個割據勢力就可以抗衡的,正好這個時候諸葛亮掌權,蜀漢陣營內部又開始主張聯吳抗曹,於是東吳與蜀漢又重修於好。

為什麼東吳可以成為三國之中的牆頭草呢?與利益有關!

其實東吳之所以不停的選擇自己的盟友,主要還是因為當年魯肅在為孫權制定的稱帝路線中,就是要聯合其他勢力,如果曹魏勢大,則聯劉抗曹,如果劉備勢大,則聯曹抗劉。畢竟對於偏安一隅的東吳來說,想要通過運營發展就一統中原,無異於痴人說夢。筆者認為,正因為孫權無法通過自身的發展戰勝曹魏,於是他只能不停的尋找盟友,通過盟友來消耗實力最強的對手,唯有這樣,自己才有機會成就霸業,一統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