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志願這事沒整明白,就算考第一也可能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大日子——高考,全民操碎心的節奏。

報志願這事沒整明白,就算考第一也可能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每年高考季,都會有親戚朋友找我諮詢高考如何填志願。(咱好歹當年也是保送生,盛名難卻啊哈哈哈)

作為定位是“廣大青年朋友的人生導師”的中年油膩男,總是忍不住出手指點。

但是我發現,我給的意見和大部分家長希望聽到的意見,差距相當大——

報志願這事沒整明白,就算考第一也可能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大多數家長:學校麼,希望孩子報考本地的,離家近一點

建議:儘量離開家,報異地好學校,讓孩子飛,為將來成為一個社會人做好準備

大多數家長:專業麼,希望學一些熱門的應用科學

建議:如果孩子暫時還沒有沒有明確的興趣,最好去學理論科學

這些差別可能是因為視角不同——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面臨填志願的選擇,我的想法或許也會有所變化。

至少目前作為一箇中立者,對孩子未來的思考是相當客觀的。現在來說說我對填志願這件事的理性分析。

首先,必須認清一個趨勢: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個風口變化極快、變動又大的社會,人工智能的不斷進步會對現在參加高考的孩子們的人生機遇產生極大的影響。

麥肯錫(McKinsey)最近的一份報告預測,今天30%的工作到2030年都將被自動化取代。

也就是12年後。

就算你的孩子今年高考,4年後畢業找工作沒受AI影響,當TA工作8年後,一樣會面臨被AI替代的可能。

應該說新世紀以來的孩子,每一個人都必須直面AI競爭的問題。

那麼,未來到底什麼樣的行業不會被AI取代?什麼職業不會被技術擠佔?

這些問題的答案,現在看來,還不是很明確(捂臉,其實我也不知道)。

唯一能明確的就是,孩子要在這樣一個高變動的社會立足,必須成為一個社會人,增強跟人相處的能力。

報志願這事沒整明白,就算考第一也可能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既然看不清技術性工種的未來,那不如拋開專教技術的專業,去學習最基礎的純理論知識,如數學、物理、哲學這種純理論性的專業,這些專業最不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因為我是學數學專業的,所以,我常常向爸爸媽媽們安利,不知道選什麼專業,就選數學吧。數學專業鍛鍊的是人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是最不可替代的。

另外,很多家庭對孩子在美術、音樂等方面的藝術愛好,持一種可有可無的態度——當個業餘愛好就好了。不過從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可能性上來說,藝術類工作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比較安全的。

無論哪種藝術學習,對創造性的培養力度,都是填鴨性知識學習不可比的,而創造性正是AI的弱項。

哪怕之前屬於無意識、隨大流投入資源讓孩子進行藝術類學習,家長們從現在開始可以轉變思維,有意識地增加在這方面的投入,並且引導孩子在未來的選擇。


上個禮拜,我作為統計系的專業碩士導師,參加了中山大學應用統計學專業碩士論文答辯會。

我參加這個專業的答辯會已經四五屆,在這四五年裡,從這些準碩士的論文選題變化中,我看到了一個特別意味深長的變化——

三四年前,大多數學生選的論文題,大多是根據股票數據去預測股價,統計的方向則偏券商或量化投資主題,但這兩年隨著大數據統計的發展,明顯能預見到量化投資也好、券商也好,未來被人工智能取代,是大概率事件,於是這兩年的論文選題開始偏向更多新興行業領域,尤其是直接跟人接觸的行業。

比如,今年這屆學生的選題就非常多樣化。

有一個同學的論文是做《手機app使用者行為分析》,另一個同學做的是《ofo和摩拜單車作為競爭對手的博弈論分析》,還有一個同學的論題是,“從人在不同時段點擊手機上廣告的行為分析,看如何設定流量的精準投放和排名”等等。

報志願這事沒整明白,就算考第一也可能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本來,只要是依賴數據分析的專業,在未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就相對更大。

但是,有一部分與人的行為模式相關的數據分析領域,是必須靠人來建立模型來思考的,因此,即便有了數據分析手段,還是需要懂人性的人做背後的操盤手,這就為這種應用性極強的專業找到了轉型方向。

這些學生應該慶幸,找到了一個專業生存的空間,但更多沒有轉型出路的專業,孩子學完只能直接畢業就轉行。

與其讓孩子到臨大學畢業甚至研究生畢業時,還在為出路苦苦思考,作為家長,為什麼不在填報志願時,就能給予他們更有遠見的指導呢?

我們這些孩子才幾歲的家長,是不是也應該好好思考一下,未來孩子的培養方向,不要再死記硬背了,這些都是機器人的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