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偶像自製」運動能走多遠?

騰訊“偶像自制”運動能走多遠?

“一個是C羅,一個是C位”,6月23日晚《創造101》總決賽,壓軸登場的李宇春被問及今夏流行,她如此回應。

這位中國大眾製造的首個偶像,可謂一語道破了這個盛夏的“天機”。在全球狂歡的“媒介事件”之外,伴隨著兩檔偶像養成節目的大爆,中國文娛產業的“偶像製造”時代看來真的來了。

文 | 理識平

如果說2005年的那個夏天首次掀起了大眾傳媒時代的偶像選拔熱潮,那邊未來的傳媒史一定會將今夏的喧鬧定義為偶像製造的第二次高峰。

火箭少女101的餘熱未退,一舉製造今夏最熱熒屏節目的騰訊視頻,未及喘息,迅速在24日晚舉行了《明日之子2》開播發佈會。這檔顛覆了既往偶像選拔機制的素人偶像選拔節目,是騰訊“新偶像戰略”下的第一個內容產品。不僅一舉斬獲近40億播放量,而且成功推出毛不易、馬伯謙等多位人氣偶像。

接棒《創造101》在本週播出的《明日之子2》,是“新偶像戰略”的第三記連環炮,這檔新節目是否將再次顛覆網生內容生產模式?能否繼續製造全新的“社交方式”和流行文化?“新偶像戰略”能否破除當下網生偶像的缺乏現狀,真正製造出符合小屏時代和網絡氣質的新偶像?無人得知。

騰訊的偶像自制運動的成敗,不只是騰訊在三方爭霸中的身位排名,也事關在網絡媒介全面接管後,新偶像製造是否迎來了全新的時代。

《明日之子》,遊戲思維下的網生內容新模式

一曲《消愁》成為了2017最火熱門單曲。這首佛系歌曲正出自於2017年《明日之子》所推出的最強廠牌——東北低調男孩兒毛不易。

騰訊“偶像自制”運動能走多遠?

這樣一個與喧鬧時代“格格不入”的年輕偶像在粉絲的全程參與下成為2017佛系潮流的代言人,他的走紅得益於全新的網生內容生產模式。

傳統的偶像養成(選秀)節目模式固定,偶像養成方式單一。無論是超女,還是好聲音,選手都來自不同的渠道劃分賽區,比如有廣州唱區、成都唱區等,無論這些年輕人來自何處,最終只會有一個入口,用一個標準、一個價值觀去評判,這種缺乏用戶信息機制的選拔方式已經明顯落後。

當互聯網已經佔據絕對的優勢地位,成為年輕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追求個性,享受參與的網絡使用習慣倒逼著全新的偶像養成模式。《明日之子》精準把握住了互聯網新生代的喜好,創造了全新、原創、認可多元價值的節目生產模式,這一模式強調“自我選擇、即時互動、內容共創”

拆解來看,《明日之子》所創造的全新的偶像養成模式可以用“一種思維、兩類賽制、三股力量”來概括。整體的節目構想中,拋棄了線性的養成套路和單一評價標準,其以音樂為載體,為全球年輕人開闢三條獨具創新的賽道:盛世美顏、盛世魔音、盛世獨秀。

這三條“賽道”首次嘗試按照“偶像”最大的魅力點和技能進行選拔,讓每一個參與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喜好選擇某一條賽道報名參賽。換言之,這一節目成功把顏值、唱功、表演明確的分開,完成了分眾時代的全方位覆蓋,確保了多元偶像共生的模式基礎。圍繞著“九大廠牌”和“最強廠牌”爭奪,則是《明日之子》後期賽程的主要概念。

騰訊“偶像自制”運動能走多遠?

如果說散落在互聯網各大圈層的選手是節目的第一種力量,那麼參與式互動、全程操盤的粉絲,與選手共同成長的評委則是節目的另外兩種力量,推動整個賽事進程。

三股力量助力這檔節目成為全程操盤的“真人版的大型偶像養成的全民聯機遊戲”。用戶全新重構互聯網偶像養成體系的人物關係,選手、觀眾、評委的身份演變成為選手、星推和粉推。這種全新的偶像養成模式為騰訊“新偶像戰略”做了第一層註腳,互聯網時代的偶像來自於多元共創,這種多元共創決定了“毛不易”只屬於2017,《明日之子2》可能會呈現一種全新的文化樣態。

新的審美趨勢:“土而奇”“正流行”的大眾盛宴

新的審美趨勢從何而來?其實從《創造101》就可以看出,“土而奇”成為了新的流行趨勢。這種顯然更符合個性審美的流行文化,顯然更契合目前霸佔互聯網媒介的年輕人。

這種土是一種可以說是一種素人的土,畢竟這一節目是素人偶像養成節目;這種土同樣可以理解為王菊式的“土”。在體型、膚色、表演風格上均迥異於一般女團氣質的王菊俘獲了無數網友的芳心,其追求個性、與獨立的霸權宣言使得節目成功從小眾圈層突圍,也使得自己成為了進入主流視野的偶像。儘管王菊沒能入團,但其個人出道已經為時不遠。

對於“奇”,更多是楊超越式的“奇”。性格一反常態,在“作”與“真”之間肆意汲取著雙重流量。而作為一檔選秀節目,“楊超越”們更像是一種禮物,因為她意味著源源不斷的流量。

據悉《明日之子2》中,今年的“怪咖”選手不勝枚舉。有的選手不管走到哪裡都會在頭上別上一個小風扇,有的學員必須要把自己關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屋子,才能唱出天籟之音。還有的選手,表演前後都永遠“沒有表情”,這種奇與第一季永遠害羞的“毛不易”,與《創造101》只會哭泣、完全沒有成團能力的楊超越不又是如出一轍麼?只是這種奇,究竟會多快能榨乾觀眾的趣味呢?

騰訊“偶像自制”運動能走多遠?

其實,“新偶像戰略”指引下的騰訊網生內容無一不在延續著這種”土而奇”的氣質,這種氣質既可以滿足求新求變的年輕人的情感和心理需要,同時便於製造營銷話題防止眾媒時代的互聯網偶像選拔侷限於圈層文化的小娛小樂之間,而能夠完成從互聯網到全民的爆裂與擴散。

《創造101》珠玉在前,已經用王菊和楊超越兩個“土而奇”的角色外加其他女團員形象的長線建構完成了節目的全面傳播,總決賽當晚,微博熱搜榜全面轟炸自不必言,直播在線人次最高突破了6000萬,這無疑已經突破了網絡傳播時代的實時記錄,突破飯圈抵達大眾的夙願業已達成。

“新偶像戰略”的核心:打造產業閉環成命門

中國的娛樂綜藝節目基本亦步亦趨於歐美日韓,偶像養成節目如是。如果從 1984 年中央電視臺的《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算起,廣泛意義的偶像養成節目已經有30餘年。

其間,2004年《超級女聲》和2012年的《中國好聲音》分別引領了兩波撥偶像養成節目的浪潮,而這個兩個節目模式盡數出自歐洲,一個是英國,一個是荷蘭,這些單一化的偶像選拔節目已經逐漸式微。近兩年播出的《蜜蜂少女隊》、《星動亞洲》、《燃燒吧少年》、《夏日甜心》、《加油美少女》等模仿日韓的養成節目均草草收場。

騰訊“偶像自制”運動能走多遠?

常態性的撲街似乎已經預示著電視媒體的衰落和流行文化主導權的遷移。如果說影視內容的產業接力棒從電視大屏轉為PC中屏、移動小屏,是“新偶像戰略”的第一重邏輯的話,那麼另一重背景在於騰訊已經成為新時期的內容生產帝國,其不僅要牢牢掌控內容製作和播放渠道,同時也要建立與內容帝國相匹配的藝人群體。

“每一次做節目,做劇的時候就會發現市場上沒有新人,市場對新人的渴求太大了,但是沒有人去做這件事情。” 企鵝影視副總裁兼騰訊視頻運營平臺部綜藝業務總經理馬延琨在接受“三聲”採訪時如是說,“新偶像戰略就是發掘、培養和運營這些偶像,並把他們輸送到整個市場中。”

有偶像僅僅是第一步,如何將其從“製造”推向“正流行”才是核心要義。《明日之子》運作團隊曾經執掌天娛傳媒這一超女、快男的運營公司,深知偶像運營的要義所在。除了節目精品化本身,也聯合企鵝影視、微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粉絲群體的打造上。

在此基礎上,節目還將持續不斷的生產運營從素人到音樂偶像的全過程。在音樂內容生產、音樂廠牌運營打造方面,《明日之子》第二季將整合騰訊平臺整個產業鏈,運用互聯網技術和產品運營來完善“發掘偶像—打造偶像—運營偶像”全產業鏈。

在文娛全產業鏈的打造上,騰訊似乎要領先一個身位。依託於IP的泛娛樂最早便由騰訊提出,2012年騰訊正式推出泛娛樂戰略,設立互動娛樂事業群,目前旗下包含騰訊遊戲、閱文集團(騰訊文學)、騰訊動漫、騰訊影業四個泛娛樂平臺,騰訊視頻自身也在參與投資、製作影視劇綜藝產業,相比之下,阿里、百度在泛娛樂的佈局上最大的問題在於自身IP相對欠缺。

騰訊“偶像自制”運動能走多遠?

此外,騰訊依託於自身的平臺優勢形成了有效的產業鏈閉環,而阿里的優勢在於電商,難以介入到IP的孵化和運營等前端發展過程。

如果說,IP泛娛樂產業是一片藍海,偶像無疑是在其中的魚群,騰訊為偶像提供的馳騁空間足夠巨大。在偶像打造體系中,騰訊同時扮演著IP提供、媒體、渠道、內容製作與播放和商業化運作的多重身份,大量的結盟公司和多種類的渠道讓騰訊能夠運用更多的資源。

在兩檔偶像類節目之外,圍繞新偶像戰略,騰訊的其他形式和方向的內容會陸續展開,包含了經紀公司、培養偶像和更多其他形式和領域的偶像,在綜藝之外,網絡劇、網絡大電影都可能是新偶像的發源地。

製造新偶像,騰訊必然會做,似乎從目前來看也只有騰訊能做。騰訊已經推出了中國本土的第一個偶像女團,在成團的第二個晚上,火箭少女101已經登上湖南衛視《畢業歌手》獻上了自己的成團首秀。但網絡上惡評如潮,多變的網民對於不走心的女團表演無法接受,而在這不走心背後多得是女團如何運作,後續運營是否給力等等未知待解的新命題。

這場“偶像自制運動”,騰訊究竟還能走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