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我的中學(武進前黃中學)

畢業後一直在上海工作生活,這幾年回到了老家,讓我有機會重新瞭解家鄉,也重新審視年輕時在這裡度過的光陰,和在前中的六年中學生涯。現在的我會帶著一份特殊的情感,會驕傲地和其他人說:“我是前黃中學畢業的。”

~~~~~~~~~~~~~~~~~~

高中的語文楊金達老師約我給學校的校訊通給寫一篇前中的文章,一直不知道該如何動筆。想當年,作文一直是我不擅長的,散文寫不出華麗的詞句,更極其痛恨議論文,高考的時候作文還偏了題。不想畢業後很多年,卻機緣巧合喜歡上了園藝,學經濟的我轉而搞起了園藝媒體,攝影寫文寫專欄,出了幾本書,還在4年前開始創辦國內唯一的時尚園藝雜誌《花也IFIORI》。偶爾自喜,雖然當時沒填北大中文系,考了南大當時最熱門的國際貿易專業,卻終於還是往文化人方向靠攏了。

回想畢業後這20多年,做過大學老師、都市白領,也開過公司,做過家庭主婦,經歷頗多,不算跌宕起伏,卻也百折千回。這一路走來卻從來沒有害怕退縮,一直卯這勁兒往著自己的方向一步步努力,踏實的也是堅定的。我想這股勁兒的最根源,還是來自於在前中的六年中學生涯。

一個人大概會12歲—17歲左右,性格基本定型。而這個階段,對於初中就上前黃,一直住校到高中畢業的我來說,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前中幾乎就是家,而老師和同學就是家人。整整六年的學習和生活,

一個學校所特有的文化和傳承,會不知不覺地在你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你的人生態度、行為處事,莫不受著影響。

我一直在想百年老校的前中到底是怎樣一種文化?給每一個在前中讀書的學生帶來怎樣的影響?

工作後的很多年,接觸了不少前中的校友,雖然各行各業,也各種不同的性格和際遇,但是你會發現,在他們身上都不約而同地帶著某些氣質,比如誠懇,比如堅韌。我想,這大概就是前中的氣質或文化吧。

我是1984年考入前黃中學的,那時候還有縣招班,懵懵懂懂地便上了前中,開始住校。一個大宿舍住了三十多個人,老房子特別潮溼陰森,地面還是泥地,凹凸不平卻油光鋥亮,老鼠堂而皇之地爬上放米袋的桌子,上廁所則要繞過很長的走廊過道,洗澡要到開水房去打水,然後回宿舍用大腳盆簡單對付。對於一個從小連手帕都沒洗過的我,一切都是陌生的、令人膽戰心驚的。但集體生活卻也是一種難得的鍛鍊,讓你知道,沒有什麼苦是抗不過去的,也讓你學會如何在艱苦中積極和樂觀面對。

記得在上中學之前,有個鄰居家的男孩比我早上幾年前黃,總是聽他父親講:前中的孩子苦啊,學習緊張管得嚴,就像是去坐“牢監”。其實除了剛去時那幾周生活上的不適應階段,前中於我,更像是成長的家園。而成長,有些嚴格管理是必須的。就像一座花園,你需要定期澆水施肥,需要除去雜草藤蔓,給植物修枝牽引,佈置錯落有序的花境。任其自由生長,最終的結果是荒蕪和雜亂。

在我讀高中的女兒身上,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這一點。女兒是去年年初的時候送到新西蘭上的高中。國外的中學,更多的靠自我管理,然而在青春期的孩子面臨著外界太多的誘惑,手機、遊戲,新媒體帶來不僅是生活的便捷,也讓缺少自控的孩子會沉迷其中。而國外寬鬆的學習環境,舒適的生活,讓她漸漸地就放鬆下來了。其實女兒本是個自我管理能力很強的孩子,在國內時即使放假也會每天6點多起床,會覺得時間不夠用,要學習、要看書、要畫畫。到了國外,沒有任何約束,很快變得懶散頹廢,她也知道自己的狀態不對,卻很難靠自己的意志力去調整。終於她自己要求回國,否則她覺得自己“廢”了。去年下半年,女兒回國內上國際高中。日常的教育,有規律的高中生活,孩子的狀態終於慢慢恢復了。

我有時在想,前中的嚴格管理,就像晨讀、跑步、夜自習,睡覺後老師還會查夜,實際是在培養你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如何去合理安排時間。這些習慣和秉性的養成,會是你一輩子的財富,在你將來的人生路上,你依舊會嚴謹、自律,去認真踏實地走每一步,也明白人生必須要靠你自己的努力奮鬥才能把握。

家鄉很多人對於前中的認識,算得有些糾結,一方面覺得前中管得太嚴,未免孩子會吃苦,也擔心教育僵化,孩子變得死讀書;另一方面卻又想方設法希望孩子可以考入前中,有一句流傳很廣的話叫“上了前中,一隻腳踏入了大學的門”,即使沒考上大學,前中畢業生也一定是有出息的。在大學擴招之前,上大學的比例還是很小。我們畢業那年,雖然在全常州入學率已是數一數二,但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學生高中畢業沒上得了大學,很多年後再看,卻多數都事業有成,開工廠辦企業的不在少數,並沒有因為沒上大學而變得碌碌無為。一方面,入學的生源相對優秀,更重要的一面,還是和前中的教育,優秀的師資隊伍有著很大的關係。

我一直感恩在前中能遇到那麼多優秀的老師,那時的前黃中學,幾乎是藏龍臥虎,很多優秀的人才濟濟一堂,在前中做著辛勤的園丁:初中的尤文亮老師、許鳴岐老師,高中的楊金達老師、王明昌老師、莊萼老師等等,都是在當時極優秀的老師,還有師兄朱學東也寫過的李培森老師,是他讓我從此喜歡上了歷史。我們還有專門的美術老師,教我們美術的欣賞、教我們素描;初中的時候,全班還在晚自習之前學口琴,另一個班則學習笛子,學校在嘗試用音樂的興趣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甚至高中的時候,五線譜還是必修的音樂科目。試想,那個年代,有多少中學會做到這樣?高一,我參與組織並主持了全年級的中秋聯歡晚會,很多活動都是學生自發組織的,我們還有學生會,到現在,我和當時學生會的師兄師姐們都還有聯繫,他們也都在每一個行業成了佼佼者。

前中的管理是嚴格的,卻也是多元化的,並不是一味僵化地教育。

畢業後很多年,一直在上海工作生活,這幾年回到了老家,讓我有機會重新瞭解家鄉,也重新審視年輕時在這裡度過的光陰,和在前中的六年中學生涯。現在的我會帶著一份特殊的情感,會驕傲地和其他人說:“我是前黃中學畢業的。”

我想這就是前中給我,給每一個前中畢業生念念不忘、且終生受益的氣質和傳承吧。

隨筆:我的中學(武進前黃中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