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養善心,明事理,行正道

孟子說: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有些利益可以取,有些利益不能取。人只有遵守自己的底線,有所不為,才能有所成就。

很多人覺得,《孟子》開篇就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其實這孟子這句話並非是對利的徹底否定。判斷利義取捨的核心標準是:合道,利再大也不為過;不合道,利再小也不能受。

《孟子》:養善心,明事理,行正道

孟子主張性善論。

孟子講,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 這就是人禽之分的根本,也是仁義禮智的發端。

在今天,對於個人來說,保持善良已經不再是一種“消耗自己”的選擇。

人的那些美好的品質“善”、“良知”、“正直”都是被正相激勵的,在當今社會發展的今天,我們正在建立一個“信用體系”,那些美好的品質變成人的正資產,而不是潛在風險和成本。

所謂的聰明人都喜歡走捷徑,都喜歡去佔便宜或者精於算計,但是,所有的捷徑最後都會適得其反。

《孟子》:養善心,明事理,行正道

基於人性向善的主張,孟子提出了仁政王道。

對於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官員,那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和我有什麼關係?這個時代,最普遍的組織形態,就是企業。

對於企業家、企業的管理者而言:行王道還是霸道,這就成了天大的問題了。

這是企業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從管理的角度而言,西方的管理理論,是強調了人的工具屬性,強調的是“管”和“控”,而忽視了人作為人的“能動性”。

《孟子》:養善心,明事理,行正道

真正優秀的管理文化應該是既能通過西方管理理論和管理工具來消除和控制人的惡,又能用王道思想激發人之所以為人的能動性。

就企業的價值觀或者企業的文化而言,選擇為什麼而存在,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的小利還是促進社會和人類的進步的大義之間的選擇,決定了企業的價值和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