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找雞與找回良心哪個重要

找雞與找回良心哪個重要

孟子:找雞與找回良心哪個重要

孟子天才地把人的四種善端定義為良心。在孟子的理論中,良心其實就是人的良知和良能,而良知和良能是人天生具有的,是不需要學習就會的。孟子說:“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

孟子認為,良心人人都有,而有些人之所以丟掉良心,是沒有好好保護的緣故。就像天天拿斧頭砍樹一樣,樹木怎麼能豐盛繁茂呢?在孟子看來,有的人不做善事,是因為沒有好好保護他的良心。這說明,孟子高度重視人在後天性善培養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擁有最寶貴的良心,就要用心呵護不讓他丟掉。

孟子告誡我們,“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仁,是人的良心;義,是人正確的行為方式,是人生的道路;捨棄人生的正路而不走,丟掉人生的良心而不知找回來,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人們的雞犬丟了,尚且知道找回來;可是丟失了良心卻不知道找回來。學問之道沒有別的,只是找回丟棄的良心而已。”孟子主張,不要去找雞了,要好好找找自己丟掉的靈魂。因此,保持人的道德萌芽不至丟失,是完善性善的第一步。

孟子應該是一個環保主義者,因為他最喜歡用環保問題來說明人性問題。他說森林鬱鬱蔥蔥,大肆砍伐森林之美不復存在;性善的萌芽本來蓬勃生長,濫砍濫伐心靈的道德之美也不復存在。善就像春天播下的一顆種子,需要澆水施肥修剪枝葉,這個過程叫“擴而充之”。人的四端,猶如冰山融水,只有擴而充之才能匯成浩淼大海;猶如星星之火,只有擴而充之才能成燎原之勢。

那麼,如何才能將內心的善端“擴而充之”呢?孟子告訴我們,首先要加強道德教育,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用文化浸潤人心、以文化人。孟子提出要加強教育——“謹庠序之道,申之以孝悌之義”。要大力興辦學校教育,反覆申明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人倫之道。

善端是自己的,別人奪不走,但別人也無法幫你保存善端,一切依靠個人的努力,孟子提出完善善端的第二條途徑,要自己有所作為。孟子再次用榜樣的力量激勵我們,他引用顏淵的話說,“舜何?人也;我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舜和我都是人,在人性上是平等的,舜經過自我鍛鑄道德擴充四心,終成聖人,那麼一切在道德修養上奮發有為的人也能做到。這就是孟子心心念唸的“人皆可以為堯舜”的理論。

現在,我們終於明白,孟子為什麼要拒絕曹國國君的弟弟曹交拜他為師的請求了。曹交說文王有十尺高,成湯有九尺高,而自己有九尺四寸高,但自己只是知道吃飯而已。言外之意是,孟子不是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嗎,我個子也挺高,怎麼就沒有成為堯舜呢?孟子一聽就炸了,哪有和聖人比身高的。孟子告訴曹交,能不能成為聖人,關鍵是你是不是真正去做。你穿著堯舜的衣服,按照堯舜的行為方式去做,你就是堯舜了,你現在光說不練,竟然想著與聖人比身高,不去像堯舜那樣認真修養道德,你就是整容整成堯舜一樣也沒用,所以曹交不是懶就是笨。因此,孟子堅決不收曹交為弟子,哪怕他是國君的弟弟。這說明,在完備性善的過程中,孟子更重視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孟子:找雞與找回良心哪個重要

那麼,聖人是如何擴充善性的呢?

孟子說:“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很高興。大禹聽到有教益的話,就給人家敬禮。舜帝就更偉大了,總是與別人共同做善事。捨棄自己的缺點,學習人家的優點,非常快樂地吸取別人的長處來行善。從他種地、做陶器、捕魚一直到做帝王,沒有哪個時候不向別人學習。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行善,也就是與別人一起來行善。君子,最重要的是與別人一起來行善。”

原來,聖人君子都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從而讓自己內心的善端更加充盈。所以,君子總是影響別人、帶領別人一起行善。

孟子:找雞與找回良心哪個重要

和母親一起搬過三次家的孟子,當然知道外界環境對個人道德養成的影響。他舉例子說,造弓箭的人想讓自己的弓箭一劍封喉;製造鎧甲的人希望自己的鎧甲刀槍不入;造棺材的人老盼著別人早死;做醫生的人總希望妙手回春。難道造弓箭、造棺材的人就是壞蛋,而造鎧甲的工匠和醫生就是好人?其實人性都是一樣的善,只不過受到職業和外界環境的影響罷了。

至此,孟子完成了性善論的正面構建——人天生具有四種善端,也就意味著人天生具有仁義禮智四種道德之心。但僅有善端是不夠的,這並不能讓你做個善人,因為四端的萌芽需要你去呵護,丟掉了需要你去找回來,然後擴而充之。也就是說,人人都有為善的潛質和能力,能不能為善,還要看你個人的努力,看你如何想辦法消除外界環境對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