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保衛戰」的指揮官是誰?這場戰役的起因是什麼?

張靜琪

血戰四平:請主席須清醒的考慮之(林彪傳第十九章)



四平大戰--林彪的猶豫

1946年3月,蘇軍已經違背協議在東北多呆了3個月之久。當時由於國民政府的抗議,蘇軍讓八路軍暫時退出瀋陽,長春這些大城市。

根據中蘇協定,蘇聯會允許國軍部隊空運到這些城市,移交以後,蘇軍才會全部撤退。

齷齪的是,3月10日蘇軍並不通知國民政府,突然全部撤退出這些大城市,那麼在近郊等待已久的共軍自然立即進入,順理成章的佔領這些地方。

而杜聿明的27萬大軍,還都在錦州一線,傻等著蘇軍移交城市呢。

蘇軍撤退以後,東北境內除了大連旅順的蘇軍以外,就只剩下國軍和共軍,兩軍的衝突再也沒有障礙。大戰就在眼前,而大戰的焦點就在四平。

3月13日,蘇軍撤退出四平,黃克誠的3個旅立即進入。四平本來有四平省省長劉翰東的4000多保安隊負責維持當地治安,猝不及防之下,全部被黃克誠繳械,這就是第一次四平戰役。稍後還有三次大戰,所謂四平四平,要打四次才能平啊!

3月18日開始,杜聿明主力北上,林彪則將主力集中在四平!

4月18日,新1軍推進到四平郊區,大戰一觸即發。

四平別稱四平街,是一座新城,1937年它才正式建城,1947年城郊人口不過20萬。四平雖小,但有著極大的軍事意義。他是東北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中長、四(平)齊(齊齊哈爾)、四(平)梅(河口),共三條鐵路在此處交匯。這樣一來,四平就成為南滿,西滿,北滿之間的交通核心,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由於四平是近代因為經濟發展才建立的小城,所以該城不可能考慮軍事上的作用。

實際上,四平是一個易攻難守的地方,城市面積不大,地勢非常平坦,並沒有什麼堅固建築。城市外面的東南北三面都是低矮的丘陵,和平地區別不大,無險可守。

林彪仔細分析四平的地形,認為城裡對於防禦一方不利,所以儘量要避免巷戰,在四平城外面和國軍決戰。

由於此時國軍和解放軍都是幾十萬重兵,採用紅軍時代誘敵深入殲滅的手段,恐怕是不可行了,還是要採用正規軍的大兵團作戰。

當時的解放軍為了防禦四平,修建了很多工事,甚至人工阻塞河流,讓河作為天然的屏障。

但國軍也不示弱,從18日開始,鄭洞國的新1軍開始全線攻擊四平外圍陣地。

新1軍的核心是新38師,該部前身是稅警總團,也是精銳中的精銳。而新1軍也是早於新6軍建軍的所謂老大哥部隊,戰鬥力更強。經過2天激戰,新30師和新38師配合,就一舉突破了四平外圍防線。

激戰中,新1軍的炮火比新6軍還要猛烈,解放軍鴨湖泡陣地等地幾乎被新1軍的炮火打成平地,平均每分鐘落彈35發以上。

4月20日開始,新1軍步步推進,戰到26日,已經逼近了四平的核心陣地。不過,此時鄭洞國認為四平解放軍最少有8萬人,光靠新1軍一個軍的兵力,是比較吃力的。

所以26日開始,新1軍暫時停止進攻,等待瀋陽地區杜聿明的主力趕上來。

當時毛澤東對四平大戰極為關注!在毛澤東看來,四平不同於錦州。放棄錦州,只是讓開了東北的大門,卻仍然可以在東北和國軍決戰,一決雌雄。



但四平不同,四平是東北的核心,如果四平一丟,首先南滿基本就保不住,東滿西滿也很可能會被敵人控制,北滿和南滿的聯繫也會被切斷,那麼解放軍很可能就只剩北滿了。

4月21日,毛澤東電告林彪:新1軍是緬甸遠征軍,蔣軍主力,我必須集中絕對優勢兵力,養精蓄銳。。。將其各個擊破,全部或大部殲滅之,就可頓挫蔣方攻勢。

22日,毛澤東又追加一份電報給林彪,要求林彪:望死守四平,挫敵銳氣,爭取戰局好轉。

林彪開始對於防禦四平,也是比較有信心的。

一來經過近半年的休整,林彪認為東北解放軍部隊戰鬥力已經有很大的提高,所以完全有和國軍一戰的實力。

所以在23日,林彪回電表示:堅決執行(毛澤東的命令),死守四平!

可是,僅僅通過第一個階段的防禦,林彪就感覺到己方部隊的很多問題。

主要在於現在的東北解放軍,雖然戰鬥力有很大提高,卻還不太會打正規作戰。

實際上,這也不稀奇。因為從南昌起義開始到現在,共軍其實從沒有打過這種大兵團的正規作戰。就算中央紅軍時期,也是打的運動戰,很少有陣地戰,八路軍時期都是游擊戰,就更別說了。

實戰中,林彪發現大部分解放軍只知道朝正面射擊,根本不會交叉射擊。而陣地防禦戰中使用交叉射擊是基本的常識,因為單純某方向的正面射擊,火力殺傷是極為有限的,更很有可能被敵人迂迴突破。

射擊的時候,甚至沒有統一的指揮,大家看到敵人,不管遠近,就自發射擊,有時候敵人還沒有摸到陣地前,子彈就打光了。

更有甚者,陣地沒有縱深,重機槍,輕機槍,步槍全部放在最前線,一點突破,就全線崩潰。

讓林彪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很多戰士對於槍械都維護不好。本來對於紅軍時代來說,武器是軍人的第二生命,如果因為保養武器不利,甚至可以槍斃。

此時的很多新戰士,步槍連油都不擦,結果實戰時候,槍根本打不響。用日軍輕機槍射擊的時候,一緊張,連冷卻槍管都忘記了(歪把子機槍不能更換槍管,打一打就要冷卻),結果搞得槍械報廢。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55團4連防禦的陣地,在敵人進攻時,除了1挺重機槍以外,其他所有自動槍械全部不能射擊,都是因為保養的問題。



至於戰士們打仗時,比錦州時確實好了很多,卻和精銳的敵人還有很大差距,甚至比不上紅軍時期。

作戰的時候,大部分戰士確實很勇敢,但一到換防的時候就看出來問題。看一隻部隊怎麼樣,很多時候不是看進攻,而是看撤退。因為撤退時候一般都是戰敗了,比較慌亂,能保證秩序的才是真正厲害的部隊。

而此時共軍撤退的部隊根本不管不顧,一接到撤退命令就一味往下撤,甚至不等到換防的部隊全部進入陣地。這導致一些陣地莫名其妙的丟失了,國軍也知道共軍這個弱點,往往算準了他們換防時間發動攻擊。

相比起來,新1軍卻厲害的太多。林彪和國軍打過10年仗,後來又和鬼子打過幾年,在蘇聯期間也見識過蘇軍的厲害,但他感覺這些部隊都趕不上新1軍。

就火炮來說,新1軍極為厲害,鬼子都是比不了的。新1軍步兵進攻時,他們的火炮幾乎是掩護著步兵往前走,一般就在步兵前200,300米爆炸,光是火炮一項,就往打得防禦的解放軍部隊抬不起頭。

防禦的時候,新1軍火炮是所謂的攔頭炮,也就是在進攻的解放軍前十幾米處爆炸,而且隨著敵人部隊的前進而推進,導致進攻一方傷亡極大。能打出這種炮的,不但需要極高明的炮兵技術,還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光靠在訓練場上練習,是練不出來的。

林彪5月12日給毛澤東電報中寫道:由關內進入東北之部隊,經幾次大戰鬥,戰鬥部隊人員消耗已達一半,連排班幹部消耗則達一半以上,目前尚且能夠補充一部新兵,但戰鬥力已減弱!

經過第一階段的總結,毛澤東還是要求堅守四平,林彪的態度卻變化了。

27日,毛澤東明確指出,要求增加守軍,變四平為馬德里。

老薩:所謂馬德里,就是馬德里保衛戰,當時西班牙兩隻軍隊在馬德里進行長達2年多的拉鋸戰,成為持久防禦戰的代名詞。

28日,毛澤東又指示林彪,讓集中長春,南滿的主力,在四平和國軍決一死戰。

5月1日,毛澤東任命林彪為黨政軍一號人物,也就是所謂:前線一切軍事政治指揮,統屬林彪,不應分散!實則幾乎將整個東北交給了林彪。

林彪卻不是這麼想的,他現在仍然四平不能死守,更不能打持久戰。

通過和新1軍的交手,林彪明確感覺到,他的部隊經過半年的休整,從一觸即潰到可以和國軍正面頂一頂,甚至可以伏擊戰中殲滅國軍一部。可是,如果共軍採用正面陣地作戰,真的還不是這些國軍精銳部隊的對手。

林彪認為,既然目前東北國軍已經有20多萬,那麼肯定會陸續增兵四平,顯然此時共軍總體戰鬥力還是佔下風的。

如果在四平投入絕大部分共軍主力,又是以弱打強,很有可能四平最終沒有保住,而且主力還盡數覆滅,這是最壞的結局。

這就是和毛澤東想法相反的地方,事實上,林彪和毛澤東有過很多分歧,事實證明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林彪正確的。而毛澤東和另外一個大將粟裕也經常有分歧,事實證明絕大部分時候,正確者也是粟裕。

有些東西是戰略眼光問題,有些則是一個在前線,一個在後方,對戰局把握不同。相比遠在後方的毛,林彪和粟裕更瞭解一線的情況,所以判斷自然也就更準確。

實際上,林彪和毛澤東的分歧爭論,從東北一戰山海關戰役開始,一直到平津戰役結束,基本上,林彪沒有聽過毛澤東什麼,都是自說自話。而毛遠遠的在小村西柏坡,又不像蔣介石一樣沒事坐個飛機到一線督戰,對於林彪這種統兵大將實則無力約束。

而林彪此時對軍事上是軍霸,絲毫不讓人,甚至毫不客氣,甚至多次不給毛澤東臺階下。

在東北,林彪甚至說出了:請主席頭腦冷靜考慮之 這種算是半譏笑的話。時間是在1946年1月,當時毛澤東樂觀的認為東北很快會停戰,四平戰役不會發生,讓林彪考慮全面根據地工作,暫停軍事行動,將部隊分散到地方去。

林彪卻認為:全國別的地方不知道,但東北不會有和平,仗是肯定要打的,部隊絕對不能分散。

在毛澤東不滿的說:我們完全不應懷疑東北問題和平解決與國民黨實行和平合作的可能。

林彪居然毫不客氣回覆毛澤東說:此次和平協議的實質為蔣之一重大陰謀。這一陰謀是對我黨力量採取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方針。。。。如我在這方面停戰,而讓敵自由攻擊東北,則對我黨的後果是很不利的,華北之暫安局面也決不會長久的,因此我們對現在所謂和平的實際收穫,須清醒的考慮之(請主席)。


這樣說話,觸犯龍威,真的很夠嗆啊。

老薩寫道文革時候的林彪,不覺得異常驚訝,文革的林彪同四平戰役時候的林彪,是同一個人嗎?根本感覺不出有什麼共同點!

在林彪謹慎考慮的時候,杜聿明卻改變了戰略。杜聿明認為四平戰役並不是僅僅是佔領四平這麼簡單,主要目的應該是殲滅林彪的主力。所以,杜聿明幾乎將所有部隊北上,在四平一線集中了多達10個師的兵力。

同時,為了徹底圍殲四平共軍主力,杜聿明分兵猛攻南滿重鎮本溪,消除側面的威脅,然後進行合圍作戰。

在5月3日,廖耀湘的新6軍,輕鬆擊潰南滿解放軍3個主力團,佔領了本溪,這樣一來,國軍側後的威脅就不存在,可以集中兵力進攻了。

5月15日開始,杜聿明集中新1軍,新6軍,71軍再次發動對四平的總攻擊。

林彪本來就對是否繼續死守四平持嚴重懷疑態度,而新6軍隨後的威遠堡戰役徹底幫助林彪下定了決心。

廖耀湘的新6軍新22師65團攻擊威遠堡,迎頭遇上共軍南滿3縱主力。

剛開始的時候,65團出動1個連進攻,結果沒有成功,連長也戰死。隨後65團調整戰術,以1個團的炮兵猛烈轟擊威遠堡,然後再用步兵協同衝鋒。

3縱怎麼說也是一個縱隊,縱隊也就是軍的編制,1946年1月組建時候有2萬6000多兵力。

進攻的國軍不過是1個步兵團,全團最多不超過3000人,雙方兵力相差八倍。

3縱司令員程世才是紅四方面軍的名將,也是身經數百場戰鬥的悍將。他認為以這麼多倍兵力,怎麼可能防禦不住敵人區區一個團呢?

由於輕敵,3縱開始並沒有修建工事,只搞了一些戰壕。

所以說,這就是土八路觀念上的問題。二次世界大戰中,步兵武器造成的傷亡頂多在2成左右,餘下8成主要是火炮,坦克,空軍造成的。所以,雖然3縱表面上兵力雄厚,但新6軍新22師卻有著炮兵火力的絕對優勢,所以就火力上來說,根本不比你3縱要差。

更況且,新6軍和之前的13軍不同,13軍是國內編組的美械軍,和在緬甸編組的新1軍,在火炮上是有很大區別的。

新6軍的火炮數量是13軍的一倍,火力自然也是一倍。也就是說它下屬的6個炮兵團,每個團都有36門火炮!

當然,如果3縱謹慎對待,修築一些堅固工事防禦,畢竟有這麼多兵力的優勢,還是可以防禦住,至少可以堅持防禦一段時間。

此次卻由於3縱輕敵,吃了大虧!

在國軍炮兵猛烈轟擊下,沒有堅固陣地可以依託的3縱傷亡很大,尤其士氣受到重大打擊。隨後在65團的衝擊下,3縱居然出現兵敗如山倒的慘敗,全線放棄威遠堡後撤。

隨後,廖耀湘親自趕赴威遠堡,查看戰役情況。本來廖耀湘以為阻擊的部隊是解放軍1,2個團,結果檢查屍體卻發現原來是3縱整整1個縱隊的主力。

解放軍的縱隊是軍的編制,卻被新6軍區區1個步兵團加1個炮兵團擊潰。那麼,在東北,新6軍和新1軍還有什麼可怕的呢?就算解放軍集中所有主力,能夠對付的了這兩個軍嗎?

威遠堡是廖耀湘一生最得意的幾戰之一,他用1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打垮了解放軍1個軍。

18年後,廖耀湘在回憶威遠堡門之戰時,仍不失得意的說:當時國民黨在東北戰場上的作為,可以說大部取決於戰場上負實際指揮之責任者的決心和企圖,爾後新六軍敢以六個師北上長春與東出梅河口(而東出梅河口是我個人的主張,呈報杜聿明決定的),宜直接與威遠堡門之戰鬥結果攸用。威遠堡門不僅給我個人帶來的囂張的氣焰,也給整個新六軍的所屬各部隊帶來旺盛的士氣。但同時也帶來了輕敵的心理。對新六軍而言,可以說威遠堡門之戰鬥開啟了順利進犯四平與長春的端緒。這個並不聞名也並不為人所注意的小戰鬥,其影響是很深遠的。

由此,進攻四平的國軍士氣大盛,杜聿明也堅定了一舉殲滅共軍的意志。

隨後,新6軍輕鬆奪取葉赫和哈福,一路追擊3縱。3縱此時已經崩潰,根本站不住腳,一路退到四平。

而在林彪嚴令下,急行軍趕到葉赫的解放軍主力359旅,僅僅堅持1天也無法支持,狼狽後撤。

更可怕的是,新6軍進攻的速度,比3縱撤退速度還快。新6軍以600輛卡車作為運輸工具,高速繞過撤退的3縱,一舉從側翼殺向四平。

-------------------新1軍和新6軍這兩隻部隊,其實大體就可以擊破四平地區的國軍。他們重武器眾多,火力很強,更重要的是官兵戰鬥力也很高。加上其他幾個師,就有能夠包圍殲滅共軍的實力。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擅自在四平決戰,無異於自我毀滅!

請主席頭腦冷靜思考之--務必放棄四平,保存有生力量

從16日開始,國軍集中主力猛攻塔子山。

塔子山是解放軍防禦四平的核心陣地,如果塔子山丟失,四平也就不保了。

國軍連續進攻2天,塔子山上被新6軍的炮火轟的粉碎,光是炮擊就把守軍殲滅百分之五十以上。

參加作戰的解放軍老兵回憶:炮火密集的無法想象,整個大地都在搖晃,人根本站不住。一次炮擊中,突然有一個大炮彈落在戰壕裡面,就掉在我的面前。我大吃一驚,心想這下完了,要給閻王爺做女婿了。結果等了半天,這個炮彈卻不炸。我仔細一看,哪裡是什麼炮彈,是一條被炸掉半截的人腿!

此時林彪的頭腦還算清楚,他認為,塔子山丟失只是時間問題,目前看來,東北解放軍的戰鬥力根本不是新1軍和新6軍的對手。

現在四平三面都是敵人,如果塔子山失守,敵人立即會向唯一一個空檔包抄,徹底切斷四平共軍的退路。

如果強行死守四平,唯一的結果就是主力被殲滅,四平也丟失了。

既然已經到了這種地步,還不如主動放棄四平撤退,這樣至少可以保住大部分主力。

18日,塔子山的戰鬥進入最高潮,負責防禦的第3師低7旅19團英勇的死守陣地,傷亡大半,實在無法堅持,多次電告林彪要求緊急增援。

林彪經過深思熟慮後,向毛澤東發電報,表示四平防禦已經極為困難,要求撤退。

到了中午,塔子山終於失守,此時林彪在沒有得到毛澤東的批准下,毅然下達了總撤退令,主動放棄四平。

當晚8點開始,四平的解放軍全線後撤,連夜撤退20公里。

這一招大大出乎杜聿明的預料。

杜聿明認為林彪付出這麼大代價死守四平,應該不會隨意的撤退。

所以當晚國軍的炮兵,還對準空無一人的四平打了一晚上的炮!直到國軍第二天全線進攻的時候,杜聿明才發現解放軍主力已經撤走。

5月19日,在得知林彪已經指揮部隊撤出四平,無可奈何的毛澤東發電表示同意:如果你覺得繼續死守已不可能,便應主動地放棄四平,以一部在正面遲滯敵人,主力撤至兩翼休整。。。。

此戰解放軍傷亡很大,我們自己公佈的數據就有8000多人,殲滅國軍1萬。其實想想這也是不可能的,而國軍認為解放軍傷亡至少超過2萬。而且,此次傷亡的主要都是解放軍中最有戰鬥力的精銳部隊!

諸如黃克誠的3師7旅,是解放軍主力,四平戰後僅剩3000多人。萬毅的3師原有1萬3000多人,四平戰後僅僅還剩4000多人。而梁興初的1師也只剩5000多人。其餘部隊也是類似!

關鍵的在於,由於撤退及時,主力沒有遭受殲滅性打擊,骨幹都在,只要補充新兵,就立即可以恢復元氣。

四平撤退的指揮很好,國軍佔領四平的時候,沒有發現什麼共軍戰士的遺體,說明在撤退前都被埋葬了。在十萬火急的撤退中,還能從容掩埋屍體,說明撤退是有組織有計劃的。

老薩不是拍馬屁,四平雖然慘敗,卻也看出了林彪的指揮能力和統兵能力。

自古很多部隊都是能勝不能敗,順風時候百戰百勝,敗一仗就全垮了。

其實,如果佔據相當的優勢,打贏敵人也不算稀奇,畢竟世界軍事歷史上,超過九成的戰爭都是以實力佔優一方獲勝告終。

而能夠在己方不利的情況下,從容撤退,保存實力,然後重整旗鼓,反敗為勝才是真正的不容易。從古至今也沒有幾個名將能夠做到,但林彪做到了。


薩沙

四平保衛戰的總指揮是林彪元帥;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國共兩黨為經略東北,在東北腹心的戰略要地進行了四次大戰,其中發生在1946年的四平保衛戰,以作戰規模之大,作戰時間之長,戰況之慘烈為中外所矚目。由於四平得失事關中共在東北的最終前途,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親臨前線,在這座宅院裡,駐紮了一個多月,指揮了這場中外聞名的四平保衛戰。這場戰事,在林彪的軍事生涯中,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1945年8月,蘇聯出兵東北,日本投降。隨後,中共10萬大軍、2萬幹部在蘇軍的默許下悄然進入東北迅速發展,而國民黨政府依據《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行政接收東北的行動則受到了蘇軍的掣肘。於是,便在美國的幫助下緊急遠兵東北,改行武力接收。三國四方利益在東北的交匯與碰撞,終於擦出了國共東北軍事衝突的火花。

1945年12月,美國政府派馬歇爾將軍來華調處國共衝突。中共希望通過政治談判和平解決東北問題,但國民黨政府認為東北是外交主權接收問題而非內政問題,而拒絕東北和談。幾個月後,蘇軍開始撤離東北。此時,集中瀋陽一帶的國民黨軍隊打算跟隨蘇軍歸國的腳步一路向北,佔領全東北,然後再談東北停戰,以軍事優勢壓迫中共在政治談判中妥協。

針對國民黨的戰略企圖,1946年3月13日,東北民主聯軍先行佔領了東北腹心的戰略要地四平街,隨後,中共中央部署了以保衛戰略要地四平街為核心的東北大會戰,堅決阻止國民黨軍隊越過四平進入東北民主聯軍賴以立足的北滿地區,用針鋒相對的軍事鬥爭擴展政治迴旋空間,迫使國民黨停戰,促成東北和平。國共以上政治意圖的實現,都維繫在戰略要地四平街的得失上,於是,東北的戰與和,在四平街走到了歷史轉折關頭,舉世矚目的四平街大戰便在如此深厚的政治背景下展開了。

有關四平保衛戰的詳細情況,歡迎大家到四平戰役紀念館參觀,那裡有專業的工作人員為大家講解當年戰鬥的細節,場館地址:吉林省四平市英雄大街60號。


旅遊四平

昨天寫的沒有通過,害得還得再寫一篇。

四平保衛戰也叫二戰四平,是1946年4月18日到5月18日,國共雙方圍繞著東北四平進行的一場城市攻防作戰,國軍方面有杜聿明擔任總指揮,鄭洞國親臨一線指揮,共產黨方面由林彪指揮,戰役結果是以國軍攻克四平,共產黨放棄四平,共軍傷亡八千多人,國軍方面約有一萬人左右。

四平位於松遼平原腹地,作為連接東西南北的公路鐵路交通樞紐,並且又是糧食集散地,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而四平保衛戰的發生是和當時的政治形勢密不可分的。抗戰勝利前後,東北作為當時全國最為富庶的地區開始吸引國共雙方的注意力,東北在抗戰中沒有經過大的破壞,對於國共方面都有著巨大的吸引力,而對於進軍收復東北,共產黨有些先天的優勢,一個是東北抗聯雖說力量較小,但是作為一隻參加了抗戰全部過程的力量,還是有些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何況當時抗聯是屬於蘇軍的編制內,有很多人在蘇軍中都出任一些地方的警衛副司令員的工作。

而八路軍距離東北也不遠,八路軍的冀東部隊長期都在嘗試向東北,就是當時的偽滿洲國地區發展自己的根據地,但是由於當時日軍的實力太過強大,在冀東地區長期保持27師團,敵我雙方的實力差距太大,雖然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是八路軍只能出關打一段時間的遊擊,然後在退回關內經營休整,在關外建立遊擊根據地始終沒有成功。

而抗戰勝利以後,八路軍冀東部隊由曾克林首先出關,向東北進軍,在攻克山海關以後,曾克林的部隊一下子從不足兩千一下子發展到了2萬人,同時由於接受了大量的日軍倉庫,新發展的部隊裝備非常好,這個消息傳到延安,中共中央迅速定下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開始向東北輸送10萬大軍還有2萬幹部,力圖控制東北。

東北這塊肥肉,國民黨也不會不惦記,通過美國的協助,國民黨軍也迅速調動了6個軍到東北,於是形成了國共搶東北的局面。

共產黨初到東北,對於形勢的估計十分樂觀,曾經提出來獨霸東北的口號,但是隨著國軍的到來,這個口號很快就只能是夢想了。當時到東北的國軍是國軍中最精銳的中國遠征軍部分,其實力遠在東北的八路軍實力之上,在山海關等幾次戰鬥,八路軍連打敗仗,一路放棄了很多的大城市。而國軍則是要徹底佔領東北。

這一段時間,國共雙方都是在一邊打一邊談,戰爭和談判相配合,這一時期的一些戰例表現的非常明顯。四平保衛戰就是一例,為了配合國共談判,共產黨方面提出了要將四平化為馬德里的口號,在實力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城市保衛戰。

一般來說,共產黨的軍隊很少進行城市保衛戰,這主要是共產黨的軍隊裝備差,在這種硬碰硬的戰鬥中,國民黨方面可以充分的發揮火力優勢,而共產黨方面機動靈活的戰術反而不容易發揮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四平守了一個月,在受到國民黨軍合圍的威脅下,放棄四平撤退到了松花江北岸。

應該說從四平撤退是林彪最黑暗的日子,當時叫民主聯軍,民主聯軍人心慌慌,不斷有人逃亡,特別是當時民主聯軍的作戰科科長王繼芳的叛逃,使得東北民主聯軍的實力暴露無遺,整個民主聯軍撤到松花江北岸以後才穩住陣腳,而國軍由於兵力不足沒有過江,這才給了民主聯軍寶貴的喘息機會。

而四平保衛戰的好處是徹底打消了當時共產黨對於和平的幻想,四平保衛戰後,共產黨開始紮紮實實的執行放開大路,佔領兩廂的策略,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從而有了林海雪原中一些列的剿匪傳奇。

關於四平保衛戰的最高決策,根據黃克誠的回憶,是由毛澤東親自做出,作出這個決定的目的就是要配合當時的國共談判,使國民黨承認中共在東北的合法地位。


有痰

解放戰爭時期圍繞吉林四平的戰鬥主要有四次:四平解放戰、四平保衛戰、四平攻堅戰、四平收復戰。這四次戰役的雙方指揮官分別是林彪和杜聿明,兩人分別出自黃埔四期和黃埔一期。

四平地處東北平原腹地,是當時中長、四梅、平齊三大鐵路交通線的交匯點。這個東北軍事重鎮對於杜聿明來說,只有把它抓在手裡,才能夠北取長春、南撫瀋陽,將整個東北連為一體。

而對於身負解放東北重任的林彪來說,拿下四平則是在東北快速打開局面的上佳之選,並能使東滿、西滿、北滿三大根據地的安全得到有力的保障。

1946年3月,蘇軍從東北大規模撤走時,排斥共方進取東北的舉動,而是支持蔣方接收東北。隨即,杜垏明方面在東北地區大踏步推進,企圖快速搶佔戰略要點,全面控制東北。

與此同時,林彪所在的東北局得到的指示是:堅決佔據北滿、長春、哈爾濱以及中長鐵路北線一段,並要堅決奪取交通要塞四平。

1946年3月15日,林彪方面發起四平解放戰,經過慘烈的戰鬥,於3月17日奪戰四平,這就為隨後的四平保衛戰埋下了伏筆。

1946年4月18日,杜垏明方面趁美國參與的東北停戰談判結果未定之際,發起爭奪四平的戰役,林彪指揮的四平保衛戰便在這一天打響。

林彪方面之所以要在解放戰爭初期的不利態勢下,反常地選擇在四平打一場長時間的陣地防禦戰,除了四平的戰略地位重要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要以戰促談,通過談判來爭取時間,佔據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鞏固北滿根據地。

此外,當時外部的國際環境也構成了有利於四平保衛戰的因素。當時美蘇矛盾激化,冷戰局面開始形成。蘇方與美方陣營中蔣的關係也隨即惡化,從而改變了支持蔣方接收東北的態度。這為林彪在東北的活動提供了空間,打四平保衛戰則是利用這一空間來進行背後的動作。


讀歷見聞

  四平保衛戰,是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絕無僅有的一次城市防禦戰役,在國民黨新編第1軍及第71軍(後期新6軍加入),與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民主聯軍之間展開,進攻一方的指揮官是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杜聿明,防禦一方的指揮官是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此役,國民黨方面的一線指揮官是新1軍軍長孫立人、新6軍軍長廖耀湘、71軍軍長陳明仁;共產黨方面的一線指揮員是新四軍第3師師長黃克誠、山東1師師長梁興初、山東7師師長楊國夫、南滿第3縱隊司令員程世才、359旅旅長劉轉連等。

圖示:四平保衛戰國民黨軍隊指揮官杜聿明、孫立人、陳明仁、廖耀湘

  這場戰役的起因說來話長。1946年1月,國民黨軍隊向東北地區大量增兵,至3月下旬,其正規軍已進入東北6個軍,加上地方保安部隊,總兵力共計31萬餘人,企圖在蘇聯軍隊全部撤離後獨佔東北。4月初,國民黨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置3月27日國共雙方關於東北停戰的協議於不顧,集中11個師的兵力,從瀋陽地區分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向東北民主聯軍發動進攻,企圖首先奪佔本溪、鞍山、四平街(今四平市)等戰略要點,繼而進佔長春、哈爾濱,以達佔領全東北之目的。為阻止國民黨軍長驅直入,配合國共兩黨談判,促進東北和全國和平民主的實現,中共中央決定力爭控制北滿地區和長春、哈爾濱兩市及中長鐵路滿洲里至綏芬河段,要求東北民主聯軍集中主力,堅決扼守四平街地區。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政治委員彭真決心以一部兵力在南滿保衛本溪,牽制進攻南滿的國民黨軍;以一部兵力收復被匪偽武裝佔據的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集中主力於四平街地區阻止國民黨軍北進。在這種背景下,四平保衛戰由此拉開了帷幕。

圖示:四平保衛戰共產黨軍隊指揮官:林彪、黃克誠、梁興初、楊國夫、程世才、劉轉連

  四平保衛戰雖說是一場敗仗,卻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通過這一仗,遲滯了敵人的北進計劃,配合了停戰談判,對鞏固北滿根據地起到了重要作用。從此,東北民主聯軍採取“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戰略方針,經過“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和夏、秋、冬季攻勢作戰,將敵軍孤立在幾座城市之中,為徹底解放東北地區創造了先決條件。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四平保衛戰的失敗,就沒有遼瀋戰役的勝利。

圖示:四平保衛戰前夕,正在擔負警戒任務的東北民主聯軍士兵


慕什塔戈

1946年4月5日到5月18號,我東北民主聯軍在吉林省四平地區抵擋了國民黨的多次進攻,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四平保衛戰”。

此戰我軍除少量守城外,主力在四平外圍節節抗敵,遏制國民黨進攻。

而四平保衛戰的激烈程度在中國戰爭史上是不多見的,1946年春天國民黨蔣介石一方面他在重慶和我黨談判東北東北佔領問題,另一方面他又調動部隊在美國政府的援助下利用兵艦、飛機從空中、海上大量的挺進東北,佔領戰略要地,企圖獨霸東北。

4月15-16號,東北民主聯軍採用誘敵深入的辦法,在四平西南邊殲滅國民黨87師。

但是在3月18號我東北聯軍在蘇聯剛一撤軍那會兒搶先佔領了四平地區,解放了四平,這個地方戰略要地很重要,它位於長春和瀋陽的中間,是中長鐵路、四梅鐵路等的交匯點,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蔣介石就曾經講過:沒有四平就沒有東北。

四平保衛戰我軍傷亡8千多人,國民黨傷亡1萬多人,對鞏固東北根據地起了重要作用。

國民黨前前後後調動了新1軍、新6軍、、60軍、71軍、93軍等向四平發動進攻,而我黨以及東北民主聯軍為了配合重慶談判取得東北談判的有利地位,決心死守四平,於是一場驚心動迫的四平保衛戰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了序幕,當時國民黨的東北司令是杜聿明,東北行營主任是熊式輝,而我黨東北聯軍司令是彪元帥,政委是彭真。


圖文繪歷史

四平保衛戰在東北戰史上稱為“四戰四平”。




在東北老年間人們都這樣形容:四平大戰,八路軍(東北民主聯軍)二進二出四戰,國民黨軍隊二進四戰。從1946年打到1948年。戰爭期間,國共雙方共投入兵力將近百萬。三年的鏖戰,東北民主聯軍傷亡近五萬之眾,國民黨近六萬。



過程從蘇聯進軍東北開始。

一九四五年,蘇軍進攻東北對日宣戰。八路軍也隨後派呂正操、張學思(張學良弟弟)等部率部隊出關與日偽決戰,並意收復整個東北。



日本投降後,八路軍大批軍隊、幹部從南方進駐東北各地,建立根據地。而國民黨也欲接收東北卻被蘇聯限制。為了奪回和控制對東北的掌控。在美國幫助下,國民黨也緊急從大西南等各地調兵遣將,強行武力接收,進駐各主要城市施行行政和軍事管理。蘇聯、八路軍(東北民主聯軍)處處掣肘,美國、國民黨各處強硬,軍事衝突不斷。期間美國派馬歇爾從中斡旋,結果甚微,整個東北局勢己變得不明朗,處處佈滿了火藥味兒。



最終,戰爭起因從四平開始。

四平。東北松遼平原腹地(現吉林省中部地區城市,那時叫四平街),地處瀋陽長春之間,東西南北鐵路線和公路交通樞紐必經之處,也是糧食生產聚集地區,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極為突出,國民黨強行接管東北後首先接管了這一地區。

當蘇聯撤軍回國後,東北局勢失去了外交制衡,國共雙方爆發了大規模軍事衝突,戰火從南到北終於燒到了四平街。為了掐斷彼此貫通南北的戰略要地,雙方都不計生死,殘酷的、載入中國解放戰爭史的“四戰四平”戰役開始。



雙方總指揮官:

林彪: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

杜聿明:國民黨東北保安司令。

一戰四平:解放戰。

1946年3月17凌晨戰鬥打響,打到中午,戰鬥結束,佔領四平街。



二戰四平:保衛戰。

1946年5月18,杜聿明集結十個整編師大舉進攻四平。先用重炮狂轟四平外圍陣地,軍隊整營、整團式集團衝鋒,督戰營架起機槍,只准進不準退。林彪也下了死命令拒敵,戰鬥一度進入白熱化,陣地爭奪戰接近瘋狂。民主聯軍外圍阻擊陣地幾經易手,雙方皆傷亡慘重,在國民黨幾個整編師玩兒命進攻下,形勢對民主聯軍極為不利。林彪從新調整部暑,撤出戰鬥,打了一個多月的四平保衛戰結束,國民黨重新佔領四平。戰後國民黨方面統計上報蔣介石:

傷亡五、六千人,失蹤一千多人(跑了)殲敵五萬之眾。而據第四野戰軍統計:民主聯軍傷亡損失接近一萬,傷敵近兩萬。



(我以前曾聽過一個參加過此次戰役的老八路講過,打到眼紅時,只管往前衝,國民黨兵也在後面跟著衝,再後面還自己人,軍裝都變色了,打急了,都不知道自己方陣地在哪了。



他說衝得正猛時,就試著後面冒涼風,一回頭,就剩自己了。。。。。)

三戰四平:攻堅戰。

1947年6月,民主聯軍實力日漸增強,先後佔領了長春、吉林等一些中小城市後。為了掐斷國民黨部隊南北呼應的中樞,林彪任命民主聯軍一縱隊司令李天佑為總指揮,再戰四平,雙方轉換攻防角色,總攻於14日晚八點開始。

(據參加過那次戰役老人講,民主聯軍往上衝時嗷嗷叫,守城國民黨兵也嗷嗷叫,城牆上硝煙四起,城牆下犧牲的戰友遍地都是)



第一波攻擊一開始就進入白熱化,打到15日凌凌晨時,城牆下城了死結,進退沒了次數(電影中有表述)。最先攻進城後的二個師由於傷亡慘重,撤出戰鬥。休整後,6月25日,第二攻擊波換由第六縱隊司令員洪學智上。苦戰幾天之後,杜聿明調集重兵馳援,國民黨九個師的兵力將民主聯軍堵在外圍陣地,城內守軍開始向外反攻,雙方陣地焦灼在一起。幾天之內,雙方經常動用集群衝鋒,陣地經常易手,所付代價空前絕後。民主聯軍經過十幾天的攻城傷亡慘重,外圍阻地基本失守,犧牲巨大,被迫於30日撤出戰場。



(當時陣地間隔裡三層外三層,子彈打出去越過對方陣地就能打到自己人,一會奪回來,一會又變了,就這樣一撥又一撥)

這場戰役由於是民主聯軍第一次大規模城市攻堅,經驗不足,損失巨大。師長犧牲一人,突擊營、連、排長犧牲過半。據四野戰史記載,民主聯軍傷亡一萬三千多人,國民黨傷亡一萬七千多人。國民黨上報從頭至尾傷亡兩至三萬人,民主聯軍15萬人。。。。。

國民黨守將陳明仁、廖鈞獲青天白日勳章。



四戰四平:爭奪戰。

第三次四平攻堅戰雖以民主聯軍失敗而告終,但卻為部隊在以後攻城、攻堅作戰中積累了經驗,期間民主聯軍改了稱號,統稱東北人民解放軍。半年多以後,也就是一九四八年,林彪再戰四平。

三月份,戰鬥打響。這次解放軍集中優勢兵力,經過幾天血戰,掃清外圍陣地,1948年3月13日最後總攻開始,從早晨一直打到晚7點整戰鬥全部結束,四平全面佔領。

東北人民解放軍野戰報記載: 消滅國民黨軍近兩萬餘人(其中包含俘虜,傷兵),人民解放軍傷亡近五千人。



國民黨無上報,整師、整旅、整團都被打殘了,據俘虜兵口述,沒人知道誰還活著,有時候為了吃口饅頭,扔下槍就跑解放軍那頭去了。

四平。經過三年四次的拉鋸戰,終於落到了人民手中。此後,各地派出的幹部、軍隊接管了這座城市,隨著遼瀋戰役爆發,國民黨徹底敗退,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四平從此再無戰爭,一直到全國解放。



小時候常聽老人們講,四平就是那四次大戰以後叫四平市。長大以後才知道四次大戰前叫四平街,清朝或滿洲國時叫什麼就不知道了!


驍勇34

“四平保衛戰”的指揮官是林彪,這個回答雖然正確,但似乎些太籠統。林彪,東野(四野)統帥,在東北哪一場戰役離開他都不成立。

“四平保衛戰”是指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國共雙方對四平這個戰略要地,前後的四次爭奪。其原因毋庸贅言,四平地處松遼平原腹地,是東北鐵路、公路樞紐,又是東北的大糧倉、糧食集散地,為兵家必爭之地。

一戰四平,發生在46年的1月中旬,蘇軍北撤,國民黨的接收大員劉翰東率百餘名官員,到四平成立了遼北省政府和四平市政府。四平守軍是偽滿洲國殘餘的“國軍”和土匪武裝。東總決定收復四平,責令西滿軍區(後改稱遼吉軍區)部署奪取四平的戰役。

當時西滿軍區司令員是鄧華,政委陶鑄,主力第三師的師長兼政委是黃克誠,參謀長洪學智。一戰四平的指官,確切地說是鄧華。

“四平保衛戰”,準確地說是二戰四平。是國民黨破壞了國共美三方簽訂的《調處東北停戰的協議》集結了5個軍11個師的兵力進攻四平;林彪也調集了東野主力東滿、南滿和西滿的兵力,在四平地區進行的一場會戰。國民黨軍的指揮官是東北保安副司令鄭洞國和梁華盛;東野林彪。

此戰歷時一個多月,終因力量懸殊,林彪未等延安的命令,主動棄守四平。這場大戰的轉折點是因為國軍的一個重裝團擊垮了程世才的一個縱隊(三縱),林彪下決心撤退。

讓被毛澤東主席讚譽“比林彪會打仗”的陳明仁揚名的四平之戰,是三戰四平。準確地說是國軍在“保衛”(守),東野是進攻一方。國軍守城部隊為陳明仁的第71軍、第54師、保安第12區17團、遼北省保安第一、第二團、遼寧省保安第一團等。東野攻城部隊,民主聯軍1縱、6縱和西滿縱隊,攻城總指揮是1縱司令員李天佑、政委萬毅將軍。雙方大戰二十天,以陳明仁慘勝,李天佑慘敗結束。如果不是東北保安司令部調集了9個師的國軍馳援四平以解圍,慘敗的將會是陳明仁。說林彪在四平敗給了陳明仁,有欠公道。要說敗,也是敗給了國軍東北保安司令部、東北剿總。當然了,在國軍將軍中陳明仁能打仗,毋庸置疑。

四戰四平,國軍仍是守方,主力為71軍和新1軍一部加地方民團,指揮官是彭鍔。東野攻城主力為1縱、7縱加3縱一部和獨立二師。由李天佑、萬毅統一指揮。此時,雙方攻守易勢,9天時間,李天佑就消滅了守軍,拿下四平,圓滿完成了復仇之戰。

四平之戰,國共雙方都是兩勝兩敗,互有勝負。總之,四平這座英雄之城,在近現代史上承載了太多的苦難和犧牲。和平來之不易,珍惜吧!


燕北林叢

四平地處東北,也並不算什麼大城市,但卻因為國共雙方在這裡四次大打出手而聞名於世,在整個東北戰場來說,四平就像是咽喉之地一般,誰佔領了四平,誰就佔據了交通,說其是軍事重地一點也不為過。



而四平保衛戰卻是國共兩黨四戰四平中最慘烈的一仗之一,其中東北民主聯軍在總司令林彪的指揮下和國民黨軍隊展開了對弈,而國軍的最高統帥是黃埔一期生杜聿明,這是一場四期生與一期生的軍事博弈。林彪儘管出身黃埔四期,但其一生卻少有敗績,而他的軍事天賦在日後的解放戰爭中多有體現,敗在他手下的黃埔高材生眾多,其中尤其一期生居多,但是這場四平保衛戰卻是以杜聿明的勝利而告終。



在戰爭開始之初,國共雙方就在談判桌上不斷討價還價,而四平無疑成為了共產黨的籌碼,對於四平的得失,在這場戰役中的政治影響是大於軍事意圖的,所以毛主席下令林彪死守,並且發出口號:“化四平街為馬德里”。而國軍集中了孫立人的新一軍,陳明仁的七十一軍,廖耀湘的新六軍,其中新一軍和新六軍被譽為國軍五大主力,而陳明仁也是一員虎將,所以我軍面臨的敵人是非常強大的。



雙方就在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開戰了,這一仗打的驚天動地,成為了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雙方第一次大規模的主力會戰,在戰爭爆發後,戰況一度陷入了僵局,而我軍更是傷亡慘重,林彪電告中央請求撤軍,因為我軍傷亡太大,但是毛主席從政治大局出發,命令林彪堅守。仗打到最後,因為四平外圍要地塔子山失守,我軍的情況一度陷入危局,在這種情況下,林彪先斬後奏,撤軍四平,國軍勝利的進入了四平。

而四平保衛戰雖然我軍沒能堅守下去,但卻為大後方的及時撤退爭取了有效的時間,可以說雖然在軍事上失利了,但卻贏在了戰略上。您的點贊,我的動力,您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您好,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


歷史之絕唱

1946年4月初四平保衛戰打響,進攻方國民黨由東北保安總司令杜聿明任總指揮官,鄭洞國任副總司令任前線總指揮,熊式輝人東北行營主任,參與進攻主要部隊是陳明仁的71軍,孫立人的新1軍和後來加入的廖耀湘的新6軍,這三支部隊全副美式裝備,都是抗戰遠征軍的主力部隊,曾為抗日立下了赫赫戰功,國家的精銳之師,蔣介石為拿下四平真下了血本。

防守方是由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任總指揮、全權負責東北戰場,羅榮桓、彭真任政治委員,參與防禦主要部隊有萬毅的東北聯軍第7縱隊,程世才第3縱隊,黃克誠的第3師,梁興初的第1師,羅華生的第2師,鍾偉的第10旅和劉轉連的第359旅等,總兵力八萬餘人。

戰爭的起因:在重慶談判後,蔣介石置停戰協議於不顧,大舉增兵東北,趁蘇軍撤離東北之際全面獨佔東北,而我方也趁國民黨未站穩腳跟之際,加速佔領東北各大中小城市,以達到與國民黨在東北能抗衡的戰略目的。而吉林四平控制著遼寧和黑龍江兩省之間的南北交通咽喉要道,鐵路交通發達,又是糧食的集散地,是一塊很重要的戰略要地,要想控制整個東北,就必須拿下吉林四平,所以蔣介石下了血本、拿出了精銳之師不惜奪取四平。

為此,雙方在四平爆發了四次戰役,你來我往、互有勝負。1946年3月初的第一次四平戰役,由西滿軍區的第三師第十旅旅長擔任總指揮官,率領第十旅擊潰並俘虜國民黨守城將領劉翰東,順利解放了四平;而四平保衛戰指的是1946年4月至5月,蔣介石為奪回四平,中共對國民黨歷時一個多月的防禦戰,由於兵力懸殊再加上四平一縷平地、無險可守,堅守了一個多月後為保存實力,林彪下令放棄四平,分批掩護撤退。

第二次四平戰役時,也就是四平保衛戰國民黨主的攻部隊是鄭洞國指揮的孫立人新1軍和陳明仁的71軍,在林彪指揮的東北民主聯軍頑強抵抗下,挺住了鄭洞國的反覆進攻,雙方進入到了僵持狀態。而廖耀湘的新6軍負責解除本溪國民黨的後顧之憂後,杜聿明下令廖耀湘部揮師南下,加入到四平攻城部隊。隨著本溪的陷落、廖耀湘部的加入,敵我雙方形勢急轉直下,民主聯軍守城部隊很有可能面臨著合圍的風險,再加上經過一系列防禦戰,兵力損失嚴重而無後備支援部隊,林彪聯軍兵力不足以死守四平城,為避免打消耗戰保存實力,林彪指揮部隊撤出了四平。至此,四平城國民黨失而復得。

而在1947年6月的第三次四平戰役,林彪率領十幾萬東北聯軍再次進攻四平,由於我軍巷戰經驗不足,陳明仁率領的71軍以一己之力挺住了林彪聯軍的進攻,由於雙方均損失慘重,林彪被迫停止了進攻。戰後,蔣介石授予陳明仁青天白日章並晉升為第七兵團司令,而此時陳誠接替了熊式輝人東北行營主任後,以“縱兵搶糧”為由撤了陳明仁的職,蔣介石介於陳明仁個性不好駕馭但念其有功,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併為查辦而是調回南京設了個虛職。

四平戰役可以說是抗戰後,黃埔精英間的首次正面較量,由黃埔四期林彪對決黃埔一期杜聿明、鄭洞國、陳明仁,還有六期的廖耀湘,其中孫立人和廖耀湘畢業於弗吉尼亞軍校和法國聖西爾軍校。解放戰爭後期,鄭洞國和陳明仁都投入了我軍陣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