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裡過端午》配合史料與院藏文物精品,全方位展示端午大典的籌備流程、禮數習俗、歷史淵源

《宫里过端午》配合史料与院藏文物精品,全方位展示端午大典的筹备流程、礼数习俗、历史渊源

現在談起端午節,首先映現在腦中的或許不是粽子、龍舟這些與端午節本身相關的東西,而是這難得的三天大假。估計有不少人會在這期間為屈原站隊,感謝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犧牲自己的生命,給了我們這三天假期。

然而如果仔細地追索端午節的由來,或許並不只是屈大夫為國為民犧牲自己的生命,自沉於汨羅江這麼簡單。事實上,“端午”這個詞的產生都不與屈大夫同一個年代,要晚得多,最早見於西晉。

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的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並稱中華民族最具影響力的三大節日。

除最被熟知的端午外,還有端陽、重五、天中節等叫法。

“端午”一詞,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早在戰國時期,就產生了農曆五月是惡月的概念。

作為一年中白晝最長的月份,古人認為此時陰氣、陽氣鬥爭激烈,生物半死半生,疾病多發。

故而出現了許多,與中醫信奉的陰陽調和五行觀念相對應的習俗,體現出人們驅惡辟邪,期盼健康的美好願望。

要說宮裡過端午與民間過端午有什麼不同,那就要數這端午期間的賞賜與看戲了。先說賞賜,在民間送禮那叫“饋贈”,只有皇帝送禮才叫賞賜。

既然冠以“賞賜”的名頭,禮物當然也要有“金閃閃”的皇家氣派,綾羅綢緞、粽子茶葉不一而足。即便不以質勝,也以量強,比如乾隆(對,還是乾隆)十八年五月初一到初五,宮裡一共包了兩千多個粽子,這些粽子乾隆帝自己肯定是吃不完的,連吃帶送兩千多個也絕對不算是少了。

《宫里过端午》配合史料与院藏文物精品,全方位展示端午大典的筹备流程、礼数习俗、历史渊源

歡樂之場初體驗

皇家獨有的筵席賞賜

人們過端午,最初只為辟邪驅疫,六朝後開始加入祭祀屈原的傳統,極大豐富了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對於明清宮廷而言,慶祝端午的的內容與民間類似,但形式上更加豐富。

屆時,宮門口會懸掛天師斬五毒吊屏,人們則佩戴香囊,賞石榴花,觀節令戲,參與射柳擊球等活動。

針對皇帝,還有一項最重要的內容——對皇親、公侯、百官、士兵、百姓等群體進行賞賜。

端午節的特供賞賜,並不是平日裡的珍玩擺件,而是一種被稱作”沙羅”的布料。

作為自古以來的紡織業大國,歷代創織品種多樣,其中的沙羅類織物輕薄透氣,十分適合在端午前後穿著,也因此成為皇帝賞賜的首選。

作為明清宮廷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端午的筵席自然是國家定製級。

據萬曆朝重修的《大明會典》記載,端午節筵席根據食用者地位,分為三等。

其中上桌”按酒五盤,果子,小饅頭,湯三品,糕一碟,粽子一碟,菜四色,酒五盅”,中桌”按酒四盤,果子,小饅頭,湯三品,糕一碟,粽子一碟,菜四色,酒五盅”。

除了好吃好喝,君臣間還會進行詩文唱和活躍氣氛。

酒足飯飽

君臣遊樂一起來

清宮的端午演劇,一般從農曆五月初一開始,至初五或初六結束,又以初一、初五兩日為主。

其中,最重要的劇目是”節令大戲”,此時的五毒會化身為毒物妖怪的代表,作為反派人物與呂洞賓或張天師混戰。

還有一出名為《闡道除邪》的著名大戲,幾乎每年必演,且連演數日。此外,還有作為串場的雜耍、曲藝等演出,用以活躍氣氛。

嘉慶年間,皇帝會攜后妃們在圓明園福海,觀賞龍舟競技,以及一種叫做“臺閣”的表演。

臺閣又叫“抬閣”,是在很小的架子或閣子上,由數人扮演一個戲曲故事場景,同時輔有樂隊伴奏,哼唱曲目。

當天包括臺閣在內的雜耍曲藝演出,均由舟船載著從水榭前經過,可謂仲夏仙境。

在清代宮廷,元旦、端午、中秋、萬壽四個節日,是皇家各類慶典中的重量級存在。

此外,還有紫禁城中最為熱鬧的活動——皇帝大婚,在這五個時刻,帝王均要以一國之君的身份舉辦國宴。

《宫里过端午》配合史料与院藏文物精品,全方位展示端午大典的筹备流程、礼数习俗、历史渊源

舊時人們對節慶習俗格外重視,皇家標準自然更為極致。“宮裡過節”系列圖書,涵蓋《宮裡過端午》《宮裡過大年》《皇家過生日》《皇帝大婚》四個國家級盛典主題,並即將加入值得期待的,同量級《宮裡過中秋》。

通過全綵頁印刷,配合史料與院藏文物精品,全方位展示各個大典的籌備流程、禮數習俗、歷史淵源等內容,可謂宮中節慶攻略通。

《宮裡過端午》

配合史料與院藏文物精品

全方位展示端午大典

籌備流程、禮數習俗、歷史淵源。

| 文章來源 | 故宮出版 | 編輯 | JACKIE |

END

更多好書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