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政策吹風會:「網際網路+農業」下一步要怎麼搞?

7月2日,國新辦召開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有關情況。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屈冬玉、農業農村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農產品加工局局長宗錦耀出席會議,並回答記者提問。

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互联网+农业”下一步要怎么搞?

製圖:郭 祥

屈冬玉介紹,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工程,深入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組織全國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繼續辦好“雙新雙創”博覽會,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農村向深度發展,擴大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規模、範圍和內容,建設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做好農業信息監測預警工作,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緊抓農產品標準化,用大數據引導產銷

“‘互聯網+農業’當務之急是推動農產品出村。”屈冬玉說,農業農村部將幫助農民,讓優質合格的、有特色的農產品賣到城市來。這要求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出臺政策,包括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可追溯、標準化,還有分級包裝、冷鏈物流,要確保農產品出村,而且還能賣個好價錢。

“我國是小農大國,怎麼對接大市場,互聯網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手段。”屈冬玉說,農業農村部將配合出村工程,幫助貧困地區、其他有特色地區的農產品和億萬小農對接大市場,並

會同有關部門儘快出臺農產品出村工作的指導意見

農產品滯銷賣難近年來一直困擾農業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農產品標準化、分級預處理是實現交易的前提條件。”屈冬玉說,農業農村部這幾年都在抓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提高批發市場標準水平。同時,還開展了農產品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建設

“農業農村大數據是海量的,我們要通過數據的收集、整理、開發、利用,提供權威的政務信息服務,提供管用的商務信息服務。”屈冬玉介紹,農業農村部目前組織了21個省市開展8種主要農產品大數據的試點,完善監測預警體系,每日發佈農產品批發價格指數,每月發佈19種農產品市場供需報告和5種產品供需平衡表,逐步實現用數據管理服務,引導產銷

建立益農信息社,打通城鄉數字鴻溝

“城鄉差距和二元結構的一個體現就是城鄉的數字鴻溝。”唐珂指出,針對這一難點和痛點,農業農村部在總結“12316三農信息服務熱線”經驗基礎上,實施了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目前,已經在18個省開展整省推進。全國有20.4萬個村已經建立了益農信息社,佔全國行政村的1/3,主要提供公益服務、便民服務,以及電子商務和培訓體驗等服務。

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通過省為核心,市縣為紐帶,村為節點的體系,建立起了覆蓋人民群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信息服務網絡,可以有效改善鄉村治理。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加快益農信息社建設,確保到2020年覆蓋全國80%以上的行政村。強化村級信息員選聘培訓,優先從返鄉下鄉人員和有志於從事信息服務的農村青年中選聘信息員,開展培訓、提升能力。健全完善建設運營機制,調動企業等社會力量的參與積極性,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強部門合作,集聚涉農信息資源,建設公益服務平臺,提升益農信息社服務功能和水平。

抓好產業融合,升級農業農村經濟

“過去就農業抓農業,就種養業搞種養,沒有把加工、流通、銷售等連起來。”宗錦耀認為,“互聯網+”可以利用市場需求和消費信息來引導生產、加工、流通,增強一二三產業的互聯互通性,同時把“互聯網+”的理念、技術引入到農業,推進農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打造農業農村經濟的升級版。

屈冬玉說,最近幾年農業農村部組織9個省,開展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發佈了426項節本增效農業物聯網產品技術和應用模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棉花大田種植中,集成應用了物聯網技術,綜合應用效益每畝增加210元。同時,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新業態蓬勃興起。2017年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已累計支持了756個縣,農村網絡零售額去年底達到了1.25萬億元,農產品電商正邁向3000億元大關,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

農業農村部從2015年開始,組織實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補助政策,到目前為止,已經累計安排了121億元資金支持融合發展項目。2017年,我國的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到22萬億元,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營業收入達到7400億元,各種創意農業、分享農業、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要繼續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行動:落實政策引導融合,推動財政、金融、稅收、科技人才、用地用電等扶持政策落地生效,扶持一批縣、鄉鎮、村,發展農村的融合發展先導區、示範園,培育融合發展企業主體;發展產業支撐融合,鼓勵發展種養業、加工流通、休閒旅遊、電子商務、健康養老、養生等產業,構建鄉村產業體系;完善機制帶動融合,引導企業和農戶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來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互聯網+農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在回答記者關於“互聯網+”現代農業進展情況的提問時,屈冬玉指出,2015年國務院出臺“互聯網+”行動意見以來,農業農村部積極推動互聯網在農業農村的應用,“互聯網+農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是“互聯網+”發展環境不斷優化。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印發了《“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8個省市出臺了“互聯網+”行動實施方案,都將農業作為重要內容。每年舉辦一次“互聯網+”現代農業活動或會議,特別是2017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在江蘇首次舉辦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今年11月中旬將在江蘇繼續舉辦“雙新雙創”博覽會。

二是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不斷深化,農業轉型升級成效顯著。近幾年,農業農村部組織了9個省,開展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發佈了426項節本增效農業物聯網產品技術和應用模式,去年啟動實施了數字農業建設試點,今年成功發射了首顆農業高分衛星。現代信息技術在輪作休耕監管、動植物疫病遠程治療、農機精準作業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三是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新業態蓬勃興起。農業農村部在14個省市開展了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探索鮮活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休閒農業等電商模式,在428個國家級貧困縣開展電商精準扶貧試點。2017年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已累計支持了756個縣,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1.25萬億元,農產品電商正邁向3000億元大關,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

四是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實施範圍擴大,農村信息綜合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在全面總結12316經驗做法和試點的基礎上,2017年開始在18個省市開展整省推進示範,已有20.4萬個村已經建立了益農信息社,佔全國行政村的1/3,為農民提供公益服務8250萬人次、便民服務2.9億人次。

五是信息資源共享開放不斷深化,數據價值開始顯現。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農獸藥基礎數據、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等“四平臺”。組織21個省市開展8種農產品大數據試點。完善監測預警體系,每日發佈農產品批發價格指數,每月發佈19種農產品市場供需報告和5種產品供需平衡表,逐步實現用數據管理服務、引導產銷對接,連續5年舉辦農業展望大會併發布展望報告。

六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互聯網+農業”支撐條件明顯改善。2017年年底,全國行政村通寬帶的比例達到了96%,每百戶農民手機擁有量超過300部。自2015年起連續三年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把智能手機打造成為農民的“新農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