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爲中醫界的「脊樑「李可,你可知道他的事跡麼?

被稱為中醫界的“脊樑“李可,你可知道他的事蹟麼?

李可老中醫,1930年生,2013年2月7日在山西病逝,享年83歲。山西省靈石縣。畢業於西北藝專文學部。逆境學醫,經全省統考取得中醫本科學歷。曾任靈石縣中醫院院長,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山西分會會員,《中醫藥研究》特邀編委,香港《中華醫藥報》醫事顧問,世界華人交流協會特邀研究員。

首先,我希望大家詳細瞭解李可老中醫是怎樣的一位中醫?可以網上百度,可以上當當搜索他的相關書籍著作。

第二,我希望大家看看李可老中醫的訪談錄,這是一本書籍,書名是《人體陽氣和疾病,對話大醫李可》,看了之後,你會對真正的中醫有個初步瞭解,你也會明白為何現在很少真正會治病救人的中醫了。

 第三,李可老中醫治病的核心思路是注重兩本,即人的先天之本和後天之本,脾胃氣和腎氣。

被稱為中醫界的“脊樑“李可,你可知道他的事蹟麼?

第四,首個打破劑量常規,重用附子200G。

患者對附子的一次偶然誤服且3小時後起死回生讓李可大受震撼。那是一個西醫院放棄治療的心衰瀕死的老年女患者,出院回家後她的兒媳婦一面悲傷地為老人準備壽衣等事項,一面找到李可再試試。那時患者昏迷厥冷,脈是摸不到了,血壓也沒有了。李可處方用四逆湯變方3劑,附子用到45g,告訴家屬若能活過來再找他。本身就不識字的兒媳婦在悲慟和慌亂中將3劑藥一起煎煮,半天內給婆婆灌了下去,3個小時後老人居然活過來了,還能坐起來。

李可見患者家人是當天來謝而不是3天后頗感意外,問明緣由後發現附子已用到135g,這對其震動極大。以往《傷寒論》方救心衰不顯效可能是劑量的問題,古代臨床家著作中劑量就是不傳之秘。

晉代王叔和、明代李時珍離漢代好幾百年,他們很權威,所以建議的劑量(古之1兩,今用1錢)大家都接受了。但是現在看來,劑量怎麼用,沒有定見。患者全身衰竭、生死存亡之際,不以雷霆萬鈞之力斬關奪門、破陰回陽,不足以挽垂絕之生命。

以後李可有意識地加大附子用量漸至200g,並注意用甘草來相佐製毒性,大多回生有望。李可還問過老藥工,附子大者1枚有多重,他們說大約50g。所以李可猜測當年張仲景用附子量決不是現在這麼小。1981年,上海中醫柯雪帆負責整理馬王堆醫學出土文物,在換算古代和現代劑量時提出了“權”(漢代度量衡器)的概念,即漢代的1兩=15.625g,這樣算來,現在只用了原來的1/10,這也說明加大劑量是有依據的。

第五,親自試藥

李可先生每次救治都親自熬,親自喂藥,親自守護半天,看脫離危險了再走。李可主張:“腎氣與中氣”為人生命之本,生死關頭,救陽為急。李可能超常規運用自創破格救心湯也和時代和環境很有關係。

李可當年所在城關醫院院長楊萬勇不是學醫出身,是武裝部長轉職,敢簽字。他也觀察患者服藥後的動靜,看患者漸緩漸生,就對藥房說,以後李可的方子就按他開的量抓吧。

有時候簽字的是公安局長,這回要搶救的是公安局長的親屬,公安局長有些猶豫,但還是簽了。更重要的是大家親眼所見李可搶救回來了患者。

當時一個曾留學日本的心血管專家下放到李可所在縣的中學當校醫,他非常驚訝地說:“你救治水平超過了西醫的現在水平,但是你這樣用藥太危險了。”中醫有“藥不眩瞑,厥疾弗瘳”的說法,所以,當時李可在開藥方的同時,還親自嘗附子,從小劑量開始增加,還曾昏過去了。

李可先生開玩笑說,我不是神農,我只嘗過附子等幾味藥。李可的大弟子原山西科技出版社總編輯郭博信說,醫生習慣根據脈象斷出死亡的時辰,所以很多醫生聽了病情後掉頭就走,但這時只要叫上李可,必趕往救治無疑。李可的性格就是這樣的。

李可老先生有一部著作很不錯叫《捍衛陽氣不生病》大家可以看看,試用普通民眾,講的是中醫的出路和藥方的來源,也會讓你知道中醫的神奇之處。我家裡也有一本,經常拿出來看看,警示自己。

被稱為中醫界的“脊樑“李可,你可知道他的事蹟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