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这部“需要捂眼观看”的美食片,为什么能完爆《舌尖3》?

“一生都在被烤”的蚕、“比撒尿牛丸激情100倍”的猪眼睛、重庆的烤脑花,还有广东的各式烧烤海鲜……

B站这部“需要捂眼观看”的美食片,为什么能完爆《舌尖3》?

6月20日,一部名为《人生一串》的纪录片在弹幕视频网站bilibili(B站)上线,凭借各种色香味俱全的烧烤摊,以及重口味的食材,迅速赚取了眼球。

《人生一串》也是B站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中国首部以烧烤为主题的美食纪录片。截至目前,已播出的四集,累计播放量已接近1000万次,豆瓣评分高达9.0。

B站这部“需要捂眼观看”的美食片,为什么能完爆《舌尖3》?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四个月前曾被寄予厚望的《舌尖上的中国3》(《舌尖3》)。两部同为表现的美食的纪录片可谓境遇大不相同。

相比刚刚涉足原创内容制作的B站,有两部高口碑前作打底、央视出品的《舌尖3》,豆瓣上的评分仅为4分左右。

如何能拍好一部美食纪录片?它怎么才能打动人心的?

理所当然地,能调动食欲——这是评价美食纪录片最直观的标准。

为了让观众食指大动,美食纪录片(实际上也包括以美食为主题的影视剧)的主创团队必须不遗余力地展现食物之美。

B站这部“需要捂眼观看”的美食片,为什么能完爆《舌尖3》?

微距和降格是拍摄食物特写时常用的两种拍摄手法,这也是最耗费成本的拍摄环节之一。不但器材昂贵,为了保证拍摄效果,最好的办法是在取景地就地拍摄。比起将食物带回摄影棚一次性拍完,这样做耗费的时间和资金也成倍增长。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打开了美食纪录片的市场,也让观众意识到,美食题材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藏”,往后出现的美食纪录片几乎都在复制《舌尖》的模式。中国各地的美食都被精致地呈现在镜头前,美食更多被赋予了诗意。

《人生一串》虽然也是就地拍摄,但它却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大不相同。它想还原的是街头巷尾、市井小民的粗粝感。这也与烧烤本身的“气质”有关——最好吃的烧烤往往在路边摊,但在城市里,烧烤摊几乎已经绝迹。

所以为了接近烧烤最原始的样貌,成片中几乎看不到一家像样的餐馆,那些清除了烧烤摊的一线城市,自然也鲜有露面。有时为了找一家纯正的烧烤摊,主创拍着拍着就跑到镇子甚至村子里去了。

B站这部“需要捂眼观看”的美食片,为什么能完爆《舌尖3》?

在取景地拍摄,尤其是记录下食物制作过程的好处是,它还有助于调动起包括听觉、嗅觉在内的人的全部感官系统。《人生一串》中就有不少食客们在镜头面前,不顾形象大口咀嚼的画面,极富感染力。

B站这部“需要捂眼观看”的美食片,为什么能完爆《舌尖3》?

另外,画面要想打动人心,还有故事和新知。《人生一串》的主创团队为了更了解烧烤,跑遍了中国20多个省,500多个烧烤摊,为了了解烧烤的原理,他们甚至还去上了物理化学课。反观《舌尖3》,则有不少常识性错误。比如第三集《宴》中,剧组将大口黑鲈解说成花鲈。

《人生一串》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恐怕是第二集《比夜更黑》。

“黑色的眼浆爆射口腔,激情程度是撒尿牛丸的100倍。”配合男子咬开口中美味的画面,旁白如是说。出现在《比夜更黑》这一幕是《人生一串》中为数不多的摆拍镜头之一,为的就是让观众能真切感受到猪眼睛嘴里爆浆的快感——这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和勇气感受的。

B站这部“需要捂眼观看”的美食片,为什么能完爆《舌尖3》?

这也让《人生一串》成为了可能是第一部需要在片头提示观众“需要捂眼观看”的美食纪录片。不同于其他同类型纪录片明快的画风,《人生一串》自带一股暗黑气质:其拍摄时间大多在晚上,地点大多是路边摊,就连配乐也酷似悬疑片。

据说,《比夜更黑》里那些堪称黑暗料理的食材,最初却差点被摒弃。因为主创一开始并不打算“猎奇”,而是想拍更多生活中常见的食材。然而后来他们发现,自己眼里“百年一见”的食材,正是当地人最真实的日常。这也恰好体现了纪录片的意义:帮助人拓宽视野、打破边界。

“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这是《人生一串》的开篇语。而“烟火气”正是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关键。它要求创作内容要从人的视角出发,让观众不仅在看美食,也能进入一种与食物“共情“的状态。

B站这部“需要捂眼观看”的美食片,为什么能完爆《舌尖3》?

《舌尖》3中则虽然不乏拍摄得很好看的“食物硬照”,但仍难让人有食欲,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人。人物并没有在最自然的场景下与食物发生关系,观众看到的只是画面中的人“表演”出好吃的神态,却无法感同身受。

为了创作出更“接地气”的内容,《人生一串》的主创曾经好几次跟烧烤摊老板彻夜长谈,甚至要和烧烤摊老板“昼伏夜出”的作息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他们生活的细节和特质。”

B站这部“需要捂眼观看”的美食片,为什么能完爆《舌尖3》?

或许你会说,“烧烤”这类市井食物,天然具有还原生活本质的能力,很容易产生故事。但如何讲故事、以及如何选材仍然是个需要巧思的工作。

关于烧烤的素材当然很多。研究时,相关资料在主创的桌上就堆了厚厚一沓,但正是如此,也要求他们从真正开拍到后期,需要一直做减法。首先减去的就是那些不那么“烧烤”或不那么“中国”的烧烤,比如烤鸭、铁板烧以及日式烧烤。

烧烤看似千篇一律,实际上千变万化。但如何在一部纪录片中展现这种变化,以及如何架构故事线,也是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主创曾经想过按地域拍、按情绪拍等不同故事线架构方法,但好像每个摊都差不多,烧烤的做法有的也很接近。最终,主创们联想到自己吃烧烤的经历——先决定烤什么,最终确定了按食材分类的故事线呈现方式。

B站这部“需要捂眼观看”的美食片,为什么能完爆《舌尖3》?

导致一部美食纪录片失败的原因有很多,考据不严谨、画面不精美、故事不够吸引人……而一部美食纪录片成功的必备前提永远只有一个——主创团队对美食有足够的热情。

《人生一串》的主创团队都是路边摊烤串的拥趸——当然,又有谁不是呢?但值得担忧的是,城市里,烧烤摊的消失速度几乎和连锁餐厅的开店速度成正比。

比如《人生一串》播出时,片中“小脑壳”的烤脑花店就已经歇业。当喝酒撸串也成了餐厅流水线上的成品,才更让人怀念路边摊上那一口口还滋滋作响的烤肉的滋味——这正是《人生一串》这部纪录片诞生的意义所在。

B站这部“需要捂眼观看”的美食片,为什么能完爆《舌尖3》?

如果您喜欢老丁的文章,记得点击“收藏”、“分享”或“关注”哟!你的支持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如果您有不同的意见或看法,也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和大家一起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