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援是榮氏祖先嗎?

關於榮援是榮氏祖先的說法,最早提出的應是清代的陳廷煒。

《呂氏春秋》之《古樂》篇說:“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鍾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

道光十一年陳廷煒編撰《姓氏考略》時,依此為據,推測榮將為榮氏之祖,他說:榮,《呂氏春秋》“黃帝命榮援鑄十二鍾”。當為榮氏之祖。

很明顯,他的“榮援當為榮氏之祖”的根據是《呂氏春秋》中“黃帝命榮援鑄十二鍾”這句話。

可是榮援是不是姓榮誰能知道?你看與其鑄鐘的伶倫不姓伶,同時代造字的倉頡不姓倉,夏時的孔甲也不姓孔。為什麼榮援就一定姓榮呢?若你我等榮氏子孫來寫姓氏考略,我們會這樣推測嗎?我看不會。

我們也並非絕對排斥榮援為榮氏始祖之說,只是少有證據。也有人說夏代君主孔甲是孔氏的得姓始祖,但《孔子世家譜》從未認可這種說法。

榮援是榮氏祖先嗎?

《司馬通鑑》胡三省注:“榮姓出周榮公”。宋代榮諲公首次修撰榮氏宗譜,認為“榮氏出自榮公。周封公於榮,因以為氏。”。周代有關榮氏的青銅器榮簋、榮子鼎、邢侯簋、榮仲方鼎、同簋、卯簋、宰獸簋、康鼎、敔簋、逨盤等等,說明西周時期有個顯赫的榮氏家族,榮公、榮伯、榮子旅、榮仲、榮叔、榮季、榮夷公、榮兌都在其中。他們都是西周榮氏家族不同時期的重要成員,而以榮公最先。相比來說,以榮公為得姓始祖比較合適。

附錄

榮援是榮氏祖先嗎?

呂氏春秋卷五仲夏紀 古樂

【原文】

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①。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②阮隃之陰③,取竹於懈溪之谷,以生空竅厚鈞④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吹曰舍少⑤。次⑥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⑦。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⑧,以比黃鐘之宮,適合;黃鐘之宮皆可以生之。故曰:黃鐘之宮,律呂之本。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鍾,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

榮援是榮氏祖先嗎?

【註釋】

①伶倫作為律:伶倫:傳說為黃帝的樂官。伶:樂官。倫:人名。律:古代定音用的竹製律管,相傳為伶倫所製造。②之:往。③阮隃之陰:崑崙山的北面。後文的“懈溪”是山谷名,在崑崙山山谷內。④鈞:通“均”。⑤吹曰舍少:吹出來的聲音叫“舍少”,舍少是模擬黃鐘管的聲音。⑥次:依次。⑦十二律:中國古代樂制中,以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等的半音,每個半音稱為一“律”。⑧雄鳴為六,雌鳴亦六:指六陽律與六陰律(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大呂、夾鍾、仲呂、林鐘、南呂、應鐘)。

【譯文】

古代,黃帝命令伶倫創作樂律。伶倫從大夏山的西方,到崑崙山的北面尋找,從山谷中取來竹子,選擇中空而壁厚均勻的竹子,選擇兩節之間的一段——它長三寸九分——來吹它,把這段竹子發出的聲音定為黃鐘律的宮音,吹出來的聲音稱為“舍少”。依次製造十二隻竹筒,拿著它們到崑崙山下,聽鳳凰鳴叫,以此區別十二樂律。把雄鳳鳴叫分為六聲,雌鳳鳴叫分為六音,用這些聲音定出的樂律來與黃鐘律的宮音相比對照,適合;黃鐘律的宮音都可以產生這樣的聲音。所以說:黃鐘律的宮音,是音律的根本。黃帝又命令伶倫和榮將鑄造十二口編鐘,用以調和五音,用來展示華美的樂音。在仲春的月份,乙卯之日,太陽行在奎的星宿之位時,開始演奏,把樂曲命名為“咸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