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隧洞養大鯢一年收入80萬元

廢棄隧洞養大鯢一年收入80萬元

羅登軍﹙右﹚向客人展示大鯢。

“這條大鯢已馴養三年,大約1.5公斤,市場上400元/公斤還很搶手……”5月2日,瀘州市納溪區合面鎮新正村大鯢養殖大戶羅登軍說。2011年,羅登軍利用廢棄水庫隧洞引種養殖大鯢成功,經過幾年發展,達到存欄3000多尾規模,去年銷售量達1000尾,直接經濟收入80萬元。

羅登軍今年46歲,家住納溪區上馬鎮四寶村。從事淡水魚養殖近30年,雖然經歷垮塘虧損、佔地填塘等創業曲折,卻沒有磨滅生態養殖夢。通過幾年探索,實現大鯢馴養、培育、孵化幼苗等一體化養殖,在一條長不足300米的廢棄水庫隧洞實現了夢想。

打工“偷藝”

1989年,16歲的羅登軍初中畢業後隨親戚到北京郊區某養殖場打工。期間,羅登軍悉心學習並掌握了投食、拌料和魚病診治等技術。由於踏實肯幹和勤奮好學,五年後,羅登軍由一個學徒升為養殖場管理人員,工資從200元漲到1000多元。想到家鄉水草豐茂,羅登軍毅然辭職回鄉,發展淡水養殖。

1994年春,羅登軍回到上馬鎮,改建自家水田,修築魚塘,養殖鯉魚、草魚和鯽魚等淡水魚,當年收入1萬多元。第二年夏天,一場十年不遇的暴雨襲來,洪水沖垮了羅登軍的塘堤,近萬魚隨洪水流入附近的永寧河。在外打工幾年的積蓄和一年多的付出,轉眼間就消失了,羅登軍的心情降至冰點,“萬元戶”夢想也被洪水吞噬。

羅登軍沒有氣餒,去銀行貸款,二次修築魚塘。由於技術過硬,羅登軍二次養殖獲成功,兩年後成為納溪區有名的水產養殖能手。2008年,納黔(納溪至貴州)高速規劃,羅登軍的魚塘屬於佔地範圍,辛苦經營十多年的30多畝魚塘被佔地填塘。“當時的魚苗池、成魚塘科學規範,水質又好,真捨不得。”羅登軍說。

“別的我不會,只會養魚。”羅登軍沒有放棄,決心重新建塘發展養魚。經過多方尋找後,羅登軍得知相距20公里的合面鎮新正村的九龍寺水庫要對外承包出租。

“能自然繁殖生長這麼多野生小魚,說明這裡的水質非常好。”羅登軍來到新正村的水庫邊,看到水庫水面上有很多野生小魚,隨即下了一網,結果撈起10多斤小魚。羅登軍說,這就是夢寐以求的地方。

說幹就幹,羅登軍承包了10年的水庫經營權。羅登軍說,山高水清,交通發達,方圓十幾裡無汙染,是難得尋找到的生態漁場,一定要在這裡大幹一場。

廢棄隧洞養大鯢一年收入80萬元

養珍稀魚

魚場選在哪裡,家就安在哪裡。從此,羅登軍以庫為家,科學投放魚品種,精心管理水庫。開始時投放鯉魚、草魚、鰱魚等常規魚苗,隨後又投放了胭脂魚、黃魚等珍稀品種。“普通魚以量增值,珍稀魚才能出好價錢。”羅登軍說。

2011年春,羅登軍無意間聽村裡一位參與水庫修建的老人說,這個水庫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當時為了方便排水灌田,還從山崖邊開鑿了一條很長的穿山引水隧洞。羅登軍急忙去找老人說的那個水庫引水隧洞。

在一條通村水泥路旁邊,羅登軍砍開雜竹,一個高二米多,寬三米左右的洞口出現在眼前。走進隧洞,裡面漆黑一片,大約有300米多長,看上去已經廢棄多年。

“空氣流通、溫度低,地面平坦,是否能餵養大鯢呢?”羅登軍突發奇想。

大鯢食用價值高,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市場“錢景”好,人工養殖具有很大的潛力。

“聽老人講過,離水庫不足15公里遠的永寧河,以前有很多野生的娃娃魚。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人都還看到過。”羅登軍說,大鯢對水質清澈度、含沙量、水流速度及居住環境都有很高的要求,九龍寺水庫系永寧河的支流,水質又好,這條引水隧洞應該適合大鯢生存。

羅登軍決心試一試。當年5月,羅登軍在反覆網絡查找和對比後,把目標鎖定陝西漢中一家大鯢養殖基地,在實地考察和掌握大鯢養殖的水質需求和飼養環境後,羅登軍決定投資大鯢養殖。他投入一萬多元在隧洞建了三十多口魚池後,又投入40多萬元從漢中大鯢養殖基地買1000多尾大鯢魚苗,放進引水隧洞進行馴養。

三個月後,羅登軍帶回的每尾重0.3公斤左右的大鯢苗正常地活著;半年後,大鯢依舊正常覓食,而且大小也有了變化。

“剛帶回來那段時間,天天猶如守護子女一樣那樣,擔心大鯢會出現不適,畢竟是我多年的積蓄啊!”回想當初的大手筆投資,羅登軍感慨地說。

廢棄隧洞養大鯢一年收入80萬元

合作社抱團

“水庫裡有很多野生的小魚,捕撈起來就是大鯢的飼料。”羅登軍說,當初投資養大鯢,還有一個原因是他承包的這口水庫小雜魚特別多,可以為大鯢提供充足的食物。

經過一年多的探索,羅登軍掌握了大鯢的飼養方法、疾病防治和繁育。羅登軍從省水利廳申辦大鯢《馴養證》,申報了“九龍寺大鯢特種養殖”商標,讓每條大鯢都有了“身份”。“通過掃描二維碼,便知道大鯢來自哪裡,野生大鯢沒有二維碼標識,若是食用和銷售沒有標識的大鯢,那便觸犯了法律。”羅登軍說。

為了帶動周邊村民養殖致富,2015年,羅登軍建起了納溪區九龍寺大鯢馴養基地,成立瀘州市天心窩大鯢養殖專業合作社,從事馴養大鯢、成魚出售和種苗銷售一體化發展。羅登軍採用邊繁育邊馴養邊出售循環養殖模式,讓基地大鯢始終存欄在3000尾左右。

“目前投放市場的大鯢一般都在4年左右,重量在三公斤以上。”羅登軍說,大鯢的正常生長溫度一般在9℃—22℃,在22℃—23℃的時候就會猛長,溫度達到28℃時,時間長了會死亡,溫度低,生長速度會變慢,但品質會更好。

目前,羅登軍通過 “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周邊10多個村民利用深山溪流野外環境馴養大鯢,一起增收致富。 (楊濤 金其雲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