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同爲晚清肱骨之臣


張之洞是清末時期的朝廷名臣。張之洞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堂是清末四位最著名的官員之一,晚清的四肱骨大臣。他因提倡控制性改革而聞名於世,曾任山西巡撫、兩廣、湖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因提倡控制性改革而聞名於世,張之洞反對激進改革,因此深的慈禧太后的賞惜。

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 [1] 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直隸南皮,生於貴州興義”。咸豐二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張之洞是一個溫和的改革派人物,有控制性的實施改革,強烈發對激進改革,這是與最高的當權者慈禧思想是想吻合的。因為張之洞看到當時大清王朝的腐朽和墮落,如果這個王朝還要延伸下去,必須改革。作為受儒家思想影響深刻的張之洞,他不願意看到大清王朝被顛覆,所以在鎮壓義和團的起義運動中,是大清的功臣,可以說是盡其力而大力推動絞殺義和團起義運動。


甲午戰爭後,張之洞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近代教教育思想,張之洞認識到建立新學制的重要性。擔任湖廣總督之後,張之洞在湖北大規模興辦新式教育——實業教育、師範教育和國民教育。這些新式教育活動使其教育強國的構想在推動中國教育近代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創辦了華科大、武大、南大等多所學校。

重視西學,在繼續主張改革傳統教育的同時,張之洞開始認識到“西學”的重要性,並著手試辦以“西學”為主的新式學堂,書院改革以兩湖書院為代表,開辦的新式學堂以工藝學堂、自強學堂為代表。開設“經學、史學、理學、文學四門”,宗旨是培養“出為名臣,處為名儒”之才。1896年,改革兩湖書院,仿照西洋學院,每日上堂講課,教習按日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課程則改為經學、史學、輿地與時務四門,同時設立院長。

張之洞主張興辦洋務,光緒十五年,張之洞上奏朝廷,建議修築一條蘆漢鐵路,自蘆溝橋至漢口,以貫通南北。他認為鐵路之利,以通土貨厚民生為最大,徵兵、轉餉次之。他提出蘆漢鐵路是“幹路之樞紐,枝路之始基,而中國大利之萃也”。在漢陽創辦漢陽鋼鐵廠,在武昌創辦了湖北織布局。在近代工業體系在中國的發張,張之洞的貢獻可以說功不可沒。圖片是張之洞兒子的照片,張之洞送兒子去日本留學,讓兒子去了解日本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