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西縣河西鎮運河老城區

今河北省邢臺市臨西縣河西鎮,原為臨清縣城的西城區,坐落在衛運河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山東巡撫曾銑,邱文莊提議臨清州跨衛運河圍城,於是築成周圍二十多里的羅城即土城,僅河西土城牆,從劉口,經教場(州教場),到舍利塔西南北水門遺址,實際測量長度達約20裡之多。

臨西縣河西鎮運河老城區

(清代臨清直隸州州城地圖)

1965年設臨西縣後,縣城初設在河西鎮老城區老街內,當時名叫先鋒橋鎮,70年代縣城才遷至今臨西鎮;河西鎮老城區至今仍保留大片原明清臨清州城西城區的大片商業古街留下來的城市肌理,格局走向,今已併入到今河西鎮南隊村中。歷史上,臨清州在今河西鎮的城區由今劉口一帶設河西南水門,由南向北依次設有小陳莊城門、靖西門(大西門)、楊家口門、龍西城門、雁西門(小西門)、綏遠門、至李元村附近設北水門圍城,清代古臨清老十景土山遠眺、塔岸聞鍾、官橋曉月三處即在河西鎮老城區一帶;在河西鎮東的河堤附近有三處碼頭遺址,它們分別是下渡口、南灣子、浮橋口,其中南灣子碼頭遺址被築在了70年代左右修建的河堤上,保留了南灣子碼頭獨特的地勢,附近還曾有存在過明代臨清磚廠等重要機構,乾隆皇帝的避雨亭也是建在這附近。

臨西縣河西鎮運河老城區

(明代所建臨清州城位置示意圖)

臨西縣河西鎮運河老城區

(土山晚眺/土山遠眺)

歷史上河西鎮主要是晉商駐紮的地方,在這裡曾有青幫、五龍宮(一處非常大的商會、廟會)、大王廟這樣的晉商漕運組織,因山西茶商在過去駐紮在今河西鎮內,所以直至今日當地百姓仍然保持著喜歡喝花茶的習慣,大運河上的漕運繁忙,當時的人們沒有時間和條件去品嚐功夫茶,於是碧螺春茉莉花茶便成為了一種運河茶俗流傳了下來,河西鎮內的運河小吃老店鋪很多,有黑家水餃館、李家大寺煎包等年代久遠的老店,也有在路邊販賣託板豆腐、饊子、燜餅、什香面等小吃的小商小販,對於一個吃貨來說,是非常值得體驗的。

臨西縣河西鎮運河老城區

(運河老茶俗 茉莉碧螺春蓋碗茶)

在鎮內的靖西門遺址旁有一座明代道教寺院,名萬家園寺,它始建於明代,在過去每年的三月三時,廟內的大戲臺要唱戲,並且有高蹺隊、秧歌隊繞河西鎮遊行,它是一個古老的廟會地點,坐落在萬家園街附近,見證了河西鎮這塊土地上漕運文化的歷史變遷;靖西門,明清古臨清大西門,在過去有句歇後語“大西門貼告示——誰看誰吃飽”,便是指的此地。

臨西縣河西鎮運河老城區

(萬家園寺,始建於明)

教場村曾為臨清州的州教場,元末明初大將徐達、常遇春會師臨清州,以及後來的燕王掃北,皆在此地練兵,這裡見證了這兩段歷史的動盪,直至現在,教場村的尚武氛圍依然濃厚,在村內的臨西二中附近,曾經有一座明代的大悲寺,明代詩人唐皋在《大悲寺》一詩中寫道:“野色雲俱懶,林聲風自狂。座蒲誰掛壁,經葉亂堆床。淨業慚遊宦,幽懷憶故鄉。曉驚雙鬢白,興欲累千觴

”;同樣留下詩詞的還有明代詩人方豪:“瀟灑梁園寺(大悲寺又名梁國寺),秋風兩度過。地貧僧住少,路近客來多。碑倚古牆角,鍾懸老樹柯。卻憐飄泊際,樂事未蹉跎。”;州人張相(今臨西縣姚莊村人)更是在同名《大悲寺》一詩中寫道:“精舍西林外,來遊便愴顏。空懸聽雨塌,猶閉坐禪關。鶴舞松還靜,龍歸缽自閒。夕陽催去馬,床淚幾潸潸。”

在教場村東北靠近衛運河處,便是歷史上的鐵窗戶附近,如今被種植上了荷花,養入了魚兒,景色很秀麗,在歷史上,臨清大旱時,這裡從來沒有乾涸過。

臨西縣河西鎮運河老城區

(民國年間下渡口老照片)

1943年8月,侵華日軍在原臨清、館陶一帶實行了慘絕人寰的細菌戰,魯西北地區普降大雨,且連綿不斷,8月27日,59師團、53師團第44大隊兵分三路決堤,廣瀨善利帶領駐臨清的第5中隊、機關槍中隊對原臨清(今臨西)四處進行決堤,隨即播撒霍亂菌,水災致使數百萬畝良田變成了一望無邊的大水庫,伴隨著霍亂菌,給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災難,其中,日軍在河西街附近決口就達3處,尖冢鎮1處,河西街的三處中其中一處即是在鐵窗戶處,有著非常重要的紀念意義。

臨西縣河西鎮運河老城區

河西鎮老城區對於研究明清臨清州城運河商業史、晉商文化發展,對於體驗運河傳統名吃,傳統民俗,有著非常重要的研究意義,值得進一步的系統的考古挖掘和保護利用開發。

綜合整理,不足之處還請見諒,歡迎糾正補充。

關注推薦“臨西縣歷史文社”

給你的朋友們認識吧

歷史是神秘的,是斷層的,是令人嚮往的,對於年輕人來說,我們渴望瞭解這塊土地的曾經,但又不耐其中的枯燥乏味,在這裡,讓我們用年輕人的方式,結合臨清,臨西等縣市的傳統文化,用最年輕的態度,為您還原一個臨清州,瞭解臨西縣(古臨清)人文歷史,從這裡開始!今日頭條號“臨西縣歷史文社”、搜狐號“臨西縣歷史文社”、QQ看點平臺“臨西縣歷史文社”、百家號“臨西縣歷史文社”等將同步進行推送!

“臨西縣歷史文社”是歸屬於臨西縣文廣新體局的附屬文化賬號

,專門致力於臨西縣乃至周邊地區的“古臨清”歷史文化推送,為臨西縣的運河文化事業、古臨清的歷史底蘊介紹貢獻一份力量。屆時歡迎社會各界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