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華 陳少明 趙汀陽 丁耘 吳飛:當代中國哲學五人談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一百多年來各種不同層面的“譯介”,深刻地改變了中國思想的語境。撇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生活世界的變遷不談,僅西方經典的格義和詮釋,就已經極大地拓展了漢語表達的疆界。在這種情況下,試圖回到“純淨”的中國傳統哲學的語境,恐怕只是一種無助的“鄉愁”。當代漢語的豐富性,蘊涵著新的哲學可能。如何在延續中國固有哲學的精神的基礎上,面對當代世界展開新的思考,是中國哲學研究應該面對的問題。“當代中國哲學五人談”作為一個系列的討論,將圍繞當代中國哲學的問題、形態、語言等論域中的主題,在深入的闡發和對話中開啟新的思想可能。

“當代中國哲學五人談”之一

生生不已:當代漢語筆下的中國哲學傳統

杨立华 陈少明 赵汀阳 丁耘 吴飞: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與談人:

楊立華(北京大學哲學系)

陳少明(中山大學哲學系)

趙汀陽(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丁耘(復旦大學哲學系)

吳飛(北京大學哲學系)

杨立华 陈少明 赵汀阳 丁耘 吴飞: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主持人:李猛(北京大學哲學系)

時間:6月25日19:00-21:30

地點:北京大學二體B101

主辦: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北京大學中國文化與哲學研究所

協辦:雲南士恆教育基金會

中國哲學傳統中,有很多根本性的觀念和思想。“生生”作為其中的一個核心論題,甚至可以被理解為中國哲學的宇宙觀的基礎。近幾年,中國哲學界圍繞“生生”這一主題,有多重的嘗試和努力。這些探索性的工作,往往既根源於中國哲學史的傳統,又指向當代中國哲學的建構。作為系列討論的第一場,以“生生不已”為題,既是對中國哲學固有問題的延續、固有品格的彰顯,也是對中國哲學內在生命力的期許。我們相信,只有通過誠實的思的努力,當代漢語的思想潛能才能凝結成塑造未來的、有真實力量的哲學現實。

| 擴 | 展 | 閱 | 讀 |

杨立华 陈少明 赵汀阳 丁耘 吴飞: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一本與生生:理一元論綱要》

楊立華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3

本書是對朱子理學思想體系的當代闡釋和重構。中國傳統思想的現代詮釋,是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基本學術方向。既有的中國哲學史研究取得的豐厚積累,為進一步深入理解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精髓奠定了基礎。當然,如何用現代漢語的哲學概念,接續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深度、重現中國傳統哲學的思辨內涵,將傳統的中國哲學思想轉變成當代意義上的活的思想,而不是以現代漢語梳理傳統哲學的文本脈絡、概念關聯,通過“翻譯”和解釋將“理”、“氣”等傳統哲學概念嵌入到現代漢語的哲學文本當中,始終是一個有待克服的難題。基於這樣的考慮,本書在語言和寫作範式兩個方面,都做了新的嘗試。

在結構安排上,本書基本依照《太極圖說》的論述次第展開。第一至第三章關注的是本體論問題,第四至第六章是有關心性問題的討論,第七至第九章則著眼於儒家價值的現代闡釋和論證。最後一章“一本”,是對理一元論體系建構中的要點的疏釋和總結。

作為對兩宋道學思理的接續,本書對於北宋五子及朱子的哲學的核心問題,如實體與生生、理氣關係、心性關係、德性之知與聞見之知、仁包四德等,都以當代漢語的習見概念做了解析性的闡發和論證性的思考。而理一元論的取向,則是基於對朱子《太極圖說解》的體系化思考的深入理解。在這個意義上,本書可以被看作對朱子的《太極圖說解》的現代轉寫。出於理一元論體系的完整性的要求,本書關注的只是作為體系的必要環節的關鍵問題,至於相關問題的更為充分的展開,則不在這一寫作的考慮當中。

理一元論體系的建構,當然是哲學上的努力。但作為接續兩宋儒家哲學的思考的努力,它同時也是哲學史的寫作。由於體系化寫作並不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形式,所以,即使像朱子這樣的偉大哲學家,也不可避免地在某些重要的體系環節有語焉不詳的地方。這一狀況使得本書在某些問題的討論上,引入了其他哲學家、甚至是非儒家傳統的哲學家的論證和思考,以補足體系建構的某些缺失的環節。當然,這些表面上看並非儒家哲學的思想要素的引入,並不能影響本書的儒家哲學的基本取向。事實上,為儒家價值找尋當代哲學的表達形態和理論基礎,正是本書的立言宗旨。

【相關專題】

杨立华 陈少明 赵汀阳 丁耘 吴飞: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做中國哲學:一些方法論的思考》

陳少明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5

如書名所示, 本書的主旨是“做中國哲學”。這個表達結構是維特根斯坦的“ 做哲學”(dophilosophy)的衍生形式。它強調的重點,一是區別於只述不作的哲學史論述,一是追求“做”出它的中國特色。“中國哲學”有經典哲學與當代哲學兩層含義,前者就其包含經典文化與思想經驗而言,後者則是時間概念,前者也包含在後者中。因此,經典中國哲學是否有力量,還取決於它與其他當代哲學(來自西方的,或意識形態)的競爭能力。至少它得令人信服地顯示,經典思想對現代精神文化具有獨特的解釋與塑造功能。

【相關專題】

杨立华 陈少明 赵汀阳 丁耘 吴飞: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

趙汀陽 著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5-4

本書試圖通過重新分析周朝的天下概念和制度而重新思考中國和世界,並且試圖建構一個作為未來世界政治制度的“天下體系”。《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的影響力超越了哲學領域而波及政治學、國際政治和國際關係等相關領域,自出版以來,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而持續的影響。

杨立华 陈少明 赵汀阳 丁耘 吴飞: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儒家與啟蒙 : 哲學會通視野下的當前中國思想》

丁耘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1-9

本書之所以名為“儒家與啟蒙”,實有志於探究晚清以來互為表裡的古今中西問題。本書分為三編,啟蒙、儒學、哲學各據其一。而其要旨,則是從不同方面與層面觀察考辨古今一中西問題。啟蒙編總論這三十年思想變遷大勢以及可能的出路,將古今問題轉並中西問題。儒學編則試圖從新一輪古今之爭的處境中,在啟蒙之後的時代裡重新激發儒家新的可能性。

杨立华 陈少明 赵汀阳 丁耘 吴飞: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人倫的“解體”:形質論傳統中的家國焦慮》

吳飛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7-4

一向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人倫,在20世紀中國遭遇了激烈批判;但常被忽略的是,此時西方學界也出現了對人倫的反省,創造了三個“學術神話”:母系社會、亂倫禁忌、弒父弒君,其中第一個還深深影響了現代中國思想。本書考察了這三個命題在西方古今形質論哲學傳統中的根源,嘗試探索在中國文質論傳統中反思人倫問題的可能。

本書的寫作緣於作者對近代以來社會人倫關係發生深刻變遷的的長期關注與思考,以人類學、哲學和社會理論為基本學科框架,從中西文明比較的視野,來聚焦西方形質論(形式/質料)思想傳統影響下的人倫問題及其現代處境,尤其從現代人倫思考中的幾個比較極端且充滿論爭的理論與命題,如母權社會、亂倫禁忌和弒父弒君入手,細密梳理和分析了從達爾文、巴霍芬、摩爾根、涂爾幹到弗洛伊德等人的相關理論與思考,並追問了人倫問題背後的形質論哲學根源(亞里士多德),尤其是西方人性自然與文明生活之間的張力關係。作者認為,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其現代文明語境中的人倫都面臨著全面解體的危險,與之伴隨的便是對家國的虛無與焦慮;而中國源遠流長的“文質論”傳統或許為我們重建人倫與道德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

【相關專題】

杨立华 陈少明 赵汀阳 丁耘 吴飞: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9-5

可以說,本書是瞭解中國哲學的首選讀本。馮友蘭先生於1946年至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聘擔任訪問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其英文講稿經整理後形成本書。本書有各種語言譯本,是西方人學習中國哲學的入門書,在西方影響很大。作者以一本短小精煉的哲學小書,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其間充盈著睿智與洞見。本版主要採取趙復三譯本,同時參考塗又光譯本作少量修改。

杨立华 陈少明 赵汀阳 丁耘 吴飞: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李澤厚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7-5

李澤厚先生思想史論三部曲的第一部,乃其代表作。作者從剖析孔子仁學開始,提出中國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問題,認為血緣、心理、人道、人格為四大因素,孟、荀從內、外兩方面展現為光輝的個體人格和偉大的人類特徵,而以實用理性、樂感文化為內部精神。

本書以此貫穿論說了自先秦至明清的各種主要思潮、派別和人物。其中著重論證了中國的辯證法是“行動的”,而非“思辯的”,論說了秦漢時期所形成具有反饋機制的“天人感應”宇宙觀流傳至今,莊子、禪宗的哲學是對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學,宋明理學作為道德形而上學仍具有重要價值,以及在明清時期思想中“內聖”與“治法”已出現分離,標誌著中國式的政教合一將逐漸動搖,認為這是走向近代的重要趨向,等等。

杨立华 陈少明 赵汀阳 丁耘 吴飞: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孔子 · 孟子 · 荀子 : 先秦儒學講稿》

陳來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1

陳來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和北京大學哲學系講課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是對先秦儒學思想極佳的入門導讀。全書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主線, 並穿插了郭店楚簡出土儒書和《樂記》中的思想,將先秦儒學的思想來源、核心觀點和傳承脈絡等做了概要的梳理與申說,尤其對孔子的“學論”、孟子的仁義原則高於皇權原則的的儒家左翼思想、儒學與德性倫理學的比較以及對荀子的理解等有新穎獨到的闡釋 。

【相關專題】

杨立华 陈少明 赵汀阳 丁耘 吴飞: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現代中國哲學的追尋:新理學與新心學》

陳來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0-4

《現代中國哲學的追尋:新理學與新心學》不求面面俱到,在結構上以“文化觀”、“心物論”、“形上學”為骨架;在寫作上,是以當代中國文化的視野和中西哲學的融合前景作為研究和觀照的出發點,探索20世紀現代中國哲學家在發展具有中國性的哲學方面的經驗,以作為21世紀中國哲學建設的參考。由此可知《現代中國哲學的追尋:新理學與新心學》的書名“現代中國哲學的追尋”,其中的重點在“中國”。

《現代中國哲學的追尋:新理學與新心學》的各章是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陸續寫成的,其中不少已先期發表於學術刊物上,不過,雖然各章的寫作時間早晚不同,而且往往藉助於參加學術會議的機緣,但思路和問題意識則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前言“現代中的傳統”是參加2000年中山大學哲學系“現代性與傳統學術”討論會的論文,藉助馮友蘭關於“中國哲學”與“哲學在中國”的區分,致力討論建構“現代的”、“中國的”哲學的理據和途徑。

杨立华 陈少明 赵汀阳 丁耘 吴飞: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仁學本體論》

陳來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4-6

本書是作者論述其儒學本體論的哲學著作。作者繼承和展開了古典儒學的仁論、道體論等,批判地吸收了近代以來的中國哲學本體論,在綜合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從而將儒學的仁論演為一仁學的本體論。其哲學建構既是對儒家古典仁學的傳承,也是對近代以來中國哲學本體論的接續與回應,是當代儒家哲學的綜合創新之作。

—END—

杨立华 陈少明 赵汀阳 丁耘 吴飞: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近期專題」

三聯書訊 | 2018年5月

杨立华 陈少明 赵汀阳 丁耘 吴飞: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能為我們戰勝的,只有渺小,而這勝利本身將使我們渺小。那永恆的和非凡的,不肯被我們戰勝。——里爾克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杨立华 陈少明 赵汀阳 丁耘 吴飞:当代中国哲学五人谈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回覆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覆聽課,瞭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