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万套!深圳20年后“房改”最大调整 楼市要变天了

170万套!深圳20年后“房改”最大调整 楼市要变天了

网上有个段子:北京的房买不起,保定的房看不上,回老家买吧,一看比石家庄还贵!

玩笑中透露着苦涩,现如今县城的房价飚过地级市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北京工作的范小姐,在售楼先生的鼓动下以每平米9000元的价格买了距离雄安直线距离100公里的老家房产。

并且坚定的认为,这套房子可以涨到2万甚至3万一平,因为它之于雄安的距离就相当也在北京四环跑了一圈的距离。

售楼先生告诉他,我们县城是穷,跟西安、太原这些省会城市不能比,但我们出去打工的人富有啊,他们在北京买不起,肯定会回来买的,购买力充足,现在就是洼地,不买还等什么?

按下葫芦浮起瓢,在一二线严格限购的情况下,资金自然被迫流到了四五线城市,当然本地的一些因素也对当地房价形成支撑,比如,追求优质教育、旧城改造、外来开发商、农民进城。

简单的说就是购买力转移,所以说四五线城市上涨的原动力在于一二线的收紧所致。只要是一二线出现松动迹象,资金很可能会大规模回流一二线城市。毕竟,三四线城市在教育、医疗、工作岗位上都是无法跟一二线相比的。但你也不要期望三四线会出现大幅降价的情况,因为,县城的刚需在一定程度上比一线还要真实,在京沪你可以租房,但是县城可没什么人租房,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运动,周边大量农村变成城市的一部分,他们是城镇化的第一线,这些人不同于租房也能过日子的一线城市,他们购房都是铁打铁的刚需,卖的可能性很小。

有价不代表有市场,2017年以来楼市的走法就类似于A股的上证50权重股,走的是控量慢牛,暴涨的可能性非常小。倒是456线的房子在补涨,要小心,以后要套一辈子的,就算变成金圆券也一样,没实质人口支撑,一文不值。人才大战的结果就是人口往有吸引力的23线城市涌入,456线城市成为城镇化牺牲品。

有价不代表有市场,2017年以来楼市的走法就类似于A股的上证50权重股,走的是控量慢牛,暴涨的可能性非常小。倒是456线的房子在补涨,要小心,以后要套一辈子的,就算变成金圆券也一样,没实质人口支撑,一文不值。人才大战的结果就是人口往有吸引力的23线城市涌入,456线城市成为城镇化牺牲品。

最后说下,深圳房改的事,这是继98之后,深圳住房体制迎来“二次改革,主要看点在于计划到2035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筹集建设各类住房170万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总量不少于100万套。

市场热议的自然是对房价的影响,深圳住建局负责人也做出了回应,市场商品住房价格的涨落由多方面因素决定。

大家仔细看,这只是一个概念性的文件,并没有到实际操作层面。因为房改中深层次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按照深圳规划,18年170万套,每年深圳能够拿出来的优惠房子就是4-5万套。能够申请到的肯定是一些高端人才,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那就是一场漫长的等待,但往往最缺房子的还就是这些中低收入家庭。成家之后,与其长时间的排队,到不如去买商品房,因为毕竟将来会怎样,有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公租房可能没什么收益,但十年后要是想回老家,那你肯定是买不起老家的房子了。

深圳市场上愿意等很多年不买房,顽强申请一个低价房,或者是公共租赁房的人群,本来就不是购房人群。所以他们的退出并不会减少潜在购房人群的整体数量。深圳有能力购房的人,经济收入是top20%,他们属于要面子人群,并不会轻易彻底放弃购房资格,去申请小面积的低价房或者是优惠房。如果购房的人群数量没有明显变化,反而是供应量大幅度下降。那么房价会如何?不言而喻了。

降房价,谁都知道方法,也提了很多建议,但为什么上面就是不用呢?这个问题留给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