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國本來能取勝,只可惜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洋務運動是每個讀史人心中永久的傷痛和遺憾,因為在一個以守舊為美德的國度,下決心做一點革新的事,是極其不易的。整個晚清七十年,唯一像樣的事就算是洋務運動了。甲午一戰,意味著洋務運動失敗,其實這話不完全正確,嚴格的表述應該是,洋務運動沒有實現強兵夢,本文探討的就是為什麼在洋務運動後沒有打敗日本。

甲午戰爭中國本來能取勝,只可惜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書上說,失敗的原因是沒有觸及根本制度,這句話實際上很荒謬,就比如問:南宋為什麼打不過忽必烈?答:因為沒有使用原子彈!在剛剛睜開眼看世界的晚清,能低下頭把玩外國的機器,已經難能可貴了,怎麼能奢望學習西方的代議制?

暫且不論洋務運動的富國夢,僅僅琢磨洋務運動之後為什麼還不能強兵這件事。假設把外國的“德先生”和市場經濟請到中國,洋務運動就能強兵嗎?我看未必,雅典很雅典了吧,還不是亞歷山大,蘇聯很斯大林了吧,還不是能戰勝德國。市場經濟確實能富國,但和軍事關係不大,從未見哪個國家把軍事市場化,反而是藏著掖著,擔心別人偷窺。

甲午戰爭中國本來能取勝,只可惜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既然這樣,洋務運動之後,依然被“蕞爾小國”打的落花流水?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技不如人,吉野號的航速,噸位和炮速是國產遠字號望塵莫及的,那麼,洋務運動辛辛苦苦30年,為什麼在8核時代弄出個iphone4?

有個事實是,甲午海戰時,我艦隊已落後世界先進水平20年,也就是說,我國的海軍裝備是站前二十年的產品。為什麼不與時俱進更新換代?有人的罪責歸咎到慈禧太后的頭上,六十大壽修頤和園,挪用海軍軍費,事實也是如此,當李鴻章大聲呼籲軍費不足時候,翁同龢等人大聲質問:太后重要還是你的海軍重要?

從這裡可以看出,艦隊的確是新艦隊,裝備也是世界級,可清朝君臣還是原來的模樣,通過四書五經把忠孝刻入骨髓的舊官,有遠見卓識的本身寥寥無幾,還有一些裝聾作啞,獨善其身。日本明治維新就與此不同,他們在革新的時候把巖倉具視等維新派推到權力的舞臺上,這些人具備現代知識和國際視野。值得注意的是,天皇還是那個天皇。

甲午戰爭中國本來能取勝,只可惜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明治維新事情的日本宴會

那我們就為什麼不能慈禧還是慈禧,其他大臣都是李鴻章呢?答案是:我們引進了西方的機器,卻沒有重視西方的科學知識。洋務運動中最頻繁使用的一個詞就是“仿造”,認識不到科技才是核心,教育才是根本,而明治維新卻恰恰從小學課堂開始——1872年開始義務教育。

知識讓日本人更為理性,他們尊重的是真理,而同時代的中國還處於對權力的崇拜之中。洋務運動過程中,確實也有京師同文館這樣疑似近代性質的教育機構,但科舉依然是不變的主題,直到甲午戰敗後10年才由張之洞具折廢除。可見,當時很少有人意識到科技才是根本,也許作為洋務運動的總設計師李鴻章也沒有覺察。

甲午戰爭中國本來能取勝,只可惜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果當初掌權者對此有些許認識,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近代教育並非難事。這樣不但能掌握到堅船利炮的核心技術,在決策層面也不會愚昧到太后重要還是海軍重要。洋務運動,中國與世界強國擦肩而過,可如果引入西方的教育和科學,情況或許大不一樣。以上是我的捉襟之見,肯定有毛病,請諸位不吝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