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梗阻護理要記住這五種方式

腸梗阻是常見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有時急性腸梗阻診斷困難,病情發展快,常致患者死亡。目前的死亡率一般為5%~10%,有絞窄性腸梗阻者為10%~20%。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失調,以及患者年齡大合併心肺功能不全等常為死亡原因。

腸梗阻護理要記住這五種方式

【腸梗阻臨床表現】

1.症狀

腸梗阻病人臨床表現取決於受累腸管的部位和範圍、梗阻對血運的影響、梗阻是否完全、造成梗阻的原因等多方面因素,主要表現為腹痛、嘔吐、腹脹和停止排便排氣等。

腹痛在不同類型的腸梗阻表現不盡相同。單純性機械性腸梗阻,尤其是小腸梗阻表現為典型的、反覆發作的、節律性的、陣發性絞痛,疼痛的原因是腸管加強蠕動試圖將腸內容物推過梗阻部位,不斷加劇的腹脹也是疼痛的原因之一。小腸梗阻的疼痛部位一般在上腹部和中腹部,結腸梗阻的疼痛部位在下腹部。當腹痛的間歇不斷縮短、程度不斷加重,繼而轉為持續性腹痛時,可能發生絞窄性腸梗阻。麻痺性腸梗阻表現為持續性脹痛。

嘔吐常為反射性。根據梗阻部位不同,嘔吐出現的時間和性質各異。高位腸梗阻時,嘔吐出現早且頻繁,嘔吐物主要為胃液、十二指腸液和膽汁;後期因細菌繁殖出現惡臭樣暗色液體,提示感染可能增加。低位腸梗阻嘔吐出現較晚,嘔吐物常為帶臭味的糞汁樣物。若嘔吐物為血性或棕褐色液體,常提示腸管有血運障礙。麻痺性腸梗阻時的嘔吐呈溢出性。

腹脹一般出現較晚,其程度與梗阻部位有關。高位腸梗阻由於嘔吐頻繁,腹脹不明顯;低位或麻痺性腸梗阻則腹脹明顯,遍及全腹,主要因嘔吐無法完全排出內容物,造成積氣、積液,內容物積聚,腸腔擴大,腹脹明顯。

停止排便、排氣是腸管梗阻必然出現的典型的臨床症狀之一。但梗阻早期,尤其是高位腸梗阻,因梗阻以下腸內殘存的糞便和氣體仍可排出,故早期有少量排便時,不能否定腸梗阻存在。絞窄性腸梗阻,可排出血性粘液樣便。

單純性腸梗阻早期全身情況多無明顯改變,晚期可有唇乾舌燥、眼窩內陷、皮膚彈性差、尿少等脫水體徵。嚴重缺水或絞窄性腸梗阻時,可出現脈搏細速、血壓下降、面色蒼白、四肢發涼等休克徵象。

2.體徵

視診:單純性機械性腸梗阻常可出現腹脹、腸型和蠕動波,腸扭轉時腹脹多不對稱,麻痺性腸梗阻則腹脹均勻。觸診:單純性腸梗阻可有輕度壓痛但無腹膜刺激徵,絞窄性腸梗阻時可有固定壓痛和腹膜刺激徵。叩診:絞窄性腸梗阻,腹腔有滲液,可有移動性濁音。聽診:如聞及氣過水聲或金屬音,腸鳴音亢進,為機械性腸梗阻表現;麻痺性腸梗阻,腸鳴音減弱或消失。

腸梗阻的護理

飲食:腸梗阻者應禁食,待梗阻緩解後12小時方可進少量流食,但忌甜食和牛奶,以免引起腸脹氣,48小時後可試進半流食。

胃腸減壓:以減輕腹痛、腹脹。保持減壓通暢,做好減壓期間相關護理。

解痙、止痛:單純性腸梗阻可應用阿托品類解痙藥緩解疼痛,禁用嗎啡類止痛藥,以免掩蓋病情而延誤診斷。

液體療法的護理:保證輸液通暢,記錄24小時出、入液體量,觀察水、電解質失衡糾正情況等。

防治感染和中毒:遵醫囑應用抗生素,以減少毒素吸收,減輕中毒症狀。

腸梗阻的飲食安排

少食多餐,定時進餐,不要吃過於堅硬和不消化的辛辣食物。

少吃含澱粉大的食物,如土豆、芋頭、粉絲、粉條、紅薯、涼粉等。

不宜食用產氣的食物如牛奶、豆漿,以及含粗纖維多的食物,如芹菜、黃豆芽、洋蔥等。

宜吃半流飲食,如麵條、餛飩、小米紅棗粥、包子、麵包、蘇打餅乾、燴豆腐、清蒸魚、燴鮮嫩菜末等。

應多吃富含蛋白質及鐵質的食品如瘦肉、魚蝦、動物血、動物肝腎、蛋黃、豆製品以及大棗、綠葉菜、芝麻醬等。有腸梗阻問題可以諮詢熱心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