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雖沒有空調,但對付炎炎夏日卻有妙招,現代人看了都稱讚不已

導語:詩人陸游曾為小暑時節做了一首《苦熱》:萬瓦鱗鱗若火龍,日車不動汗珠融。無因羽翮氛埃外,坐覺蒸炊釜甑中。字裡行間盡是對這個炎熱天氣的生動描述,如今正值小暑,再讀這首詩不知各位看官是否會感覺置身其中呢?值得一提的是,在空調尚未被髮明的古代,人們要如何對抗這年復一年的烈日炎夏?

進入小暑就意味著天氣開始逐漸炎熱起來,古代的酷夏也未必涼快到哪裡去,可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雖然古代科技發達欠缺,但也不可能幹坐著等待秋天的悄悄來臨,古人的一些發明甚至讓現代人都讚歎不已。

古代雖沒有空調,但對付炎炎夏日卻有妙招,現代人看了都稱讚不已

唐朝永泰公主墓中壁畫

衣食住行咱們先從衣說起:現代人對於古代人的刻板印象就是保守封建,甚至以為炎炎夏日他們仍然會里三層外三層裹得嚴嚴實實的,但唐朝人除外。在唐朝,“半臂裝”和“袒胸裝”風靡於女人圈中,雖然根據古畫來看,這種服飾極薄、透和露,幾乎透視肌膚,現代人都表示不是太能接受,但在開放的唐朝又如何呢?

再來說說古人酷夏吃什麼?別看現代人有冷飲和冰棒享用,其實古人也發明了健康美味的夏日酷飲。早在春秋末年就出現了冰鎮米酒,漢代時又出現了眾所周知的蜂蜜水,唐朝時人們開始製作簡易冰棍和冷飲,到了南宋就已經有冰淇凌的鼻祖“冰酪”出現了,明清時期的冰鎮飲料發展得非常成熟,大街小巷的冰飲生意也異常火爆。

古代雖沒有空調,但對付炎炎夏日卻有妙招,現代人看了都稱讚不已

古人鑿冰取冰

可古代沒有冰箱,這些製作冰飲的冰塊又是如何貯存的呢?《詩經》雲:“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意思是在夏曆十二月鑿取冰塊,正月再將冰塊貯藏在“凌陰”(冰窖)內,供當年酷夏使用。而早在周王室時期,就成立了一個貯冰的專屬機構叫做“冰政”,機構官員叫做“凌人”,此外還有一種叫做“冰鑑”的器具,可以算是冰箱的原始模型。文

古代雖沒有空調,但對付炎炎夏日卻有妙招,現代人看了都稱讚不已

青銅冰鑑

但畢竟“凌陰”和“冰鑑”都是皇室貴族才用得起的,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還是家中的水井這樣的“天然冷藏室”來的實在,他們將食物放入籃中、然後用繩索運入井中保鮮,這種方法也被一直延續到近代。唐朝一些工匠在開採供火藥生產的硝石時,無意間發現了硝石的一大特殊用途——它溶於水後可以吸收大量的熱量令水迅速結冰,人造冰也自此出現。

古代雖沒有空調,但對付炎炎夏日卻有妙招,現代人看了都稱讚不已

古代“涼屋”結構圖

最後再來說說住方面。如今每逢酷暑,大多數人都巴不得天天待在空調房內,而在古代人們也有“涼屋”,這種屋子往往建在水邊,原理是將活水通過叫做“扇車”的機械運至屋頂,然後讓水順著屋簷流下,如此循環往復產生涼風吹至屋內。一些達官顯貴甚至建起私家避暑涼亭和涼殿,或者運來巨大冰塊融化降暑。但在這些建築尚未被髮明之前又該如何對抗焦灼難耐的酷夏之夜呢?

於是冰涼透爽的瓷枕就出現了,由於它表面有一層釉, 所以枕上去涼意直逼頭部。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竹製的枕頭叫做“竹夫人”,它是由圓柱形的竹子在中間鏤空編成。這兩種冰枕任選其一再搭配上涼榻和涼友(竹編的扇子),一夜簡直不要睡得太爽。

文/子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