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谢晋成名前的往事以及对电影哲学的深入思考

很多人曾经问我,《花环》的话剧、电视剧都上演(映)了,为什么还要拍电影?我认为,改编一部小说,尤其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作家和导演,因为他的生活经历不同,美学修养不同,生活道路不同,对今天社会生活的感受不同,他的开掘面一定也不同。小说《花环》写赵蒙生的转变,我就不大感兴趣。我开掘的重点是梁三喜一家的遭遇。鲁迅先生有句名言:“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就是说,选材严了,不等于戏就好了,选择开掘点,如何开掘深,才是最难做到的。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研究自己的民族,观众、青年等方面都变得深刻多了。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经历,在《花环》这部电影进入创作时,我们才确定以梁三喜一家的遭遇为开掘点进行改编。影片的开始强调梁三喜跟韩玉秀的美好生活,这在原来的小说里是没有的。电影里加了韩玉秀到连队探亲的欢乐场面。这既反映了部队生活也有人情味,又与玉秀后来戴孝来部队扫墓,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特别是用高调拍摄的,色彩分外鲜明,为烘托梁三喜牺牲后的悲剧气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前面的戏铺垫好了,后面的戏才能震撼观众的心灵。如果前面没有玉秀探亲和靳开来的妻子杨改花的两场戏,后面的戏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感染力,这是艺术辩证法中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重点加工的一个方面。

导演谢晋成名前的往事以及对电影哲学的深入思考

事实确实如此,电影《花环》之所以能动人,动情,很重要的一点是写了人情。如果还象过去那样,写梁三喜、靳开来好就是绝对的好,坏就是绝对的坏,或者只是一个劲儿地“冲啊!”“前进!”没有现在影片中的梁三喜与玉秀、靳开来与改花的生动场面,感染力能有多大,可想而知。人,谁投有一个家?谁没有妻儿老小?谁没有悲欢离合了正是因为梁三喜,靳开来想家不恋家,率先向敌人冲锋,敢于牺牲,而忘却自己的家,尽忠报国,这样的戏才引起观众如此广泛的兴趣,这样的英雄才能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导演谢晋成名前的往事以及对电影哲学的深入思考

这次拍电影,我们加了军长和吴爽的矛盾,加了一些有分量的对话。我们改编时,认为比较好的一段是“宴会”。本来小说里军长没在这里出现。如果军长不出席这个宴会,分量会轻得多。军长对梁大娘讲了一段很有感情的话:“我今天不是以军长的身份来向你们敬酒,我是以一个烈士家属的身份来的……”第一杯酒他不喝,倒在地上告慰烈土在天之灵,这就把观众情绪推上去了。’接着,雷军长下面的一段话是最重要的:“大嫂,玉秀同志,我家凯华和你家三喜的血流在一起,坟也埋在一起,咱们共同喝了这一杯吧!”这句话说得梁大娘站起来:“好啊,淹暍。”又跟儿媳说:“秀,你也喝。”然后讲了一段她过去当支前模范的话:“早年间陈老总在鲁中军区开支前灾功会的时候,我喝过一杯酒。”梁大娘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演员王玉梅演得非常准确,她的手捂了嘴,小了一句:“三十多年了”。梁大娘的这句话的潜台词内在含义比较丰富。影片放映到这里,广大观众都哭了。一般地说,玉秀哭坟以后,戏的高潮不容易再上去,我们加上这段戏后,使政治分量、思想分量。回味的力量都加强了。做为一个导演,一定要了解观众,了解你的戏什么地方能感动他,什么地方能引起他的共鸣。所以研究观众心理,研究演员心理,研究角色心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

导演谢晋成名前的往事以及对电影哲学的深入思考

谢晋确是一个颇有见地的电影艺术家。《花环》副导演武珍年曾向谢晋请教当导演的秘诀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哲学思考。”这大概就是谢晋艺术创作的一条成功经验吧!

谈话结束前,谢晋激动地说:今天象《花环》这样揭露矛盾,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戏,拍了,演了,而且还受到了大家的好评,是让人振奋的,可以说,我们国家出大片子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