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用「子曰詩云」講做人的道理,卻能不給學生「掉書袋」之感

教師用“子曰詩云”講做人的道理,卻能不給學生“掉書袋”之感

【按】今天是新學期開學第一天,推送的是2015年初三中考總結的連載之四。第四個小標題:給學生講做人的道理。

雖然開學伊始推送總結而不推送計劃,似乎有一點奇怪。但實際上二者並不矛盾,計劃也好,總結也罷,其實都是教育教學實踐的思考。

於我而言,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一以貫之的就是永遠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這是一個教育常識,但在這個功利的教育大環境下也最容易迷失,最難堅持。把這一篇關於用經典育人的文章放在開學第一篇,算是不忘初心吧。

初三的這個總結的前三篇分別為:

1.學習是你們自己的事兒。為了這個觀念,我和學生“鬥”了三年

2.有時“造境”,更多“借境”,四兩撥千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語文老師的重要責任: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尤其是學習語文的方法

如果沒有讀過前三篇,又想對事情的來龍去脈瞭解清楚,建議先讀一讀前三篇。另,本篇引經據典較多,限於篇幅,沒有做更多解說,以後有機會會專門結合具體語境做一些解說,寫一些更為通俗易懂的文章。

教師用“子曰詩云”講做人的道理,卻能不給學生“掉書袋”之感

我的課堂上最佔用時間的事情,不是講課文,而是給學生講做人的道理。但我絕對不是空洞地給學生講這些道理,必定要引經據典,必定要“子曰詩云”,但又不是單純地“掉書袋”,必定要和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經”是“常”,“典”是“範”,經典不是脫離於生活的,而恰恰是植根於生活,又能夠給予現實生活最有力的指導。

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成為有德君子。具有“智仁勇”這“三達德”。

如何實現“三達德”,所謂“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中庸》)

“仁”對於一個人一生非常重要,因為“唯仁人能好人,能惡人。”(《論語》)“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論語》)“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論語》)

有了成為仁人君子這樣的一個追求,就是確定了“止於至善”的目標,“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定,靜、安、慮、得”正是人生中的先後順序,“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

我希望我的學生具有學思結合,堅持不懈的品格。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真的做到了人一己百,人十己千,那自然就“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了。

教師用“子曰詩云”講做人的道理,卻能不給學生“掉書袋”之感

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明白“知”與“行”的關係。

“致知力行,二者不可偏廢。但只要分先後輕重。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朱子語類》)

“人之雲,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貞觀政要》)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左傳》)

……

學生在貧嘴的時候,我會告誡他們“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老子》)

學生在浮躁急功近利的時候,我會告誡他們“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

學生在考試之前臨時抱佛腳的時候,我會告誡他們“宜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朱子治家格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中庸》)

學生在因為考試緊張焦慮的時候,我會告誡他們“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蘇洵《心術》)

學生在交友的時候,我會告誡他們“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莊子》)

學生在攀比物質條件的時候,我會告誡他們“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矣”(《論語》)

學生在浪費的時候,我會告誡他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朱子治家格言》)

學生在被社會上的炫官炫富現象困擾的時候,我會告誡他們“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朱子治家格言》)

學生在半途而廢的時候,我會告誡他們“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論語》)“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論語》)

學生想做好,但又覺得目標如此之遠,道路如此艱難而心生動搖的時候,我會告誡他們“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論語》)“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弟子規》)

學生在犯錯的時候,我會告誡他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

學生在為犯錯找藉口的時候,我會告誡他們“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大學》)

學生在因為自己犯錯而受到他人攻擊而委屈的時候,我會告誡他們“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

……

三年來,我在課堂上通過經典講述的人生道理太多太多了,無法一一枚舉,也不必一一枚舉,因為窺一斑足以知全豹。

就是在這樣的潛移默化中,學生一方面明白了人生的道理,附帶的效果是他們發現原來經典不是冷冰冰的,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很多時候是有用的,甚至是有趣的,我為他們讀經典撬開一條縫,打開一扇門,接下來就是他們自己走進去,在經典的海洋中暢遊了。

教師用“子曰詩云”講做人的道理,卻能不給學生“掉書袋”之感

結語:“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道永遠應該作為為師者的第一教育信條,但“為經師易,為人師難”,功利化的現實生活與非功利化的教育理想有太多的衝突。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每當我想到這些的時候,抑鬱的內心就平靜了許多。

教育不是要看三年的,而是要看三十年的,如果三十年後,還有我的學生記起我,還念念不忘我在他們的學生時代帶給他們有益影響,那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歡迎關注原創微信公眾號“水寒說語文“,有更多新鮮文章,和作者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